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教育方式的改革,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辦學模式。文章根據現代學徒制的內涵與特點,就現代學徒制在中職學校中的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從法律保障、激勵企業、混合制辦學,以及建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等方面,論述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產教融合;職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0-0071-02
校企合作已經成為當前中等職業學校的主要辦學模式,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是當前中等職業學校改革的重點。產教融合的現代學徒制,是由企業和學校共同推進的一種育人模式,既可以解決企業用工難的問題,又可以使職業學校學生在企業工作場所得到實訓。
一、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1.現代學徒制的內涵
傳統學徒制通常采用師傅帶徒弟的“一對一”教學方式,難以大量培養人才。職業學校像生產線一樣,迅速培養大量學生。但職業學校班級授課模式受實踐條件限制,注重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實踐操作,導致學生雖步入社會,實踐技術卻普遍沒有達到要求,仍需在社會實踐一兩年才有相關經驗,因此需要構建“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所謂現代學徒制,是指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進行技能培養為主、兼顧綜合素質培養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
2.現代學徒制的特點
通過簽訂協議,工學交替,實現企業與學校對接、課程設置與產業標準對接、學生與學徒對接、師傅與教師對接。
二、現代學徒制在中職學校中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我國從2011年開始試行現代學徒制,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都是學校熱,企業冷。原因是合作過程中企業付出大,收獲小。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到企業實習,因為不熟練,所以原料消耗多,機器故障率高,師傅要花時間和精力培養學生,損耗師傅在企業的工作時間與精力。(2)中職教育培養的是產業工人,不符合中國社會“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觀念。很多學生成績一般,家長寧愿其上普通高中,也不讀中職學校,可見社會偏見嚴重。(3)企業承擔培訓成本,卻可能為他人“做了嫁衣”,沒有多少學生愿意留在企業工作,所以,企業不愿意主動合作。在工業不發達的城市,基本沒有校企合作。(4)中職學校是教育部門創辦的,有時沒有條件購置不斷更新的生產線,也沒有熟練的技師,專業設置跟不上社會需求。目前,中職學校的教學模式幾乎都是課堂理論教學,即在校學習兩年,第三學年辦個畢業生推薦會,讓學生自己去頂崗實習。
三、我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的發展策略
1.明確政府在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職責,激勵企業提供學徒崗位
德國的學徒制有國家強有力的法律保障,實行激勵機制,行業受惠,培養了大批技能人才,促進了工業發展,形成了良性循環。當前,中國的整個硬環境(工業)不如發達國家,軟環境(配套的法律支持、經費補貼)也不到位,所以要做好以下工作:(1)頂層設計應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作為企業的社會責任寫進法律。從法律層面嚴格規定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權利與責任,要求職業教育中必須有兩個施教主體,即企業和學校。(2)由政府牽頭,聯合教育部門、行業協會、學校、企業制定各個行業的指導標準。行業教育指導標準是現代學徒制課程設置的航標。各行業標準、相關的行業協會、名師傅庫、名企業等各種信息在網上公開。(3)建立收支相對平衡的經費制度。經學校與行業指導委員會(職業教育集團)按培訓質量考核學生后,由學校向當地稅收部門出具證明,以減免開展現代學徒制企業的稅收。為激勵學生選擇現代學徒制,企業必須支付較高的學徒工資,而為了保護企業的參與積極性,政府必須為企業培訓成本買單。(4)建議修改相關法規,使學徒身份及相關保障得到明確規定。學徒在工學交替期間去企業實習,簽訂學徒實習協議,企業、學徒(家長)、學校三方權責分明,讓企業無后顧之憂。
2.結合本地區經濟工業園區,成立校企合作理事會,明確職責,共同培育學生
(1)結合區域經濟特點、專業特點,選擇合適的模式。立足區域經濟的特點,政府、企業、行業組成職業教育集團。職教集團的職責:根據國家行業標準,制訂本行業標準與課程體系,根據協議安排企業師傅帶好學生,實施“工學結合”;根據行業標準考核學生;安排教師到企業指導學習、實踐。(2)并不是所有的專業都適合開展現代學徒制,要重點選擇具有區域產業優勢、崗位實踐特征鮮明、適合企業化環境、具有良好職業發展前景的專業。有文化、有規模、有技術、有市場、有感情、有層次的企業,招生即招工,學生在校報名后,即與企業簽訂學徒合同。(3)要針對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業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實現形式,發展混合制、股份制職教集團。如面點師專業,學校可以出場地、師資、技術作股份,與社會上營業的面包店合作,把面包制作坊搬到學校。一些傳統的工藝、手藝,可以請大師到校教學。(4)加強師傅的選拔培養和建立“雙導師”激勵機制。可通過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與學校教育集團學生評價相結合的方法,評價現代學徒制中的優秀帶教師傅,在晉升高級工、技師或高級技師時作為考核條件之一,給予優先晉升職業技能等級的機會;安排教師到企業指導學生實踐,同時也接受企業培訓和實踐,收集行業最新信息,更新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3.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雙軌制,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1)注重中高職銜接,普教與職教學分相通。由于高職院校大多招高中生,高中生上高職往往缺乏實踐經驗,而打通中職畢業生上高職院校的渠道,上完專科高職課程可以考本科職院,具有現實意義。(2)提高職教學生的社會地位,給本科層次的高職學生授“工士”學位,并給本科層次的高職生考公務員的機會。職業學校的教師要從研究生層次的高職院校中招聘。(3)搭建各種平臺,讓職業教育成為全民意識。政府可以在各種媒體上宣傳職業教育;各職業學校可以定期舉辦開放日,讓中學生或社會各界人士參觀,展示學生作品;在普通中學開展職業素養教育,培養中學生的職業意識。
四、結語
總之,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有其內在的特點與要求,相關部門應結合目前中職學校的發展現狀,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學徒制人才培養策略,真正建立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職業技術人才培養機制,這對于職業學校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高建寧.我國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政策演變及戰略構想[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06).
[2]鄧曉斌.中德現代學徒制比較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16(33).
[3]呂鳳亞,張瑞芳.論德國現代學徒制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勞動保障世界,2019(11).
作者簡介:丁娟(1991-),女,江蘇張家港人,助理講師,從事中職化工原理和化工儀表教學及化工技能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