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實情、學生心理和教學內容,適時提出精心設計而目的明確的問題,有效啟發學生積極思維。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創造性勞動,課堂教學需要藝術,任何表情、提問、操作、練習及對學生評價等細節都孕育著豐富的教育教學思想。創意作業激活教與學,鎖定作業環節、堅持創意導向,撬動和激活課堂教與學,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關鍵詞:高效課堂;數學教學;課堂效益;策略;藝術
一、 運用“設疑”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從問題開始。數學課堂教學中設計學生不易回答的懸念或者有趣故事,有效激趣學生,啟示誘導讓學生不著痕跡融入學習。提問題要能引起學生思考,有深度要適度,能有效引起學生思考問題,同時幫助學生消化知識,進行思維訓練。當學生出現了驚疑,產生了強烈探究欲望時,課堂教學變得自然而然。
課堂設疑于重點和難點。提問要有助于學生理解課堂教學主要內容。課堂設懸質疑就是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因此教師課堂要設計好有助于學生的問題,寓解疑于趣味之中。
課堂設疑于易出錯之處。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常見錯誤是,不顧條件變化丟三掉四,或解答題目后不檢查、不思考。故要在學生易錯處讓學生嘗試,去“碰壁”和“跌跤”,讓學生充分“暴露問題”,順其錯誤認真剖析引導,讓學生恍然大悟。課堂提問要從實際和效果出發。設疑時課堂教學的有效方式,提問要靈活,如利用現實生活物品作為提問切入點,也可抓住課文關鍵詞,以小見大提出問題。
課堂設疑于結尾。一堂好課也應設“矛盾”而終,意味無窮。課堂教學結束時要根據知識系統,承上啟下提出新問題,使新舊知識有機聯系起來,有效激發學生新的求知欲望。如采用章回小說妙趣奪人的心理設計,激起學生求知欲望,教師提問必須轉化為學生自己思維的矛盾。
課堂設疑要善于把握恰當時機。問題設計得好,還要注意提問時機,在學生應疑而正疑處設疑,一觸即發,順其自然,讓學生學習水到渠成。在關鍵時刻重點之處設疑,讓學生學習豁然開朗而別有洞天。在起始課設疑,旨在激情引趣,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握好設疑的時機,需要教師能充分駕馭教材,并對學生的思維動向有一種洞察力。
課堂設疑要多角度、多層次。拓寬學生課外閱讀,讓學生的智慧火花隨時迸發,教師提問只是導火線。因此教師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思考,體現思維層遞性。故意模糊學生思考角度,擴大思考范圍,充分發揮學生潛能和獨創。
二、 課堂“九思”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益
變“快思考”為“慢思考”。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環節要讓學生的學習和思考深思熟慮,消化、整合再生成,數學課堂學習要“慢中有真味”。數學知識形成過程是動態發展過程,學生數學學習也要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進行驗證和解決問題。因此,數學課堂師生互動需要時間的等待和培植,變“快思考”為“慢思考”。
變“鬧思考”為“靜思考”。“鬧思考”是課堂教學的表面生動和活潑,實則是課堂無效學習。課堂學習要讓學生聚精會神進行緊張的思考,數學課堂上要經常出現寂靜。變“鬧思考”為“靜思考”,讓“靜”學習真正促成學生自覺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誘發認識欲望,讓數學課堂學習充滿趣味和愉悅。
變“暗思考”為“顯思考”。課堂教學思考是“暗箱狀態”,如何化暗為明,化隱為顯,逐步增強思考訓練。在數學課堂具體教學環節中,要先讓學生自己閱讀思考,然后寫下來,接著同桌交流,或小組交流,然后全班反饋豐富、補充、修正。有效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呈現思維過程,完成數學知識學習與思考的內化外化的互化互生過程。
變“弱思考”為“強思考”。弱思考學習任務對大部分學生幾乎沒有難度,以個別優秀學生思考來代替全班學生思考,教師越俎代庖,直接將思考過程與結果呈現給學生,大部分學生沒有經歷完整思考過程,而是在教師步步誘導下,按章辦事般進行所謂“思考”,思考缺乏獨特性、深刻性與發散性。因此,數學課堂教學中要變“弱思考”為“強思考”,學習任務要有適當難度,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讓學生理解思考過程,鼓勵學生進行多樣化、發散性、個人化的思考。
變“淺思考”為“深思考”。課堂教學“淺思考”主要表現在對問題缺乏敏感性。深思考表現為持續思考,不斷跟進。因此,在數學課堂學習中,要以“主問題”方式呈現,讓學生“一”“集”“剖”“鉆”“韌”地進行學習、思考、探究,讓學生獲得更深入、更深刻的知識理解。
變“怕思考”為“樂思考”。“樂思考”是被好奇心及問題意識點燃的興奮和新奇感。思考過程專注帶來積極“心流體驗”,帶給學生豐富、真切而深刻的心靈體驗。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變“怕思考”為“樂思考”。
變“被思考”為“自思考”。被思考導致學生不會提問和質疑,缺乏理性思考。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變“被思考”為“自思考”。課堂學習中真實主動地知識領域,擁抱和掌握知識。思維有效行動主動出擊,豐富數學心智。
變“獨思考”為“共思考”。數學課堂學習倡導獨立思考,要不斷地與生對話、與師共思。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化“獨思考”為“共思考”,個體與集體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數學學習要獨思與共思交融互會,出彩課堂教學。
變“固思考”為“活思考”。只有在穩定的、集中注意的沉思狀態中學習,才能真正促成學生自覺活動,激發學生心智,形成其對認識的渴望,最終使他們從掌握真理中獲得愉悅。因此,數學課堂教學要變“固思考”為“活思考”,讓課堂充滿活力。
三、 有效方法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益
課堂教學是特定群體活動,學生是課堂主人,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力求營造良好氛圍,把學習知識和情感交流有機融合。
善于運用教學中的情感因素。數學教學是特殊的情知相伴認識過程。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感情的教,學生才會有感情的學,教師必須用自己的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引發學生的情感,通過師生情感交流產生共鳴,從而達到教得扎實,學得主動,教得生動,學得有趣。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動手、動腦,積極主動參與知識構建,注重情感因素有機參與。
重視數學教學的非語言藝術。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表情、動作和姿勢的綜合運用,有效補充教學語言表達。教師靈活巧妙運用非語言表情達意,讓課堂充滿趣味和活力。教師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挖掘教材非語言因素,引導學生觀察數學現象、思考數學問題,透徹領悟數學知識。
抓住契機營造數學教學高潮。教師要能設計富有高潮的開頭或結尾,有效增強教學效果,激趣學生數學學習。借用新穎別致的媒體課件,簡潔明快的語言,創設出和諧生動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學習氣氛進入高潮,讓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
四、 優化學生復習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益
平時教學猶如“栽活一棵樹”,總復習好似“育好一片林”。數學復習課是夯實學生基礎、提高學生運用知識和解決問題的重要教學過程。
數學復習過程要充分發揮學生自主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復習全過程,特別是要讓學生參與歸納、整理過程。復習過程中要知識讓學生梳理,規律讓學生尋找,錯誤讓學生判斷。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復習必須突出重點,強化針對性,注重實效。復習過程中要注意全班學生的薄弱環節,要針對個別學生的存在問題。緊扣知識易混點、易錯點設計復習內容,有的放矢。
數學復習過程要系統整理數學知識,依據基礎知識的相互聯系歸類,分塊整理,重新組織為系統的條理化知識點。數學復習過程要讓學生回憶所學主要內容,并讓學生討論、口述。教師要有意識引導學生看課題回憶所學知識,看課本目錄回憶單元知識。
數學復習過程要以學生為主。復習過程是信息交流過程,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教師是溝通學生與教材的橋梁。復習中要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由配角變為主角,真正做學習主人。
數學復習過程要以課本為主。復習時既要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又要會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去解決問題,既要全面掌握,又要突出重點。因此,要抓好課本知識點,把課本與資料有機結合起來,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數學復習過程要以課內為主。要將問題盡量解決在課堂上,認真做好課前準備,了解學生掌握知識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程序,合理安排講練時間。學生通過教師講,自己練,真正達到溫故而知新。
數學復習過程要以練為主。復習課要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原則。課堂上要給學生提供機會,內容要“全”,習題要“精”,方法要“活”,時間要“足”。章節練習抓基礎,單元練習抓重點,全面練習抓綜合。
五、 創意作業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效益
作業是教師教和學生學之間的相互對接,有效促進學生消化吸收鞏固所學。創意數學作業突出實踐與創造,為學生喜聞樂見,要求教師的教學過程要突出靈活運用,尊重個體差異,重視實踐創新。
情境運用,解決生活問題。依托教材內容和課堂教學重難點,設計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充分調動課堂所學,活化知識與能力。
小微“制”“創”,轉變作業面孔。數學創意作業要依托所學,打破局限,改變紙筆書寫單一形式,增加動手操作和實踐,改變作業面孔,創新作業。如教師給學生提供科普文章作為閱讀材料,啟發學生利用生活常見器材自制學具,根據制作過程的實際體驗自擬題目,撰寫研究報告等。
實踐探究,拓展學生新視野。探究性作業讓學生針對問題提出假設、追尋答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推理分析、找出方向,通過觀察、實驗搜集資料信息,歸納分析,形成對問題的解釋和自己的觀點。完成作業就是拓展學生視野的創意活動過程。教師要有開放的課程資源觀,在課程標準、教材重點、學業評價改革三者中尋找最恰當的對應點,用創意作業推動學生認識數學與生活實際的聯系。
參考文獻:
[1]張劍生.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19(29).
[2]徐玉亮.初中數學快樂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2).
[3]劉志偉.基于高中生數學思維培養的課堂教學策略[J].福建中學數學,2018(11).
作者簡介:楊有明,甘肅省白銀市,甘肅省靖遠縣東升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