【摘要】“核心素養”這一概念首次提出于2014年,其根本任務是為了體現“立德樹人”的方針。緊接著,《普通課程標準(實驗稿)》為了響應“核心素養”,提出了高中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即“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在此之前,課程標準中強調的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核心素養的提出并不是否定了之前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而是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的發展。
【關鍵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科核心素養;人文性與工具性
【作者簡介】高如敏,貴州師范大學。
當前,國內英語學習者多,學習年限長,但他們的英語成績仍然不理想。因此,英語學科越來越受到外界的質疑。課程標準由此也更新了一次又一次,旨在解決一次又一次出現的英語教育問題,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轉變外語教學的理念。課程標準從課程內容到評價體系都講述得十分詳細,是為了讓在基層的英語教師都能理解其中的含義。課程標準難免也有生僻的或者難以理解的部分。本文試著從語言的內在含義去理解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學科核心素養”的轉變,旨在更加深入地了解課標。
一、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
1.綜合語言運用能力。《2012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2版)]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由上圖可以看出,語言技能主要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的技能;語言知識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功能、話題;情感態度主要指動機興趣、合作精神、祖國意識、國際視野等;文化意識包括文化知識、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際;學習策略有認知策略、調控策略、交際策略、資源策略。在《課程標準》(2012版)中dui 如何進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提出了詳細的建議,以及每一個目標的具體要求都做了詳細說明。
2.學科核心素養。學科核心素養是《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版)的一項重要指標,它包括了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這四個內容是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其中,英語語言能力是構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語言能力作為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核心內容,它不僅包括聽、說、讀、寫四個基本技能,還包含理解和運用語言知識進行交際的能力。文化品格不僅是要了解不同的文化現象,還要有一定的鑒別能力,能取文化之精華,去文化之糟粕。思維品質是指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特征(程曉堂、趙思奇2016)。
自主學習能力是進入21世紀以來的教育議案。自主學習能力是指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形成自主的學習能力,而擺脫不是舊時代那種老師壓著才能學習的狀態。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學習能力正是在響應這一提案,它不僅僅只是局限于某種學習方法,它還涵蓋對英語學習的態度和認識。
二、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學科核心素養”的內在含義
1.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教育部2014印發的《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首次提出了“核心素養”這一概念。許多學者對核心素養進行研究之后,每個學科都提出了相應的學科核心素養,以求更加準確地落實“立德樹人”的任務,但核心素養具體落在每個學科上,其體現方式是不一樣的,在英語學科中,核心素養不僅著重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而且更為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構成部分比較完善的詮釋了英語學者對于“立德樹人”的理解,其分別是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從核心素養上看,現在的英語教學理念已經從“知識本位”轉向為加強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時也響應了國家“立德樹人”的政策。
2.語言是人文性與工具性相結合的產物。目前,語言的屬性為工具性還是人文性是學界的一大爭論點。工具性只是將語言看作是交流的工具,而人文性將學習語言看作是學習一種新的文化和新的思維方式。英語學科中的核心素養并沒有將語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割裂開,而是將兩者統一起來。強調語言的功能,有助于教育工作者能更好地理解語言教育的一些關鍵問題。
三、結語
隨著時代的不斷進步,國家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僅是知識層面的,還有能力層面的要求,而核心素養正是響應了“立德樹人”的根本方針。英語學科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學科核心素養更是體現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高度統一,要培養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語言學習者,教育工作者也應該是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語言教學者。
參考文獻:
[1]程曉堂,趙思奇.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實質內涵[J].課程·教材·教法,2016(5):7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