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等多層面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的任務。武漢作為華中地區歷史名城,有著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對武漢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利用整合并嵌入“原理”課教學內容之中,讓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可有效提升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培養大學生對中華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認同感,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武漢文化資源;“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課;教學探索
“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以下簡稱“原理”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等多層面世界觀和方法論教育的任務。“原理”課教師不僅要圍繞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三大板塊講清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完整體系,還應當在教學過程中積極改革創新,引導學生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建設事業、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武漢作為華中地區的歷史名城、荊楚文化重鎮,有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對武漢文化資源進行挖掘整合利用并嵌入到“原理”課教學之中,不僅能使枯燥的理論鮮活起來,提高課程教學的親和力和針對性,而且對于引導學生立志投身建設大武漢、發展大武漢、復興大武漢的偉大事業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原理”課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中央相繼出臺多個有關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文件和政策,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相繼召開,思想政治理論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全國高校在經費支持、師資隊伍建設等“硬件”方面投入巨大,但在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三進”等“軟件”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現階段,如何利用好課堂這個主渠道,有針對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熟練度,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去解決現實問題則成為當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考慮的首要問題。
筆者在武漢一所普通本科醫學院校從事“原理”課教學四年,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原理”課教學存在一些共性問題。第一,課程內容具有較強的抽象性、理論性和邏輯性,學生在理解上有難度;第二,課程案例主要突出共性,個性案例相對較少,教師需要在教學中選取合適的案例支撐理論教學;第三,實踐教學環節有所欠缺,無法有效支撐理論教學;第四,大學生學習“原理”課多以考試成績為導向,學習的動力主要在于應付考試,不能有效做到將所學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針對以上問題,筆者嘗試在課堂進行了將武漢文化資源嵌入“原理”課的教學改革。
二、將武漢文化資源嵌入“原理”課教學的價值意義
武漢是國家中心城市,長江漢水造就了武漢兩江四岸、三鎮鼎立的格局,有“九省通衢”的美名;武漢是歷史文化名城,琴臺知音、木蘭從軍、白云黃鶴等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動人故事影響深遠;武漢是經濟重鎮,清朝末期張之洞在武漢大興洋務,促進了早期武漢的工業興起和經濟發展;武漢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發祥地,辛亥革命第一槍在這里打響;武漢有“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誕生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感動中國”人物。文章認為,將武漢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嵌入“原理”課教學,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多元教學模式,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學習興趣,帶動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的改革,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活”起來。
(一)將鮮活案例嵌入抽象的原理,提升教學親和力
學好“原理”課,對大學生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教師足不出戶就能通過互聯網獲取海量信息,將豐富的武漢文化資源以多種形式嵌入到教學中,這些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素材則更具有吸引力和說服力,有助于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和認同感。
(二)在實踐教學中將理論與實際有機結合,提升教學針對性
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是不斷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循環往復的一個過程。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強調,“運用大學生喜歡的表達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通過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有針對性地對本土文化資源加以發掘利用,使大學生結合課堂中所學的理論,在實踐中認識武漢的歷史、現狀和未來,更深刻去讀懂武漢這座他們求學和生活的城市。
(三)培養大學生對武漢文化的認同,為武漢發展儲備人才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一座城市的發展需要大量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古語有云:“惟楚有才”,湖北是教育大省,武漢是全世界大學生人數最多的城市。據統計,近三年武漢高校大學畢業生人數都在26萬人以上。武漢市近年來在引進人才、留住人才方面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文化留人才是吸引人才最有效的辦法。將武漢的獨有文化資源嵌入“原理”課教學中,培養大學生主人翁意識和對武漢文化的認同感,使他們能主動去了解這座城市的文化,更早的適應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三、將武漢文化資源嵌入“原理”課教學的探索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要把握好“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核心內涵,使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容和方法從天上回到人間、從空中回到地上、從文本進入學生心中,內化為學生實踐的方向和準則。筆者結合幾年來的授課經驗,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多個知識點與武漢文化資源進行了有機結合,開展了對多個理論知識點的教學改革探索。
(一)將敢為人先的武漢精神與理論教學相結合,提升大學生對“原理”課的認同感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四十年的改革開放,成就了我國在多個領域的發展奇跡,也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居于主導地位的價值觀。“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則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武漢的具體體現。自近代以來,武漢就是一個風云變幻的舞臺,100多年前辛亥革命詮釋了“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武漢是中國最早向近代大城市轉型的城市之一,有“東方芝加哥”的美譽,享譽中外的“天下第一街”漢正街是武漢作為中國商品集散中心之一的重要標志;四十載改革開放為武漢發展注入活力,武漢從一個以冶金、機械、紡織三大支柱產業的老工業基地,變成以鋼鐵及深加工、汽車及零部件、石油化工、電子信息、裝備制造、能源環保、食品煙草、生物醫藥、紡織服裝、日用輕工和建材11大支柱產業的現代化城市;在理論教學中,融合武漢歷史上所取得的多個輝煌成就,讓大學生在一個個鮮活案例中理解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
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武漢自古就有“楚人重然諾”、“高山流水覓知音”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文化,不僅造就了武漢人重情重義的良好品質,更與當代“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漢精神一脈相承。武漢人民在其影響下為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做出不懈努力,先后涌現出11名全國道德模范,12位感動中國人物。這里面不乏讓人們耳熟能詳的“信義兄弟”孫東林、“背著父親上大學”的黃來女、“小處方醫生”王爭艷、“輪椅上的天使”董明等。這些道德模范以實際行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武漢精神。將這些普通個人所展現出的可貴精神嵌入到唯物史觀教學中,能引導大學生更深刻理解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也能進一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二)將獨特的文化旅游資源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提升大學生對“原理”課的獲得感
人類社會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不斷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武漢有湖北省博物館、武漢市博物館,江漢關博物館等歷史博物館,其豐富的藏品完整地展示了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到現代社會演進的過程。還有楊泗港長江大橋、鸚鵡洲長江大橋、天興洲大橋等代表中國基建水平的“中國橋”,以光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與現代服務業為支柱產業的科技新城。將這些反映歷史發展足跡的博物館和代表先進科學技術的新事物作為實踐對象,讓大學生在武漢日新月異的變化中感受歷史發展的脈絡和科技給人類生活帶來的改變,也能讓他們更能深刻體會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
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武漢革命文化資源頗豐,如代表中國民主革命起點的辛亥革命博物館、武昌起義紀念館,記錄中國共產黨革命歷史的中共五大會址、武昌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八七會議會址紀念館、武漢二七紀念館等。通過實踐教學,能夠讓大學生在實地考察中體會到社會革命在社會形態更替和發揮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積極性中所起到的重要推動作用。
(三)將武漢改革開放的宏偉藍圖與大學生服務社會相結合,提升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經過不懈努力,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武漢的發展和巨變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所取得成就的一個縮影。“原理”課教學可將武漢改革開放四十年的偉大成就和宏偉藍圖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結合起來,引導大學生將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結合起來,將個人價值的實現與建設和復興大武漢的熱情結合起來,在實實在在的實踐中為武漢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如近年來風靡全國的城市馬拉松大賽讓更多的人了解了主辦城市,“漢馬”大賽志愿者多來自武漢各高校的大學生,他們向全國乃至世界展示著真正的“武漢精神”;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會是我國第一次承辦綜合性國際軍事賽事,也是繼北京奧運會后,我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國際體育盛會,有來自100多個國家的近萬名現役軍人親臨武漢同臺競技。在漢大學生積極參與志愿服務,體現出濃濃的愛國情懷和熱情的主人翁精神。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跳出書本、走出校門,在社會的大課堂里踐行著真理,追逐著理想,在服務社會中展現出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將武漢文化資源嵌入“原理”課教學,不僅能讓青年大學生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實踐中建設大武漢、發展大武漢、復興大武漢,也能讓大學生們真真切切體會到“我們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向著最高理想所進行的實實在在的努力。”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強調: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N].人民日報,2019-03-19.
[2]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Z].
[3] 武漢市統計局:武漢統計年鑒2018[M].中國統計出版社,2018:323.
[4]陳寶生.讓思政課的內容方法從天上回到人間[EB/OL] http://edu.people.com.cn/n1/2016/1205/c367001-28926618.html.
[5] 武漢翻天覆地40年[N].長江日報,2018-12-18.
[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外文出版社,2017:143.
[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72:19.
基金項目:文章系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項目“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重構研究”的成果,項目編號:18Y088。
作者簡介:盧江,湖北中醫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南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