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楠
摘要:在音樂課程內容中提到,表現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以及在發展音樂聽覺基礎上的讀譜能力。在“藝術測評”的背景下,初中生恰逢變聲期,而歌曲演唱則是作為音樂教學及最終測評最重要的環節。如何引導學生“安全”度過青春期,樂于用歌唱的方式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教師在立足于音樂教材及課堂教學本身的基礎上,形成一套更為科學更為有效的音樂教學模式,努力在課堂上通過歌唱教學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是筆者一直在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關鍵詞:“藝術測評”? ?“變聲期”? ?歌唱教學? ?實踐研究
在初中音樂教學中,歌曲演唱是其基本內容,也是學生參與度、接受度最高的一種課堂實踐活動。歌曲教學是指教師通過聆聽、欣賞、演唱等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積累感性經驗,培養學生的表現力等綜合實踐能力。于此同時,在音樂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提出了知識與技能的雙重目標。筆者基于“新課程標準”,基于“藝術測評”的背景,在音樂教學時開始不斷思考并探索“變聲期”的歌唱教學。
學生從小學到中學將經歷三個不同的時期,人聲也要經歷三個不同階段的變化。例如:童聲期、變聲期、成人期。而在初中階段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將經歷變聲期。
變聲期指處在12歲-16歲的青少年,男生變聲期大約在14-16歲,到18歲可完成;女生大約在13-15歲,最遲到16歲左右。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會出現聲帶充血、聲音沙啞、音域狹窄、發音疲勞、充血水腫等各種變聲期的相關問題。變聲期的長短因人而異,有的很快結束,有得則長達一年。由于該階段的學生處于生長發育的高峰期,伴隨著體內激素的不斷增長,聲帶也在一同生長。男生變化較為明顯,其表現為喉結明顯變大,聲帶增長6-10毫米,嗓音從亮脆、稚嫩的童聲到出現聲帶閉合漏氣的情況,也就是我們所稱為的“公鴨嗓”。“公鴨嗓”的出現是因聲帶充血脹大,聲門形成許多空隙所造成的必然結果。反映在音樂教學中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演唱部分歌曲時會出現“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
有些學生因為不了解其正確的發聲方式,在說話甚至是歌曲演唱時音量不可控,扯著脖子歌唱甚至出現喊叫等情況。這些情況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或多或少的都會對聲帶造成傷害。作為音樂教師,筆者認為首先應讓學生了解正確的發聲方式,其次應立足課堂教學本身,通過課堂實踐,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在歌曲教學時容易出現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探討并找尋適合學生的科學用嗓的方法,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順利度過變聲期。筆者認為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著眼教材,關注科學的用嗓方法
(一)合理導入科學發聲
在蘇教版音樂教材中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就有關于變聲期的相關內容。既:養成良好的歌唱習慣;正確的歌唱口型;唱唱練練的練聲曲;喉頭聲帶圖;變聲期的嗓音保健;介紹民族唱法等。
教材中明確指出演唱者在演唱時應放松身體,小腹收縮,避免大喊大叫。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有時因課時緊任務重,往往會不自主的忽略發聲練習以及有關變聲期科學發聲方法的教授。在新授課的過程中,很少會選用練聲曲作為課堂教學的導入,尤其是七年級的學生,正值變聲期的初始階段,他們還未完全擺脫童聲,在學唱歌曲時有時因唱不上去而直接喊叫。當有些作品不止一段歌詞需要反復演唱時,同學們往往在演唱第一遍時勁頭十足,到了第二第三遍則明顯感覺到“力不從心”。長此以往,歌曲教學不僅抑制了學生演唱歌曲的興趣,而且導致學生畏難情緒嚴重,對后期的音樂教學造成不良的影響。音樂教師如何合理使用練聲曲導入新授課,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灌輸正確的發聲方法和呼吸方法,建立學生對于聲音的審美情趣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二)因材施教因曲定調
在蘇教版音樂教材中筆者發現,有些作品曲譜中給出的音調不太適合正處于變聲期的初中學生。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龍的傳人》的音調過于低沉,女生在演唱歌曲時稍顯吃力,而男生又容易擠壓喉部肌肉,故意壓低聲音。在基于藝術評測要求的基礎上,音樂教師可根據男女生的音色特點,將男女生進行分組演唱。通過因材施教,讓更多的學生了解正確的發聲方法,了解各自的音色特點,樹立科學的歌唱審美標準。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桑塔露琪亞》在教唱過程中筆者發現,曲譜上的C大調學生在演唱時因音區過高,歌曲的完成度較差。教師在充分了解學生演唱音域的基礎上,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將作品的伴奏降低或升高,讓學生在較為舒適的音區演唱歌曲,并通過聆聽、演唱努力找尋唱歌的樂趣。
(三)勞逸結合分層練習
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嗓音的勞逸結合,避免過度用嗓,以欣賞聆聽為主,以輕聲歌唱為主,帶領學生體驗作品情感,感知音樂情緒。借用豐富多彩的課程設計來增加學生學習歌曲的熱情,關注趣動課堂在實際教學中的的開發與應用,讓學生在課中學,在學中動,在動中唱。在教唱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歌曲力度的把控,避免學生過度用嗓,還可讓學生體驗各種演唱形式,盡可能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
同時,教師還應關注男生女生在聲音的各種差異,在教學時努力做到求同存異,運用分層教學指導學生學唱歌曲。例如:男生多可做一些閉口音的練習。教師通過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男生維持喉頭的穩定,建立胸腔共鳴為主的共鳴體系。女生在演唱高音時稍顯單,大多會出現氣虛喉啞的情況,教師通過真假聲混聲訓練,建立以頭腔共鳴為主的共鳴體系。
二、著眼校本,重視相關課程的開發和學習
所謂校本課程,是指根據根據學生的需求,各校自行開發的特色性課程。校本課程的出現,使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主體需求。學生在充分了解自己的發聲器官,針對變聲期的嗓音保護等各方面后,打破了學生對民族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固有思維。教師在學生掌握相關聲樂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更多的鑒賞民族歌劇、西洋歌劇、音樂劇等藝術形式。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聲音,也可讓學生自行搜集他們所感興趣的音樂作品,調動變聲期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通過建立合唱社團,培養學生音樂的耳朵,讓學生感知合唱的魅力,將科學有效的練聲方法貫穿在合唱校本教學中。教師從正確的歌唱狀態,氣息的正確使用,音區的自如轉化,科學的發聲技巧等方面,進一步提高學生識讀、唱讀及演唱歌曲的綜合能力。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編訂校本教材,在給學生范唱的過程,也是與學生交流互助的過程。在本校開展的合唱校本課程中,筆者依照本校學生的學情自主編訂了一套系統的練聲方法與合唱教程。
以排練俄羅斯民歌《卡林卡》為例。在排練之前,筆者首先讓學生了解作品背景,感受俄羅斯民歌的風格特點。其次,讓學生分聲部進行合唱訓練。在排練過程中,筆者發現一部分女生已完成變聲期,聲音相對比較厚實,可讓其擔任低聲部。男生中絕大部分同學還未,完成變聲,也可讓其演唱低聲部。女聲和男生中有一到兩個同學聲音單純、稚嫩,仍處于童聲,可讓其擔任領唱,演唱歌曲中最為華彩的部分。在合唱訓練時筆者發現,男生普遍都存在擠壓喉嚨,聲音嘶啞甚至在音區轉換時容易出現破音等現象。女生的問題則是真假聲“涇渭分明”未能達到混聲音色,真聲太實,喉部肌肉過硬,假聲太虛,不夠集中。所以針對以上情況,筆者認為在排練時教師可通過練聲曲進行高低音區上下練習,引導學生正確擺放調整舌頭、雙唇和口的位置和形狀,以胸腔共鳴為基礎,達到頭腔共鳴為主導的共鳴系統,演唱各種元音,進行元音轉換。與此同時,教師還需幫助學生克服恐高的心理,樹立其信心,努力引導學生在保護聲帶的同時也能養成科學有效的發聲方法,運用系統化的合唱訓練,指導學生正確發聲科學演唱。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教師本是傳道授業解惑者。在“藝術測評”的背景下,面對變聲期的學生,教師應充分研究變聲期青少年生理及心理的雙重特點,思考學生在“變聲期”有可能出現的種種問題。作為教師能否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歌唱的積極性。例如:增設特色校本課程,改變教學模式等有效手段,讓學生能基本掌握科學的發聲方法和呼吸技巧,從而引導學生樂于參與聆聽、演唱、創編、欣賞等音樂實踐活動。音樂教師可以通過理論及實踐的雙重研究,不斷優化教學手段,不斷變革教學方法,努力提升教學效果,最終達成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孫湘棋.初中音樂課歌唱教學方法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6.
[3]王毅.論中學音樂課中的多聲部合唱教學[D].魯東大學,2014.
[4]孫仲瑜.變聲期青少年的歌唱訓練的[J].教育科研情況交流,1983,(01).
[5]陳苘.漫談中學生變聲期唱歌教學[J].大眾文藝,2009,(08).
(作者單位:南京市紫東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