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蘭
摘??要:推理能力,是課程標準強調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需要重點培養和關注的能力之一。筆者將仔細解讀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的“推理”,并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從而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推理能力;教材體現;培養策略
推理能力是課程標準強調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我們在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認識到推理是數學的重要方法,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逐步運用推理進行思維,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從而有效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品讀教材,發現“推理”
(一)教材中的“歸納推理”
所謂歸納推理,就是從個別性知識推出一般性結論的推理。例如:在一個平面內,直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銳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180度,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是全部的三角形,所以,平面內的一切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這個例子從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內角和分別都是180度這些個別性知識,推出了“一切三角形內角和都是180度”這樣的一般性結論,就屬于歸納推理。
(二)教材中的“類比推理”
所謂類比,就是由兩個對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質,推斷它們在其他性質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種推理形式。其邏輯形式如下:
因為A對象具有屬性a,b,c,d;B對象具有屬性a,b,c;所以B對象也可能具有屬性d。
(三)教材中的“演繹推理”
所謂演繹推理,就是從一般性的前提出發,通過推導即“演繹”,得出具體陳述或個別結論的過程。演繹推理的邏輯形式對于理性的重要意義在于,它對人的思維保持嚴密性、一貫性有著不可替代的校正作用。
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的周長”或“長方形的面積”后,可以根據“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這一特征,探索出“正方形的周長”和“正方形的面積”的計算方法,即“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和“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二、活用教材,培養“推理”
(一)猜想驗證,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來探索過程,主要是由于這種過程的重要性。下面,筆者將以《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為例進行闡述。
1.在操作活動中提出猜想,重視合情推理的培養
首先,每個學生測量自己的三角形的三個內角的度數,然后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將測量結果記錄下來,并計算出內角和;然后,觀察記錄的數據,學生發現“這些三角形的內角和大約是180°”。這屬于不完全歸納,即從特殊到一般,利用歸納推理提出猜想,培養了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
2.利用已有經驗驗證猜想,適度滲透演繹推理
學生通過測量與發現,提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可能是180°”的猜想后,讓學生想辦法證明這個猜想的成立。最后,我們老師還可以用電子白板(因為電子白板中的三角形可以顯示出每個角的度數,拉動三角形,可以直觀地看到三個內角的度數變化)演示“此消彼漲”,不管三角形形狀怎么變化,它的內角和都是180°。這一超越教材的設計,把學生的數學學習引向深入,幫助學生把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重要的性質在理解的基礎上內化,成為自身知識體系的一部分。這個過程滲透了演繹推理。
(二)潛移默化,培養“言必有據”的習慣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組織數學語言的過程,也是教給學生如何判斷的推理過程。而與語言最密不可分的是演繹推理,小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大多是不自覺地運用了演繹推理,因此教學中教師要經常追問為什么,讓學生會想、會說推理依據,養成“言必有據”的好習慣。例如,判斷“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是否成反比例”時,我們要引導學生這樣回答:“因為只有兩個變量的乘積一定,這兩個變量成反比例。由于兩個數互為倒數,那么它們的乘積一定,所以互為倒數的兩個數成反比例”。這樣運用演繹推理方法,經常進行說理訓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演繹推理能力。
(三)持之以恒,浸潤在數學課堂教學的各方面
要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邏輯的思維和分析應浸潤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各方面。在探究新知時,讓學生經歷用合情推理發現結論、用演繹推理證明結論的完整推理過程。例如,在教學探究2的倍數特征時,通過觀察100以內2、5的倍數,發現“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然后在通過舉例驗證(因為2000÷2=1000,2000是2的倍數。在鞏固練習時,則是用演繹推理解決問題、用合情推理發現新問題。例如“判斷2498是否是2的倍數”,因為個位上是0、2、4、6、8的數是2的倍數。而2498的個位是8,所以2498是2的倍數。
總之,我們應該認識到,推理是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學生適應未來學習的基礎。所以我們在教學數學教學中,要聚焦推理能力,培育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集團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