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東
摘 要:小學學生數學邏輯推理能力普遍較低,教師對此需要有正確認知,為學生精心設計問題、接軌學習舊知、創設數學實驗、投放推理訓練,順利啟動學生推理思維,形成學科能力。邏輯推理是數學思想的重要表現形式,教師以此作為教學啟動點,可以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感知體驗,對整合學生數學思維有重要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 邏輯推理;培養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1C-0024-0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常見的邏輯思維推理形式有很多,包括演繹歸納、分類比較、綜合分析、概括抽象等,教師要培養學生形成邏輯推理能力,需要從不同視角出發,進行精心設計。思考問題投放、學習舊知接軌、數學實驗啟動、訓練資源開發,都能夠成為邏輯推理訓練的契機。
因此,教師要對學生的學力基礎有針對性地進行關注,以提升邏輯推理能力的培養品質,讓學生自然形成數學學力基礎。
一、精心設計問題,啟動學生推理思維
教師利用數學問題展開教學調度,這是最為正常的師生互動形式。在問題設計和投放時,教師要有整合優化意識,學生對數學問題要有主動探索的欲望,教師要抓住學生的學習思維特點設計問題,以順利啟動學生推理意識。在問題投放之后,教師還要給學生以具體的指導和啟迪,讓學生梳理問題制約因素之間的關系,把握好問題的前因后果,對思考點進行比較和歸納,在多種思維運動中逐漸抵達問題核心。
如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認識毫升》,教師在課堂導入階段,拿出一些杯子和瓶子,說明其容量:“大杯的容量是1升,小瓶子都是裝藥水的,上面有一些刻度,表示其容量為10毫升、50毫升、100毫升。閱讀教材后大家都知道,1升=1000毫升,根據這個等量關系,我們可以對一些瓶子的容量進行判斷。這些瓶子的容量大概是多少毫升呢?”學生開始觀察這些大小不一的瓶子,紛紛給出自己的猜測。因為答案不一致,自然存在誤差的問題。教師將學生猜測數據寫在黑板上,然后用量杯裝水進行測量,看誰猜測的最為準確。學生將關注力集中到驗證實驗上,課堂學習研究氣氛變得濃厚起來。
教師讓學生進行估猜,這個判斷本身就是一種邏輯推理行為。因為掌握了1升=1000毫升這個概念,自然會利用這個認知進行推演,雖然估猜會出現一定誤差,但在驗證過程中會讓學生逐漸建立準確的數學概念認知。
二、接軌學習舊知,鏈接學生推理要素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調動學生舊知,讓學生利用舊知展開思維推演,逐漸接觸到新知,并通過新舊知識的鏈接和融合,自然形成邏輯思維成果。數學有其邏輯性、系統性特征,教師借助學生舊知展開數學推演,符合數學學科學習的基本要求。在具體操作中,教師要了解學生對舊知掌握的情況,這樣才能形成實現新舊知識的順利對接。小學生數學認知基礎相對薄弱,能夠利用的舊知也比較有限,教師要正視學生學力現實,作出準確判斷,優化引導方略。
學生舊知基礎不在同一水平線上,教師對此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為課堂教學設計帶來更多參考。在學習《平均數》時,教師拿出兩個小口袋介紹道:“這里有兩個口袋,里面裝了一些乒乓球,數量不同,如果要讓兩個袋子里的乒乓球一樣多,應該如何操作呢?”學生立刻給出答案:“將多的袋子的乒乓球分一部分到少的袋子里。”教師繼續追問:“具體如何操作呢?”學生開始議論紛紛,并給出個性解讀方案:“要將兩個袋子里的乒乓球都數清楚,多的袋子比少的袋子多多少也弄清楚,這樣就可以重新分配了。”“這很好辦,將所有乒乓球都倒出來數一數,然后平均分成兩份。”教師根據學生給出的方案展開具體操作,將所有乒乓球都倒出來,數清楚之后再分配,教師讓學生說說整個操作過程采用了哪些數學方法。學生看得真切,自然能夠給出正確的解題過程:先加后除。教師進行點評,歸結整個推理過程。
教師為學生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引發學生熱議,通過具體的實踐操作,形成邏輯推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展開思考,學生調用了舊知介入學習思考之中。
三、創設數學實驗,理清學生推理路線
數學思想的構建有多種途徑,利用數學實驗展開邏輯推理訓練,可以為學生提供更為清晰的操作路線。學生對數學實驗有特殊情結,也能夠自然進入到實驗環節,對實驗操作進行切實研究和體驗,教師要針對學生思維進程展開引導,幫助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推理操作,在數學實踐之中形成推理能力。數學邏輯推理實現途徑眾多,數學實驗具體演繹展示特點,比較適合進行邏輯推理操作,教師抓住數學實驗特點展開引導,勢必能夠順利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
學生對數學實驗有特殊操作興趣,教師要注意篩選數學實驗,讓學生在實驗操作中完成推理過程。在教學《認識射線、直線和線段》相關內容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對射線、直線和線段的定義進行重點認識,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數學實驗,列舉生活中的線段、直線、射線案例,說明三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學生拿到這個任務后,展開深入思考,利用直尺畫出線段、直線、射線,搜集生活中的相關案例,并展開集體討論,對三種線的特點進行研究。經過一番操作,學生逐漸理清了操作方向,很快就形成了推理結論:線段有兩個端點,有限長;射線有一個端點,無限長;直線沒有端點,無限長。教師對學生推理過程進行點評,肯定學生的學習實踐行為,課堂學習活動取得豐碩成果。
在這個數學學習操作過程中,教師先引導學生熟悉相關定義,然后讓學生自行設計數學實驗,展開生活搜索,通過對比分析,找出三種線的異同點,順利完成數學推理過程。而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結合生活認知,以及教材相關內容的閱讀,順利完成了數學推理,獲得直觀性學習認知,符合學科教學基本要求,對培養數學思想有重要幫助。
四、把握訓練梯度,提升學生推理品質
在數學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注意把握訓練內容的梯度性,以提升學生的推理能力。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教師對此要有清晰認知,為不同層級的學生設計不同的訓練內容,讓更多學生都能夠順利進入數學推理環節,這是數學訓練設計追求的目標。教師要對訓練內容進行全面篩選,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體驗機會,在不斷推演操作中形成數學認知基礎。
數學訓練內容極為豐富,教師獲取訓練信息渠道關鍵是為給學生提供適合度更高的訓練內容,這需要教師對學情展開深入調查。在教學《角的度量》相關內容時,教師拿出量角器,給學生講解量角器的基本操作方法,并要求學生找出一些角進行實際操作,并對操作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進行總結。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形成操作技能。為鞏固學生學習認知,教師為學生布設一個生活實踐訓練任務:“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可以看到一些角,帶上你的量角器,深入到生活之中,找到一些角,并進行準確測量,記錄下你測量的結果,然后提交到班級。如果有學生找到同一個角,測量結果應該一樣,如果誤差較大,則說明出現了問題,我們不妨進行實地測量。”學生聽說要搜集生活中的角,并進行實地測量,頓時興奮起來。不等下課,很多學生就找到不少角,開始了實際測量。
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包含眾多內容,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屬于數學思想滲透范疇,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實際展開思考,為學生精心準備一些數學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形成邏輯思維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探索,在實踐操作中自然形成數學推理方法,促進其學科綜合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鄭永銘.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