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信息化背景下,單純依靠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無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訴求。思想政治教育可視化屬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以圖像為傳播載體講述客觀事實,以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載體,以更“隱蔽”的方式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碎片化的信息時代,這種可視化的方式要比長篇的文字報道或局限在特定時間、空間內的傳教更受大眾歡迎。本文主要以大數據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為背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為基礎,輔以新聞學、教育技術學的相關學科理論和研究成果,以可視化載體為研究對象,結合大眾傳媒環境下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現狀,探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視化載體的創新路徑。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價值觀自主構建? ?可視化載體
21世紀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和大眾的現實需要下,5G如約而至。網絡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提升和開放。因此,新時代大學生在應用可視化載體時應自覺摒棄不良信息的影響,構建良好價值觀傳播正能量。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正確認識互聯網對當代大學生的作用,正視其對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方面產生的影響,充分利用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時代優勢對大學生價值觀的構建進行正確引領,使大學生在安全的網絡環境下自主構建價值觀。
思想政治理論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的一個核心觀點。21世紀正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需要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繼續奮斗。思政課關系到將“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扎根到大學生頭腦中,關系到中華民族千秋偉業。因此,必須毫不動搖地加強思政課,清醒認識到思政課在大學生價值觀構建過程中的不可替代性。
一、可視化載體創新對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的意義
教育的實現需要通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和與人與事物打交道等過程中學生不斷加深理解,在自我建構中轉化為每個學生健康且獨特的個性素質。價值觀塑造的主體是大學生,最終價值觀的成功塑造與否取決于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發展和自我價值建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主要方式之一,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價值觀構建也有著重要作用,社會全員合力創造出一個健康公正的社會風氣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起到助力作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了“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網絡強國的戰略思想。信息來源多元化、傳播途徑多樣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也由官方主導地位逐步過渡到以新媒體、自媒體等為代表的可視化載體。可視化載體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轉變使教育真正地貼合民情、符合民生,遂了民意,可視化載體的創新滿足了大眾對時代的需求。
首先,載體的可視化創新滿足了集中優秀資源力量、節約成本、無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等諸多優點。在大數據時代下,人人都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者參與到傳播活動中成為傳播主體,并且具有對內容進行二次加工和傳播的權利,通過轉載的形式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無形中通過利用可視化載體提高大學生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1]。
其次,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的前提是“有意識引導,無意識內化”。通過信息的有效共享,價值觀的內容在受眾的主動了解或被動影響下,留下的最終信息就是對大眾無形生活里滲透的思想政治教育,這個途徑的實現完全可以借助可視化載體實現思政課轉型和創新。
最后,5G時代的到來和應用將對大學生自主構建價值觀產生深遠影響。5G不僅擁有更快的速度,還有低功耗、低時延、萬物互聯的能力[2],若將這些能力運用到智能學習上,將會形成新的聚合效應。
二、可視化載體相關含義
隨著互聯網在中國的快速發展,信息量的龐大和晦澀成為信息時代所伴生的新問題。信息爆炸導致互聯網上的知識龐雜而無序,真假難辨,碎片化閱讀成必然趨勢。載體的可視化創新打破了原有的以文字為主的文本形態,將文字變成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動態畫面呈現給大眾。同時,在消費升級的趨勢之下,用戶對于知識除了有碎片化閱讀的需求,更有深度和廣度的高質量需求。2016年4月,百度百科率先發布“秒懂百科”產品功能,用1分鐘左右的短視頻幫助用戶更方便、更快速地了解詞條內容,滿足用戶快速閱讀的習慣,極大地提高了用戶獲取知識的效率。后來越來越多類似秒懂百科的短視頻問世,這種可視化載體不僅縮短了知識獲取所需要的時間,同時也迎合了年輕一代手機用戶在移動時代看短視頻的精神需要,讓數以億計的網民有了獲得知識的新體驗與新發現。
三、現狀
(一)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現狀
大學生是未來建設社會的中堅力量,大學生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其正確思想和成功人生的重要前提保障。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進程加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價值體系也在不斷改變,處于生理和心理逐步走向成熟時期的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在不斷發生著變化。當代大學生不僅思維活躍、視野開闊,就連知識的獲取途徑都空前的便利。價值觀構建已經慢慢從以課堂教育為主要形式的單向灌輸向以大眾傳媒為基礎進行教育從而達到正確價值觀構建的轉變,因為這種“灌輸”更加隱蔽和潛移默化。
(二)可視化載體發展現狀
對21世紀的人類來說,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除了生命之源——水和空氣以外,還有Wi-Fi。我們生活在互聯網時代離不開可視化載體的誕生,當今社會中存在的可視化載體主要以數據可視化、文字可視化以及圖像可視化等方式呈現,例如直播、短視頻等等,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可視化載體也應運而生。據統計,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 8.54 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 8.47 億[3]。2019年上半年,手機網民經常使用的各類App(Application,移動互聯網應用)中,使用網絡視頻、短視頻類應用的時長占24.9%。
短視頻的流行是現在社會一個必然的趨勢,從創作者的角度,制作視頻的成本變小了,傳播方式更簡單了,利用互聯網可視化載體,所有人都可以成為傳播者。從受眾的角度,三年前的二維瀏覽式圖文類內容存在很多弊病,如文字的代入感不強導致閱讀興趣減少、長時間閱讀后易出現視覺疲憊而導致信息獲取效率大大降低等。零維瀏覽的短視頻避免了上述情況發生,碎片化時間也得到了很好的利用,排隊、坐地鐵的時候就可以觀看一個短視頻、學習一個生活技能,不到1分鐘的短視頻大大滿足了碎片化信息的攝取。可視化載體是用技術有效地提高了網絡知識的傳播效度,讓內容生態更好地服務于人,而“讓內容服務于人”這個理念恰恰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要達到的目標。
(三)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的問題
首先,價值觀評價標準混亂。科學的價值觀評價標準要求物質貢獻與精神貢獻相統一、完善自身與貢獻社會相統一[4]。但是很多人將這種科學的價值觀評價標準狹隘化,單純地將對社會的奉獻和創造的價值大小作為衡量一個人價值觀是否符合標準。
四、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問題的根源及對策
當今借助新媒體的優勢雖然初步完成了從線下到線上的教育陣地多元化發展,但由于形式不夠立體、內容不夠有吸引力以及技術保障等方面還存在隱患導致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的自主性有所欠缺,因此為可視化載體的創新發展提供了現實需要。
(一)信息技術的匱乏導致載體單一化
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強信息技術,借助網絡加強對大學生的正面引導。高??梢試L試開發集教務平臺、教學平臺于一體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在該平臺設置與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各個模塊[5]。這樣能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從而針對性的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容和方向及方式進行優化和完善,更好地推動學校的發展。高??梢约懈鲗W院優勢力量發揮各自特長,有針對性地加強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可視化創新,大數據技術可以直接為制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視化載體提供依據和指向。通過了解大學生平時生活和學習中留下的網絡活動數據痕跡,可以大致把握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價值觀構建狀況,將正確的思想貫徹到當下的大事件中去,這樣大學生價值觀的自主構建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也得到了提升。
(二)教學模式枯燥引起學習興趣不高
一直以來,高校學生所接觸的思政課大多是傳統價值觀所采用的課堂教學為教育載體,即通過老師講解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單向灌輸給學生。這種教學模式雖然便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但忽略了大學生的接受意愿和需求,久而久之大大降低學習思想政治的主動性。思政課若想擺脫枯燥無味的標簽,就不僅要將生澀講得聲色,還要緊緊抓住大數據時代為思政課帶來的機遇,致力于打造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思政課。“有意義”是思政課的價值所在,“有意思”是“有意義”得以落實的關鍵。推動思政課不僅“有意義”,而且“有意思”,以有效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要打造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思政課,切實發揮思政育人的功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關鍵在教師能夠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6]。在我看來,“有意思”的前提是互動,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可以適當采取參與式教學不僅將生澀講得聲色,還能緊緊抓住大數據時代為思政課帶來的機遇,打造既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思政課。
(三)時代特點影響價值觀構建方式
當代互聯網中的價值觀正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不斷趨于“碎片化”和 “游戲化”。大學生的注意力正在被無處不在的信息分割變得越來越細碎,如果不對當下的碎片化的時間加以合理利用,一大部分時間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流失,“游戲化”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問題。游戲之所以吸引人,一部分原因在于巧妙地設置了任務,任務解決后就有獎勵,該獎勵又是下一關成功的關鍵。由此,將一件大的任務細化,就可以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利用游戲中存在的道德空白,對大學生施以正向的價值觀引導,通過對當下大學生價值觀構建現狀的動態了解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改進,加強思想引領,用語言引導和正當手段取締游戲中的不良思想,創造良好健康的網絡環境。
五、結語
綜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需要借助科技的推動和時代的力量,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需要大數據的綜合分析得出結論。教育理念、教育平臺、教育模式、教育環境等創新是適應時代變化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促進大學生價值觀自主構建的關鍵之處。大數據時代為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路,通過拓寬教育的傳播途徑可以讓大學生使用可視化載體過程中更好地提高價值觀自主構建能力,更好地開拓教育新平臺檢驗大學生價值觀的自主構建效果。但由于個人在理論儲備和視野角度還存在不足:在研究可視化載體創新路徑上,沒有發掘出更多可視化載體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形式等。因此,在未來的道路上將繼續對該類課題報以信心和研究熱情,不斷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偉.大數據時代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下的新機遇[D].遼寧建筑職業學院,2019.
[2]尤肖虎,潘志文,高西奇,等.5G移動通信發展趨勢與若干關鍵技術[J].中國科學:信息科學,2014,(05).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J].2019,(08).
[4]李林英,張紅峻,大學生人生價值觀教育的探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
[5]伊綿帥.關于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7,(07).
[6]李朝陽.打造及有意義又有意思的思想政治理論課[N].光明日報.2019-04-16(06)
(作者簡介:戰美霖,在讀學生,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