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比較教學是歷史課堂比較常見的教學方法,比較教學的有效應用有助于學生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為提高歷史比較教學的有效性,比較教學應遵循可比性的原則,充分挖掘相關的史料,確立比較的主題,并滲透核心素養。比較教學的目的并非只為了落實知識本身,更為了學生的長遠發展。
關鍵詞:比較教學;核心素養;康熙皇帝
比較是人類重要的思維方式,在歷史課堂教學實踐中,比較教學是比較常見的。歷史比較方法指的是“對歷史上的事物或者概念,包括事件、人物、思潮和學派等等通過多種方法進行比較對照,判明其異同,分析其緣由,從而尋求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的一種方法”。比較教學的有效應用,有助于學生通過歷史現象,把握學習對象的本質特征,認識歷史發展的規律,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
為了避免將比較教學流于表面,使比較教學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真正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完善其比較的思維品質。筆者將從以下幾方面并結合教學案例對歷史比較教學的有效應用進行闡述。
一、 比較教學應遵循可比性原則
英國史學家巴勒克拉夫曾指出:“所有比較方法都必須遵循一條最基本的規則,就是只有在可比較事情之間才有可能進行有意義的比較”。據此,在岳麓版選修四《中外歷史人物評述》中第6課《康熙皇帝與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我發現康熙皇帝與俄國的彼得大帝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他們有著驚人相似的成長歷程:兩人都幼年即位,彼得10歲,康熙8歲;他們曾有受人擺布,也都在大致年齡以相似手段奪取實際權力;他們都機智聰明,并在早年表現出非凡的膽略和能力;在他們統治期間,均表現出他們的文治武功。康熙與彼得大帝是同時期同階級屬性的人物。他們既相似,又各有所長,各有所短。康熙不及彼得大帝之處,主要在對新興資本主義的態度上。彼得大帝狂熱地建立近代工廠,康熙卻始終沒有產生對近代工業的狂熱,未敢使中國越過封建國家雷池一步,始終沒有表現出某種使中國跳出落后狀態的獨特嘗試。康熙和彼得都是在歷史上起了進步作用的封建君主,由于國家當時的社會條件不同,他們的進步作用的內容各不相同。
二、 比較教學應充分挖掘相關史料
比較教學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除了應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外,還應充分挖掘相關史料為比較教學服務。由于涉及二人的史料豐富繁多,教師應對所搜集的史料進行整理加工。首先,選擇史料的過程中應該注重材料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歷史教學的知識必須是真實的史實;遵從史實,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推出不同的結論,真正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素養。其次,盡量選擇符合高中生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的史料,能突破課教學重難點的史料。例如在對康熙帝與彼得大帝取法西學的差異上,在課堂中我呈現了如下兩則史料:
材料一 1690年,康熙帝在頤和園設如意館,1713年前后建立蒙養齋算學館,邀請西方熟悉數學、物理、天文歷法、光學的傳教士到此授課與研究,西方傳教士稱之為中國科學院。康熙帝把“頤和園中的如意館撥給那些供奉于皇家的畫家、機藝師、設計師們作集會之用。歐洲來的傳教士們在如意館作畫、刻板、修理鐘表和機械器物”。白晉記述了皇帝對如意館工匠們的“各類新奇制品的強烈愛好和深刻了解”,他每天驗看這些“出自新建研究院院士之手的作品”,對其中的杰作給予獎賞。現在的故宮藏有數臺計算器,就是康熙年間制造的改進型帕斯卡計算器。康熙帝去世后如意館成為一個單純的畫院而且日趨衰微。
——摘編自白晉《康熙帝傳》
材料二 彼得一世的出訪使他看到了俄國和西歐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巨大差距。他下令在全國各省城建立初等算術學校,招收10-15歲的少年兒童入學,并規定貴族少年必須進校學習。他下令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地開設造船、航海、礦業等專門技術學校,還派出年輕人到國外去學習。他下令采用簡易的新字體,使得俄羅斯文字變得簡便易學,印刷書籍更為方便。他下令廢棄東正教會歷法,采用西方通用的儒略歷法。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發布了關于建立俄國科學院的命令。1725年科學院正式成立,這是一個集科研與教學于一體的機構,吸引了德國、荷蘭等國的大批科學家。科學院的建立對于俄國科學文化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它為俄國科學研究步入世界前列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摘編自白建才《俄羅斯帝國》
三、 比較教學應有明確的主題
比較教學的目的不能只停留于落實知識本身,否則比較教學就被簡單化了,因此進行比較教學之前應確定主題。在比較的范圍上應圍繞預設的教學目標進行比較,避免比較的盲目性。主題是課堂的“魂”,在重新規劃教材結構是時應圍繞主題。它不僅使課堂教學的邏輯更嚴密,還能讓教師的引導具備價值觀依托;它能衡量教師教學設計的深度,讓學生的思考學習具有延伸空間。
對于康熙皇帝與彼得大帝取法西學的差異的原因學生容易簡單將其歸結為二人的意志和才能。為此,本課根據學情和課標設計了教學目標即“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通過相關史料,采用中外對比的方法,使學生能夠據康熙帝與彼得大帝學習西方科技的不同特點推理其背景,并分析其取法西學的不同影響,培養史料實證的能力,增強論從史出的意識,培養歷史解釋的素養”。據此最終敲定本課的主題即通過比較二者取法西學的差異性,提供相關材料論證導致差異的關鍵不在個人的意志和才能,而在社會條件。圍繞這一主題,我在課堂中的操作如下。
1. 設計問題:根據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康熙皇帝與彼得大帝取法西學的差異性。
首先向學生提出明確要求,依據材料概括二者在學習西方科技過程中呈現出的不同特點。并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先找出關鍵詞,從中提取有效信息。從材料一中,學生不難找出關鍵詞如:如意館;蒙養齋算學館;數學、物理、天文歷法、光學;邀請傳教士;作畫、刻板、修理鐘表和機械器物;皇帝對新奇制品的強烈愛好等。從材料二中學生又找到一些關鍵詞如:下令;算術學校,專門技術學校,科學院;招收兒童入學;造船、航海、礦業;簡化文字;改歷法;彼得出訪;派年輕人留學;吸引大批科學家等。通過任務驅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閱讀材料,比較歷史事件的能力。
2.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據提取的信息作為歷史敘述的可靠證據,并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并給學生提供學法指導。
3. 歸納總結:師生互動討論后將康熙皇帝與彼得大帝取法西學的差異以表格形式呈現,直觀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4. 論從史出:引導學生根據康熙與彼得取法西學差異的相關史實,做出客觀的評價。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培養史料實證的能力,增強論從史出的意識。
四、 比較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課比較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精神和論從史出的意識。馬克思說過:“極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歷史環境中出現就引起完全不同的結果。如果把這些發展過程的每一個都分別加以研究,然后再把他們加以比較,我們就會很容易地找到理解這種現象的鑰匙。”
在評價過程中,師生對材料進行充分挖掘,發現“中國科學院”和俄國科學院命運不同,并以“如意館日趨衰微的原因”作為探究問題,教師肯定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鼓勵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學生紛紛表達了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如:重農抑商政策和閉關鎖國政策的影響;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統治者眼界狹小,皇帝獨斷的隨意性;國家缺乏對科技發明的鼓勵,中國古代研究科技的氛圍不濃;八股取士禁錮人們的思想,人們的思想封建保守;統治者的清高自傲、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教師指導學生進一步概括這些更深層的原因:自然經濟根深蒂固;生產方式沒有質的變化;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儒家思想“重道輕器”;文化專制,儒家思想依舊是主流思想;“天朝上國”的思想觀念。
教師應明確向學生指出不同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諸因素為當時中國與俄國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時代課題。在康熙身上反映的局限性是因為康熙是封建皇帝,一切從封建利益出發,不能根本沖破封建框框,只能在封建秩序容許的范圍內采取措施,進行改良。中國當時是東方首屈一指的強國,一個根深蒂固的封建大國,有較為發達的封建經濟、文化和極為嚴密的封建政治制度。不僅亞洲其他國家無法相比,即使西方殖民者剛剛來到東方,也不能絲毫動搖它的優越地位。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極為微弱。當權的地主階級僅靠剝削國內的貧苦農民即可保持奢侈豪華的生活,因此,一貫堅持重農抑商政策,無意發展海外貿易,更談不上發展殖民事業。國際和國內環境都決定康熙不能超越封建雷池。一切歷史人物作用的發揮都受到社會條件的局限,了解康熙帝取法西學的局限性是政治、經濟、文化諸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能將原因歸結于康熙帝個人的意志和能力,從而達到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精神和論從史出的意識,提高歷史解釋的能力。
五、 小結
為了使比較教學更加有效,并落實核心素養的要求,真正為學生的長遠發展服務。比較教學除了落實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掌握了必要的學習方法,更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本課通過比較學習,應使學生明白康熙皇帝和彼得大帝都是在歷史上起進步作用的封建君主,他們的進步作用的內容各不相同,是社會條件不同的影響,以幫助學生了解世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參考文獻:
[1]廖蓋隆,孫連成,陳有進,等.馬克思主義百科要覽(下卷)[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3:2274.
[2][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楊豫譯.當代史學主要趨勢[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272.
[3]白新良,等.康熙皇帝傳[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514.
作者簡介:吳丹蓉,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紫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