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閱讀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高中閱讀教學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語文素養的重要手段。近年來新課程改革逐漸深入,文本細讀屬于一種有效的閱讀手段,以被高中語文教師廣泛應用于閱讀教學中。但是從目前我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現狀來看形式并不樂觀,因此該文基于高中閱讀教學的現狀為基礎探討了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從而為提高閱讀教學效率與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文本細讀 高中語文閱讀 ?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20)03(b)-0194-02
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用文本細讀教學模式需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全面分析文本,為不同文本閱讀內容引出不同的文本細讀方式,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閱讀內容的情感體驗與深層次理解,進而提高學生閱讀學習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
1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現狀
1.1 仍然深受應試教育影響
高中生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與升學壓力,為了能取得理想的成績,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有較強的功利性,因此高中階段的閱讀教學仍然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為主。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得高分,教師過于重視標準答案,沒有考慮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見解,長期下去學生也會對閱讀失去興趣,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分析也會對學生起到阻礙作用。嚴重時還會使得學生在閱讀答題中產生應付心理,淪為考試的奴隸。
1.2 沒有以教學目標為基礎
部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往往是以文本內容為主,不重視文本與教材之間的聯系與提升學生的審美水平與語文素養的提高。由于閱讀與教材相脫離,這也會使得語文學科的教學聯系性不足,甚至使得系統的語文知識被割裂[1]。教師在課堂上按照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教學,學生也會對語文學科的閱讀產生誤解,并不利于學生在學習中遷移知識。由于其與閱讀教學目標的結合存在嚴重不足,因此學生在理解文本時也只是能了解文字表面的知識,那么也可能對學生日后的閱讀產生嚴重影響,導致學生在學習了很多文章后學生也無法從中吸取有用的知識,浪費了有限的課堂時間。
1.3 文本解讀不全面
當前我國廣大教師仍然深受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著重給學生講解閱讀技巧,列舉了很多解決閱讀題的方法,但是并沒有引導學生如何深入解讀文本,因此無法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考試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學生沒有更多時間停留在閱讀板塊,確實也是需要練習答題的速度。但是教師在如此的閱讀教學中不應僅是以泛讀為主,針對部分有具有閱讀價值的文章,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解讀才能讓學生從中吸收精華。但是教師要吃透文本,若教師對文本的理解不全面,也很難判斷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見解是否正確,更無法主動地與學生進行對話從而影響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在教師對文本了解不全面的背景下學生也無法判斷自己的理解是正確還是錯誤,因而也就無法取得良好的閱讀效果。
2 ?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
2.1 以文本為基礎,深刻把握文章主題
多義性、不確定性、模糊性都屬于高中階段語文教材語言突出的特點,極易導致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曲解或產生對文本的誤讀[2]。因此,教師應以文本為基礎,尊重文本。教師在文本細讀的過程中應以文本原意為基礎深入探究與解讀文本,而非在給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加入自己的主觀臆想或者是以某一種價值觀為基礎判斷作者表達的情感。比如說,在學習《囚綠記》時,很多學者都是該文主要是通過對綠色植物常春藤的贊美表達我國人民對光明的追求以及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但是假若以這篇文本為基礎進行文本細讀,筆者認為這實際上已經曲解了為作者表達的意思,主要表現在單憑“盧溝橋事件發生了”這句話夸大事實,賦予了文章主旨政治價值觀。以文本為基礎分析可知,這篇文章實際上解釋了人們矛盾復雜的心理,突出了作者自我反省與自我批評的精神,也表達了其對自由的向往與對生命力的熱愛。從文本的內容來看,作者矛盾主要是因為他喜愛“綠”,但是卻讓其在自己的過失下快要凋零時仍然沒有放手,直到快離開時才決定還它自由,這就是作者愛與恨互相交織產生的矛盾,表達了作者對“綠”的愛與恨,而愛得越深也就恨得越深。作者在文章中多處提到了自己懷念這一片“綠”,主要表現在文章的開頭就已經直截了當地說明了“這是去年夏間的事情”,從這句話的表面意思可知,作者在開頭就已經交代自己“囚綠”的事情,還表達了作者對自己去年夏間囚綠的事件仍然念念不忘,表明了自己因為扼殺其生命而自我反省的決心。整篇文章首尾呼應,體現了作者對這一片“綠“的懷念,但是這種懷念更多的是愧疚[3]。
2.2 多元解讀,提高學生思考能力
在閱讀同一篇文章時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也能獲得不一樣的收獲,為了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教師在應用文本細讀時要從多元化角度出發強化對文本的理解。從傳統的教學來看,文本的閱讀具有很強的固定性,這也是學生對文本的思考出現依賴的主要原因,進而無法保證閱讀的順利完成。多元化解讀文本主要是以文本的具體內容為基礎,從多角度比如經濟、政治、社會等進行思考,若一些文本情節比較清晰,教師可以讓學生將自己代入,將自己想象成文章中的主人公進行思考與解讀。實際上,閱讀文本時可以從多角度思考,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要重視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空間,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比如說在學習《鴻門宴》這篇文章時筆者先是帶領同學們通讀整篇文章,理解文章的意思,區分影視作品中的鴻門宴情節。在此之后,筆者讓同學們進行角色代入,想象自己是文章中的劉邦、項羽等人物,思考自己遇到這種情況時要怎么處理。假若自己是劉邦會不會毅然決然地赴宴?若自己是項羽會不會放過劉邦?通過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設想《鴻門宴》,讓學生思考在當時的環境下如何解決,這個過程中學生也能提出自己獨到的看法,進而產生多元化的解讀。可見,教師從多元化角度解讀文本,學生在閱讀課堂上也培養了學生解度文本的好習慣與方法,讓學生逐漸形成良好的思考能力。
2.3 關注文本表現手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高中閱讀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內容就是表現手法。作者在寫作時應用的表現手法主要是為了強化對表現事物的正面與側面烘托,強化學生形象化的體現,讓作者更好地抒發要表達的情感,體現出更加全面的思想情感[4]。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細讀時應重視分析與研究作者的表現手法,如此也能達到強化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能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學習《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為例,筆者在課堂上引導同學們從表現手法方面體會這篇文章的魅力。比如說,作者描寫荷花姿態時以比喻的手法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荷花的特點,展現了荷花的姿態與形象。此外,作者還通過絕妙的比喻與工筆描寫從荷花、荷葉等進行全方位的描寫。作者融情于景,應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表達了對舒適生活情景的追求與向往之情。通過給學生全面分析該文的表現手法,讓學生從中掌握更多的寫作方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 王慶華.向文本更深處漫溯——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運用策略[J].新課程,2014(3):32-33.
[2] 吳翊鵬.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考試周刊,2016(68):27.
[3] 饒東鋒.文本細讀在高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實踐探索[J].課外語文,2017(24):115.
[4] 李玉玲.論文本細讀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 中學教學參考,2015(1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