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麗
摘 要:語文范本教學要根據學生語文學習規律及文本特點,提煉課文的范本價值,引導學生重點學習課文的“經典語料”,品味其中的精彩、精要、精妙、精華,從而內化、活化范本內蘊的言語經驗、思維方法和思想情感。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就范本教學引入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探討,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范本教學;語文素養;深度閱讀;思維方法;思想情感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1-0117-02
何為范本呢?在《現代漢語詞典》中,“范本”解釋為:可做模仿的樣本(書畫)。許發金老師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相當大程度上是一種范本教學,這是由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決定的。”范本的熏陶和對范本的學習稱之為范本教學。教師可引領學生通過一篇又一篇不同功能的范本,落實語文要素,推進深度閱讀,最終完成對語文核心素養整體目標的實現。在范本教學中如何落實語文要素,推進學生深度閱讀呢?
一、緊扣統編教材特點,提煉核心語文要素
統編版語文教材最大亮點就是格外注重向課外延伸,進而拓寬學生的語文學習范圍。為此,教師在開發使用教材上要有創新性,緊扣統編教材特點,提煉核心語文要素,推進深度閱讀。在寧德市第二屆小學語文范本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王小麗老師執教的《陶罐和鐵罐》為“引子”范本教學示范課,她根據統編教材雙線組元的特點,提煉核心語文要素。基于本單元以“寓言故事”為主題組元,編排了四篇寓言故事。單元語文要素是“讀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本故事蘊含的道理深刻而多元,從不同的角度看故事,會有不同的寓意和理解。為此,可設計以下教學步驟。(1)緊扣語文要素,教好引子課文。引子范本教學研究只有與統編版教材的使用研究相結合,才能實現教材使用價值最大化。因此,在引子范本的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立足教材,緊扣語文要素,教好“引子”課文。王老師在課堂伊始,就用“陶罐和鐵罐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課文哪些語句描寫讓你對他們有了這樣的印象”這一問題引發學生對陶罐和鐵罐性格的探究,在探究交流過程中適時引導學生抓住對話,通過提示語、神態、動作等描寫,感受鐵罐的驕傲與陶罐的謙虛友善。再通過比較結局,探究原因,引導學生初步領悟故事所蘊含的道理。(2)找準鏈接點,恰當引進文本。王榮生教授指出:“把教材當‘引子教,要教選文與全文的鏈接點。”王老師將鏈接點選擇為“多角度理解寓意”。教學時,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創設了“從魔袋中取寶物”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從陶罐、鐵罐和二者綜合三個不同角度感受寓意。接著,引進《北風和太陽》的閱讀,讓學生嘗試小組合作,實踐多角度理解寓意。課后要求學生用“多角度理解寓意法”閱讀更多的寓言故事,有效促進了課內外閱讀的銜接,力求做到“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3)抓住延伸點,激發閱讀興趣。許發金主任在《“引子課文”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一文中說:“評價這類課文教學是否成功,不是看教師教了多少知識、技法,而是要看是否撬動了學生讀整本書的熱情。”在本課課末,教師向學生推薦寓言故事,鼓勵學生用“多角度理解寓意法”去閱讀,引導學生將課內閱讀延伸至課外,就是最好的體現。
二、緊扣單元語文要素,習得學習方法
統編版教材的單元導讀概括了本單元的語文訓練要素,提出本單元的閱讀目標,是教師閱讀教學的導向。因此,教師要根據單元導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體會學習方法,并學以致用,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推進深度閱讀。例如,《金色的草地》是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習作單元的一篇課文,編者將其安排在此,用意明確。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體會作者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學習仔細觀察,并把觀察所得寫下來。因此,本課的教學確定為表達范本教學。(1)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了解草地變化的情況以及草地變化的原因,邊讀邊想象蒲公英變化的畫面。整體感知課文后,直奔主題,緊扣“觀察”,引導學生關注學習要點,明確學習目標,樹立方法意識。(2)根據課后習題1、2,引導學生填寫表格,匯報交流,初步體會作者如何細致地觀察蒲公英與草地的變化,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細致、持續觀察的良好習慣,使學習語言與掌握方法有機整合。學習觀察方法,發現細微變化;學習表達方法,將觀察所得寫出來。(3)借助體驗,引導學生細致觀察事物變化并嘗試表達,注重方法的實踐與內化。
三、挖掘傳統文化,親歷學習過程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真正有效的教學不是學習者被動式地接受知識,而是要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原有的知識生成、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獨特體驗。教學中,教師要依托文本例子,在言語實踐活動中引導學生打開思路,親歷過程,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朗讀、想象、思考、表達,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建構和生長,推進學生深度閱讀,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例如,在寧德市第二屆小學語文范本教學觀摩研討活動中,陳智文老師展示文化范本教學,從“深厚的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根”這一題旨出發,引導學生感受傳統文化,推進深化閱讀。 (1)立足兒童本位指導朗讀,感受韻律之美。陳老師根據七言絕句的詩歌停頓規律,讓學生畫出停頓節奏,并教給學生誦讀方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帶著自己的情感進行朗讀,更好地詮釋了詩歌的意境,初步體會到詩歌的韻律之美。(2)緊扣語文要素聚焦事件,感受習俗之美。陳老師從古詩教學的整體出發,聚焦話題:春節你們喜歡做什么?在王安石的筆下有哪些春節習俗?引導學生從詩歌中找到答案。同時,引導學生借助注釋及課前收集的資料,梳理本詩所寫的節日習俗:放爆竹、飲屠蘇、換桃符等。(3)在品詞析句中,感受場景之美。本單元教學一個重要語文要素是“了解怎樣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這是思維訓練,也是語言品析。為幫助學生理解,陳老師補充了王安石創作《元日》這首詩的背景資料,讓學生對古詩的文化內涵之美進行體會,推進深度閱讀。(4)遷移積累,感受文化之美。把詩歌當作范本教,由一首詩引向一組詩,引導學生運用課堂中學習的方法遷移進行積累,由課內向課外延伸。
綜上所述,語文范本教學已經和語文核心素養融為一體,核心素養是范本教學的目標和方向,范本教學是培養核心素養的途徑和方式。只有范本教學落到實處,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才能真正落地生根。
參考文獻:
[1]許發金.“引子課文”的課程設計與教學實施[J].福建教育,2018(03).
[2]盧曉惠.李丹.小學語文深度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8(17).
[3]溫蘭鳳.“引子”教材觀:聚焦語文要素與課文范本的閱讀教學模式——以部編版教材為例[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