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微微
摘 ?要:混合式學習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廣受全國學者的關注。慕課的興起為混合式學習模式的探索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學習平臺。該文在分析混合式教學模式特點的基礎上,提出了基于慕課教學理念的混合式學習模式,并將這種學習模式應用到了實踐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關鍵詞:混合式學習 ?慕課 ?學習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3(b)-0079-02
慕課(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形成于2008年,是由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大學和哈佛大學等世界一流名校掀起的教育改革[1]。它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反思,引起了學者們對高等教育教學方法和模式的重新思考。同時它的誕生標志著互聯網與教育融合發展的開始。慕課免費的開放資源、易于操作的平臺設計和完整的教學環節等優勢使它迅速席卷全球[2]。但是,隨著慕課的廣泛應用,它的一些問題也呈現出來[3]。例如師生交流的局限性、實踐環節的缺失、完成率不高等。盡管如此,但是慕課開啟了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如何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將成為思考和研究的重點。因此,該文將探索將慕課的教學理念與面對面的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混合式學習——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
1 ?混合式學習
“混合式學習”一詞來源于英語中的“Blended Learing”或“Hybrid Learning”,最早是由何克抗教授于2003年12月提出的,他認為:“所謂Blended Learing就是要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既要發揮教師引導、啟發、監控教學過程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體現學生作為學習過程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4]。”李克東等人認為,混合式學習是有效地整合面對面教學和在線學習兩種學習模式,降低學習成本,提高學習效率[5]。牟占生等人認為,混合式學習是多種學習方式的混合、是不同學習環境的混合、是線上與線下不同交流方式的混合[6]。
綜上所述,該文所探討的混合式學習,是以慕課學習平臺為依托,科學合理地規劃線上與線下的課程學習內容,在教師的統一設計和指導下,讓學生通過慕課學習平臺完成網絡上的學習內容,與教師在課堂上面對面地交流學習情況,完成課堂上的學習任務[7]。在這個的學習過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利用網絡資源,另一方面面對面地交流學習也可以解決線上課程無法掌握學生學習效果的弊端。
2 ?基于慕課的混合式學習模式
混合式學習要在教師統一指導下,通過線上的學習和線下的課堂交流完成學習任務[8],是面對面學習和在線學習的有機結合[8]。該項目的混合式學習模式主要包括前期設計、課中活動設計和課后管理設計這3個方面。
(1)前期設計。
這部分主要包括學習環境、學習需求、學習內容和學習對象等4個方面的分析[9]。
①學習環境分析。主要是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對在線學習環境和課堂學習環境的分析。在硬件方面,課堂教學的教室需要配備多媒體設備,桌椅排放需要采取圓桌式的形式,便于課堂上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在軟件方面,需要有一個或多個可以滿足教學需求的網絡教學平臺,同時學校的硬件設施如服務器、寬帶等要滿足網絡平臺的運行要求。
②學習需求分析。主要是指教師在課程實施前期,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的方式,掌握學生學習動機和學習目的。同時,讓學生能提前熟悉混合式教學方式的教學內容和要求,做好學習前的準備工作。
③學習內容分析。主要是根據學習者預期要達到的學習目標,教師對教學內容進行設計、整合,按照知識點的內容進行整理、分類,根據不同類別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確保每個知識點都傳授給學生。
④學習對象分析。主要是分析學習對象的學習習慣、學習方式、學習規律等內容,掌握學習對象的特征。對學習對象的分析,有利于教師掌握學習對象的知識結構,從而設計針對不同年級的課程內容。
(2)課中活動設計。
這部分主要包括網絡課程的導入、組織學習和課程的考核3個方面。
①網絡課程的導入。發生在課前階段,主要是確定在混合式學習模式中選用何種課程,并將該課題導入的網絡學習平臺的過程。課程主要分為教師自行錄制課程和選擇網絡平臺中已有的課程。自行錄制課程需要教師在慕課網絡平臺上注冊賬戶,將提前錄制好的課程上傳到網絡平臺上供學生使用。無論是哪種課程,教師都需要將課程視頻上傳到指定的目錄下,供學生課前學習使用。這部分是實現混合式教學至關重要的環節,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可以實現學生提前學習,預習和儲備學習知識,為課堂學習打下基礎。
②組織學習。這個環節發生在課中階段,采用的課堂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在智慧教室中面對面地學習,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網絡學習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就課程學習中出現的問題或疑惑開展學習討論、集體答疑、小組協作等學習活動。教師通過課堂討論、提問、測試等方式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針對疑難問題課堂上再進行進一步的講解。
③課程考核。新的考核體系包括4個部分:“課堂下”學習情況,學生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在網絡學習平臺上觀看教學視頻,學習知識要點。這部分的考核數據主要來源于:網絡統計的數據;學生“課堂上”學習情況,根據學生的到課情況、回答問題情況、作業情況、測試情況等方面給予成績;學生實訓大作業的成績,根據學生的完成情況;期末考試成績,這部分主要是期末的卷面成績。具體各個部分所占總成績的比率可由教師根據課程情況自主定義。
(3)課后管理設計。
學生通過教師課堂上疑難問題的解答,課后在網絡平臺上進一步優化和完善網絡學習作業,將最終版的作品提交到網絡平臺上。教師通過網絡對作品進行點評,并將優秀的作品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分享。通過這個環節,進一步鞏固學生的學習知識,增加實踐應用能力。
3 ?混合式學習模式的實踐
3.1 實施對象
此次教學改革以2019—2020學年第1學期開設的“管理學”課程為例,參與班級為國際貿易181和182班級的學生。
3.2 教師課前準備
以“決策”這一章為例,簡述整個教學改革的過程。
該章知識點分為3個知識點:決策的定義和內涵、決策的過程、決策的影響因素,共計6個學時。教師提前一周將需要網絡學習的知識點布置給學生,學生按照知識點在線自主學習網絡課程,并完成教師布置的作業,比如知識點講解、擬定學生間互提問題、案例分析等。在“決策”這一章,教師是讓學生提前學習這一章的理論知識,并根據學習的理論知識,完成課后的案例分析,即決策某公司在交易時的行為選擇問題。為方便學生交流,將全部學生分為了8個組,以組為單位進行學習。
3.3 學生課前知識儲備
學生根據需要掌握的知識點,自主學習相關章節的教學視頻,并完成課后測試。測試達到要求后,可進行下一步的案例討論。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每組學生作為企業的決策群體,根據案例的內容,提交最后決策的結果。
3.4 課堂教學情況
在面對面的課堂中,教師首先通過提問的方式,將該章的知識點溫習一遍。然后,每組選派一名學生分部分講解知識點,可采用PPT展示、思維導圖、動態演示等方式。再次,進入各組相互提問環節,每組提出2個以上的問題,由其他組進行回答,問題要求不易過于簡單,可以是知識性的問題,也可以是案例問題。教師根據提問問題和回答情況給予分數。接下來,教師對學生的整體知識點的掌握情況進行概述,對重點難點進行答疑。最后,教師布置下次課程的學習內容。
3.5 學生課下鞏固
學生在課堂教學結束后,可以回放該章節的教學視頻,對知識點進行鞏固,完善展示的作品,在線提交最終版。教師根據學生提交的最終作品,選取優秀的作品在全班范圍內進行展示。
3.6 效果評價
該章節講解完成后,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調查。經調查,學生對該章節知識點的掌握程度明顯比其他章節要高,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10]。通過訪談,了解到混合式的學習很受學生歡迎。他們認為這種模式可以讓他們有效地利用課余時間學習理論上的知識,課堂上的交流學習方式能夠讓他們各抒己見,充分發表學生的想法,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 ?結語
基于慕課教學理念下的混合式學習模式,正在逐漸地被越來越多的高校所推行。這種模式下的學習,改變了“教師一人講”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角。同時,學生在準備課堂展示的過程中,進一步拓展了知識面。但是,由于混合式學習模式正處在發展研究階段,還需要不斷地完善。
參考文獻
[1] 杜世存,付澤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學習及其實證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5):129-145.
[2] 金朝貴.MOOC支撐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2):8-10.
[3] 盧甜甜.泛在學習理念下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以高等數學課堂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24):58-63.
[4] 何克抗.從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術理論的新發展[J].電化教育研究,2004(3):1-4.
[5] 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式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1-6.
[6] 牟占生,董博杰.基于MOOC的混合式學習模式研究——以Coursera平臺為例[J].現代教育技術,2014(5):73-74.
[7] 劉西娟,韓笑,夏恒霞.“線上+線下”混合式家偶爾模式有效性調查——以大學英語教學為例[J].現代交際,2018(23):48-49.
[8] 劉新娥,李維勇,李方方.基于微信的混合式教學方法研究——以《程序設計基礎》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3):200-201.
[9] 王臻.基于混合式學習的大學應用學習策略研究[J].理論觀察,2018(10):170-173.
[10] 李娟,高麗平.基于SPOC+OJ系統的C語言混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17(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