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鵬
摘要: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在研究技術創新性時,多以社會學、經濟學為切入點。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從哲學角度分析解讀技術創新的學者李兆友教授開創了技術創新風險的先河,為其他專家學者的研究提供了夯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研究方法。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迅猛,各項科學技術都取得了重大突破。隨著我國在國際舞臺地位的不斷提升,技術創新正在扮演先行者的角色,每年能為國家創造大量的外匯收入。從哲學視角分析和防范技術創新風險能提升研究的高度,吸引更多的學者從事全面技術創新研究,力求為技術創新的長期、良性發展增添助益。
關鍵詞:哲學視角? ?技術創新風險? ?理論基礎? ?研究方法
獨立的技術創新領域最早出現于1912年由熊比特提出。他認為是創新推動了經濟發展,它在原有生產體系的基礎上將未知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融入其中,對原有的經濟學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人們對技術創新的重視源于上世紀五十年代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陸續涌現的理論研究使得人們相信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意義重大。當前,技術創新對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我們堅信,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歷史不斷前行的源動力。隨著對技術創新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對技術創新研究的浪潮也越發洶涌,橫跨經濟、管理、社會、哲學等多個領域,正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焦點。
一、技術創新的現實意義
技術創新同時兼具收益性和風險性,兩者密不可分。技術創新具有正反兩項功能,正向是指能創造潛在的高收益,負面是指潛在的高風險。為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正面功能,就必須深入分析研究技術創新的風險,揭露其本質和內涵并根據研究結果尋找有效的規避方法。在預測、分散、降低風險發生的基礎上為技術創新開辟充足的發展空間,力爭實現技術創新價值最大化。除規避技術創新風險外,還要增強技術創新活動主體把握不確定性的能力,建立預警機制。近年來,我國在科學技術發展上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舉個簡單的例子,核能風險、霧霾治理、垃圾處理等都引發了國民的擔憂。因此,從不同角度探討技術風險規避是滿足現階段物資文明需要,全面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路徑,意義重大。
二、技術創新風險的哲學內涵和表現
風險是指可能會發生的潛在問題造成的損失和傷害,簡單來說就是損失的不確定性。風險的主要特性為潛在性、損失性和不可預測性。風險的好壞具有兩面性與人們的認識有關。有些風險可能對一些人而言是壞事,對其他人確是好事。對待技術創新風險的理解不同領域的專家有著不同的見解。從其定義角度來看,是項目本身的復雜性和外部環境的變化致使預期的技術創新無法正常完成進而造成了技術創新風險。從創新過程來看,技術創新需要經過原型假設、反復嘗試、生產投入、銷售推廣等部分,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失誤都會導致項目失敗。從風險因素方面理解,技術創新風險是指因各種外界因素造成的項目失敗。為預測和識別技術創新的高風險,大批專家學者在歸納總結的基礎上發現可預測的風險主要具備以下特征,即:主客觀性、二重性、可控性、存在性。按不同的研究視角和分類標準,技術創新風險可分為不同種類。按活動過程劃分,可分為技術設計、研發和應用風險。從技術領域劃分,可分為實驗技術風險、工程技術風險和工程風險。從可預見性來看,可分為可預見性和不可預見性兩部分。
技術創新風險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五種:一是技術風險。開發難度大、預期不足等因素都會增大風險的發生性,降低技術創新的成功性。二是市場風險。技術創新的價值需要市場和消費者的認證,當市場變化超出創新預期就會導致技術創新失敗。三是人文風險。技術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人們謀求福祉,不完善的技術創新有時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影響人類文明發展。四是生態風險。生態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礎,部分人過于追求眼前經濟效益而喪失了對自然的崇拜之情。此時,越是強大的技術越會給自然造成毀滅性的打擊。五是社會風險。技術的快速發展使自然不再是人類的主宰,人們對技術的過度依賴會對人類社會造成無法預計的不確定性。簡單來說,就是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的結果。
三、哲學視角下技術創新風險的機制探討
(一)重塑生態觀
為構建生態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走可持續發展道路,要把生態環境作為技術創新的前提和基礎,實現技術創新生態化。徹底摒棄以追求眼前經濟利益為目的的創新動機,讓創新成為人與自然的一部分。在過去幾百年的技術創新中,自然環境遭到了重創,人口大量增長、資源嚴重短缺、全球氣溫升高,大批物種滅亡,給我們的子孫后代造成了無法磨滅的痛苦。習近平主席在十九大上鄭重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戰略”。技術創新生態化就是要為人們創造一個更適宜的生態環境 ,堅持以人為理念、不斷提高人們的精神文化水平。
(二)重塑發展觀
偉大的哲學家康德曾說過“人與動物的主要區別在于理性,技術創新人性化就是以此為基礎”。技術的最早出現不僅滿足了基本生存需要還保證了種族的延續。但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越來越背離產生的初衷,顛倒了主客體關系,與人文精神站在了對立面,弱化了道德意識是對人性的挑戰。面對現實我們無法逃避,我們要對現代技術進行深刻反思,重塑技術創新使其更為人性化。
(三)重塑文化
技術統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大方向。隨著技術時代的到來,知識將成為主導、技術將統治一切。如果不對技術專家加以約束,可能會出現威脅人類生存的風險。筆者認為,技術風險的防范要從社會文化入手,以文化價值理念為導向規范技術創新,實現技術發展與應用文化的重塑。
(四)建立風險創新評估機制
技術風險創新評估是一項長期復雜的系統工作。任何一項新技術從構思到推廣每一環節都充滿風險。為規避可能出現的各種風險,就必須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機制,將風險扼殺在源頭。風險評估機制的建立應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降低風險防范成本。任何一套機制和系統的出臺都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這使得很多企業望而卻步、挺身走險。技術共同體共同分攤是減少局部風險防范成本的主要方法,能為評估機制的建立奠定經濟基礎。二是建立討論平臺。造成技術創新風險的因素多種多樣,因技術主體和風險表現差異,評估結果也會相應發生改變。風險評估涉及領域眾多,很難找到精通全部的專家,因此需要建立一個公眾平臺,集思廣益,集眾人之長制定防范對策,有效規避風險。三是系統完善。企業自身和社會環境都在不斷發展變化,為有效應對內外因素的改變,評估系統就要具有靈活性,能隨時接受良好的信息反饋并做出應對。
四、結語
綜上所訴,技術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得力工具,是人類文明實現的基礎。但凡是都有兩面性,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不好。如何將不好轉化為好,將負面影響轉化為積極動力是值得我們深思探討的。面對困難我們要直面而上,積極尋找突破方向,為技術創新的長期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王金濤,曲世友,焦國偉.高新技術企業創新風險投資績效研究——以我國新能源上市企業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9,(10):66-73.
[2]葉紅雨,袁源.聯合風險投資對企業技術創新影響的實證分析——基于CEO權力的調節作用[J].技術與創新管理,2019,(05):532-537+554.
[3]韓俊華,周全,韓賀洋.創業風險投資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研究[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9,(09):67-72.
[4]王金濤,逯進.技術創新、市場化改革與金融風險防范的協同效應研究——基于耦合機制的實證分析[J].金融監管研究,2019,(08):65-83.
[5]孫竹,張媛媛,錢穎.風險投資促進大型國企技術創新:原因、作用和路徑分析[J].國際經濟合作,2019,(04):65-72.
[6]潘璐璐,孫陵霞.風險投資對區域技術創新的影響探析——基于中國近二十年數據的經驗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9,(14):203-209.
(作者單位:延安大學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