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同芹
摘 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就是實踐。”要讓學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習得語言知識,掌握語文技能,這一要求正好符合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理念。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做合一;小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216(2020)01C-0069-02
當前,小學語文面臨的現實困境是:教師教學機械化、學生生活同一化、社會生活虛擬化,這些問題導致了教學中教師的主觀預設太多、教學思維固化,無法深入感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內心世界,大大限制了語文課堂上的靈動性,學生缺乏思考和現實體驗,造成“教師教不好,學生學不到”的尷尬局面。面對這種情況,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理念為當代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只有根據不同時代,明確怎么教、怎么學、怎么做,才能讓課堂更具有生命力。
一、在課文閱讀中“做”,實現“教學做合一”
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個性化閱讀逐漸被廣大教師所重視,然而在追求個性化閱讀的過程中,部分教師也出現了一些誤區,導致引導不足、收獲甚微,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閱讀實踐處于脫節的狀態。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育理念的核心,他認為教和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將“教”“學”和“做”有機地統一起來,充分體現對學生獨特見解和個體感受的尊重,其思想精髓正好與個性化閱讀教學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教學做合一”為個性化閱讀指出了一條康莊大道。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一文時,這篇課文的故事情節非常簡單,語言通俗易懂,如果讓學生一味地進行朗讀和分析,勢必會影響他們的學習興趣。為此,筆者在利用折紙活動引出本課話題“慢性子”和“急性子”后,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表演,要求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故事情節,把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道具制作、人物角色分配完全由學生自主商定。每個小組都有表演機會,進行小組比賽,票數高的小組獲勝。一提到表演,學生一個個就像吃了興奮劑,積極地開始討論小組分工,有的分配任務,有的閱讀課文,有的制作道具,十分協調。在小組成果匯報時,有的小組在表演一開始,就用燦爛的笑容和自制的道具衣服,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場非常精彩的T臺秀,快速地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再加之他們生動的表演、天真的語言和靈動的神態,令人捧腹大笑,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次課本劇表演的目的,是促使學生進一步深讀原文,同時,在表演中通過模仿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讓學生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特點。可見,在“做”的過程中,既實現了學生個性化的“讀”,也讓學生的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合作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充分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二、在口語交際中“做”,實現“教學做合一”
小學生雖然年齡較小,但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想法和需求。“教學做合一”強調的是“在做中學、在做中教、在做中討論”。究其根本是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陶行知先生提倡“解放孩子的雙手、解放孩子的頭腦”。由于語文學科具有極強的“綜合性”,在“大語文”教學觀和跨學科教學趨勢的引領下,教師應積極尋找各學科之間的關聯點,將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有機地整合起來,緊扣課文內容設計出各種有趣的制作活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充分地動腦、動手,鍛煉學生的創造力與表達能力,實現“教學做合一”。
在二年級上冊口語交際《做手工》教學中,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等說清楚。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都是通過給學生創設接近生活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回憶和想象,然而,這樣的教學對于部分缺乏想象力的學生而言,難以達到教學效果。為此,在“教學做合一”思想指導下,筆者在教學中,突破傳統弊端,與美術學科整合起來,讓學生邊做,邊思考,邊說。
首先,引領學生說一說自己最喜歡的玩具是什么,引出本節課的主要話題“做手工”。然后,請學生將課前準備好的材料拿出來,并以4人為一小組,動手做一做自己喜歡的玩具。在做玩具的過程中,小組成員需要相互介紹自己最喜歡的玩具,說明喜歡的理由,描述玩具的樣子,經過討論決定小組需要共同制作的玩具,確定制作玩具所需的材料及制作步驟,在制作時遇到困難也需要及時溝通解決。
這樣,在“做”的同時,每個學生要做到不僅敢于表達,準確地表達,還要善于說服他人,學會認真傾聽同學的發言和意見。這樣學生有了親身經歷,體驗到了動手的樂趣,在口語交際時興趣自然濃厚。此時,教師再引導學生代表具體介紹自己制作玩具的過程,大家一起評,比如,敘述是否完整、聲音是否洪亮等。當學生被評為“口才獎”“巧手獎”時,他們的心里是多么自豪、多么快樂。可見,在手工“做”的同時,也有效完成了“教”與“學”的目標。
三、在寫作表達中“做”,實現“教學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認為,“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他認為教師要敢于嘗試“功夫在課外”,只有將學生從學校這個鳥籠中放回大自然,拓展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其參與生活,在生活的大風大浪中自由翱翔,去感受體驗,去思索探究,去摔打磨煉,這樣的語文教學才是高效的,才能實現“教學做合一”。
在六年級上習作《多彩的活動》教學時,要求學生從朗誦會、運動會、“六一”兒童節演出、看望孤寡老人等校內外活動中選一次活動寫下來,并和同學分享自己的經歷。學生需要寫清楚活動過程、整個活動的場景及其他同學的表現,重點描述印象最深刻的部分和自己的體會。寫這類作文其實并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學生寫得出彩。六年級的學生已經參加過多次活動,但很多學生在活動中并未認真地觀察和思考,導致他們在寫作時文筆生硬,像記流水賬。
因此,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筆者利用課外時間,組織班級學生開展了一場小型的拔河比賽,要求參賽的學生用心體會,觀賽的學生認真觀察。整個比賽持續了半個小時,在這段時間內,所有學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參賽人員身上,時刻關注著比賽的成績,充分調動了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在一陣陣排山倒海的吶喊聲中,結束了比賽,這時大部分學生還意猶未盡,于是,筆者因勢利導,讓學生席地而坐,自由地進行交流,并讓獲勝和失敗的小組各自分享自己的經驗,有了活動的鋪墊,學生討論的興趣十分濃厚。這時,再讓學生動筆寫作,教師只需適當地點撥寫作技巧,學生的作文就會變得很出彩。
有的學生對于印象最深刻的部分這樣寫道:“我的目光定在我們班的頭號大力士身上,他有著高高的個子、壯實的身體、黝黑的皮膚,只見他站在隊伍的最后一個位置,將麻繩緊緊地纏繞在自己身上。當老師吹響口哨后,他兩只手緊緊拽著繩子,咬緊牙關,拼足了全力,使勁兒往后拉,一步一步往后退,每一步都是那么地艱難,當口哨聲再次響起,贏了,此時,他的頭上全是汗水,臉上卻露出了陽光般的笑容。”
由此可見,“做”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充分體現了“教學做合一”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學做合一”理念,是生活教育落實到課堂教學中的具體表現,符合語文教學需求及學生學習規律,真正地將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融入到“做”的過程中,讓學生在體驗生活、感受生活的過程中,切實提升核心素養,讓課堂奏出“自主”之樂,讓學生收獲滿滿幸福。
參考文獻:
[1]胡小霞.將“教學做合一”的理念融入朗讀教學[J].小學語文教學,2014,(23).
[2]李麗瓊.踐行“教學做合一”理念,打造高效語文課堂[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19,(3).
[3]周琪楠.淺談“教學做合一”思想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借助繪本教學提升小學生“聽說讀寫”能力[J].課外語文,2016,(16).
[4]周媛媛.做中教,做中學——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2).
[5]陳瑤婷.在尊重文本的基礎上超越文本——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理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4).
[6]成佳儒.做中教,做中學——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3).
[7]張小琴.改進教學方法? 優化學習方式? 提升教學效率——淺議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6).
[8]曲麗萍.教學做合一:實現語文有效教學[J.文教資料,2016,(31).
[9]陸燕華.淺談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教學做合一”[J].學周刊,2013,(6).
[10]林月蘭.有效閱讀? 激情燃放——“教學做合一”讓小學語文閱讀煥發生機[J].學周刊,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