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振華
摘??要:幫助學生學習理解古詩詞,恰當深刻地體會古詩詞的意境,提高了個人的語言文化水準,即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從而使學生了解歷史,豐富自己的大腦,品味到美、感知到美,并引領學生學會和文本對話創造美。教會了學生欣賞古詩詞,真正理解其作者創作的目的,激發學生熱愛、傳承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
關鍵詞:古詩詞;誦讀;創造;傳承
美學家宗白華曾這樣解釋意境:“藝術家以心靈映射萬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現的是主觀的生命情調與客觀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滲,成就一個鳶飛魚躍,活潑玲瓏,淵然而深的靈境;這靈境就是構成藝術之所以為藝術的‘意境”。大家知道領略古詩詞離不開意境。我們也更清楚中國是詩詞的國度,閱讀中國的古詩詞,能凈化人的心靈,能達到一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人生境界。那么如何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魅力,領悟其中的意境呢?今天我就根據自己多年來的教學感受來談談這個話題。
一、表情誦讀感知美
誦讀最適合古詩文教學。因為詩歌本身就具有一種節奏感和韻律美,所以詩歌教學就是誦讀教學。那么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就應反復引導學生誦讀,也可以通過范讀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再由朗讀水平高的同學領讀,然后大家齊讀,增強朗讀氣勢,領悟詩歌的韻律。最后還可以由老師配上與之相應的音樂,個體表情朗讀,在讀中走向作者的內心,走向作者的情感,與之引起共鳴,從而達到誦讀的最高境界。比如,我在教學《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這首詩時,就加大了朗讀的力度,各種有益的朗讀方法都一一嘗試,如先是聽讀,范讀,自由讀,齊讀,表情讀,經過一系列的朗讀訓練,學生的朗讀水平明顯提高。而詩中那位報國無門,揮灑出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也躍然紙上。真應了那句“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俗語。在朗讀過程中,我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來讀,并加以簡單的賞析。好多同學談到“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一句,詩人對著寥廓明凈的秋空,遙望萬里長風吹送鴻雁的壯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高樓的豪情逸興。它展現出一副壯闊明朗的秋空畫圖,也展現出詩人豪邁闊大的胸襟。在這樣的誦讀過程中,學生就自然而然領悟到了詩人的情感。
二、想象悟讀品味美
要想真正讀懂一首詩,那就必須要領略詩歌呈現出的意境。這一步要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感悟品味。要抓住詞句背后的空白加以想象,這個想象空間是詩人留給我們讀者的,他需要讀者把隱藏在詩句背后的東西合情合理地填上。例如,我在教學《桃花源記》時“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里桃花源的景色到底有多美,作者寥寥幾筆描寫就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接著再讓學生以此為基礎,通過豐富的想象去細膩描繪,去精心品味,那么每個學生的心中就會有一個各具特色,同時又具有神秘色彩的世外桃源形象。在此之后,我要求學生將自己腦海中神秘的世外桃源形象用自己的畫筆描繪出來,還可以給自己的畫配上恰當的一首詩,這樣更幫助學生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更理解了陶淵明寫本文的真正用意,即,構想一個生活中沒有的,人們有向往的美好的境界,也表達了作者對動亂、黑暗的現實生活的不滿。
三、平等對話創造美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講解分析代替學生的個性化的感悟。”在古詩詞的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對話,讓他們與文本進行零距離接觸。課堂上要留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閱讀和感悟文本,而不能讓教師的講解分析,或者感悟來代替每一個學生的自讀自悟。可以說對話就是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對文本內容更進一步的深入理解。比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本身的內容就是作者與明月的對話,在對話中探討人生的意義。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尋味。它的意境廣闊,胸懷樂觀曠達,對明月的向往之情,對人間的眷戀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瀟灑的風格和行云流水般的語言,至今還能給我們一種美好的享受。在執教本文時我就激勵學生與文中的抒情主人公深情對話,與文中的意象“月”進行對話。先讓學生借助工具書了解蘇軾的生平經歷,以及寫這首詩的背景。那么學生就不難把握作者的三問:問天、問月、問自己。然后再讓學生追隨作者的思路來解讀這首詩。讓學生走進文本,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從而了解了此時此景的他有著多么曠達的胸懷和多么善解人意的溫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跨越千年仍傳遞著他最美好的祝愿。而對這首詞的意境可引導學生抓一個“月”字與月對話。詞人視月為有生命、有情感之友伴,既可感客觀存在自然之美,亦可領略人情之愛,達到物我交感,人月融一的境界,體現了極富人情味的美好愿望。從月亮的轉移變化,盈虧圓缺,聯想到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得出不應事事都求完美無缺的結論。蘇軾是一個性格很豪放、氣質很浪漫的人。反映到詞里,遂形成了一種豪放灑脫的風格。通過一系列的對話活動,學生就會感受到?這首詞所表現出的內容美、情感美、意境美、人情美以及自己創造想象出的異彩紛呈的藝術美。
以上只是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點體會,自我感覺對我們的古詩詞教學大有裨益,并且可以以此為突破口,讓學生愛上我們祖國燦爛的詩詞文化,充分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讓我們古老的文明一代代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朱宜虎.略論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開展[J].新課程研究,2019(31):117-118.
[2]康婷.淺析初中語文古詩詞的意境教學[J].文學教育(下),2019(12):90-91.
[3]顧曉蕓.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的有效策略初探[J].學周刊,2019(3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