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摘 要】 計算是小學數學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換句話說,計算是決定是否能學好數學的關鍵,是學習數學的基礎。但是,學生對于計算能力不夠重視,他們不了解計算在整個數學教學和學習中的占據怎樣的地位,所以,教師在計算教學中就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讓學生學好數學中的計算。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計算能力 ?培養策略
傳統的教學課堂一直都沒有以學生為主體,而是老師不停的講,一直給學生灌輸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和計算技巧,忽略了計算本身的原理,過于追求結果,導致學生對計算產生了厭惡心理。所以,老師應該抓住學生的心理,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看待計算問題,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對計算的興趣和愛好,主動的學習,而不是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
一、目前數學教學下學生的計算能力
(1)過于依賴計算工具
無論是以前還是現在都存在一些計算工具,為的就是當計算數據過大的時候能夠幫助我們快速得出答案,節約時間,從某些方面來說,計算工具確實給我們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但是卻讓很多學生產生了依賴性,遇到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利用計算工具,完全不會動腦和動手。尤其是小學生,本來剛剛接觸計算不久,而且沒有自制力,都會想著走捷徑,也分不清事情的利弊,所以在遇到問題時他們的懶惰心理和依賴心理就格外嚴重。長期以來,學生就習慣了利用計算工具解決問題,就算是十分簡單的問題,在他們的能力解決范圍之內,依舊會選擇使用計算工具解決問題,而到最后考試時,遇到計算問題就沒有了計算工具,面對問題會不知所措,甚至能夠自己計算出來也會懷疑其結果的正確與否。
(2)沒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
很多學生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在遇到問題時不愿意動手,而是通過大腦隨便計算一下大概,導致計算結果出現誤差。而還有一部分學生雖然會動手計算,但是在計算方法和技巧上都不夠重視,就連草稿紙都是隨便找一張紙湊合用,在計算過程中計算順序和排版也是亂七八糟,結果回過頭來自己都看不明白怎么回事,所以老師在講解時,也找不出自己的問題出現在哪,只知道不對,而整個解題思路更是忘的一干二凈,最后反而對問題的理解越來越模棱兩可。學生在計算過程中太馬虎,計算完之后也不會進行檢查,對自己的計算結果過于自信,都是他們平時的行為習慣形成的結果。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計算能力培養策略
(1)找到計算規律
雖然數學計算是枯燥無味,但是只要用心對待,就會發現其中的奧妙,找到其中的計算規律。一旦找到規律,在計算過程中就會減少很多困難。單憑學生自己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是很難發現其中的規律的,因此就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就拿乘法口訣來說,在沒有發現規律之前,都會覺得那么多密密麻麻的數字,還要各自相乘,這得學多長時間才能學會。但是,一旦找到規律就會簡單很多,例如2與其他數字相乘,就可以找到規律,2與2相乘結果是4,2與3相乘結果是6,2與4相乘結果是8,由此可以看出,2與其他數字相乘時,只要數字依次按順序增大,那么結果都會增加2,以此類推,就可以得出想要的結果。老師給學生舉完例子之后,讓學生試著自己從中找規律,然后進行學習。
(2)設計計算形式、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一定要選擇正確的方式,在面對計算這一方面,就要傳授給學生計算方法,而不是遇到問題直接告訴他們答案,這樣會讓學生對老師產生依賴,覺得老師就是無所不能的,那么遇到問題自己就不愿意思考,總是想著就算不會還有老師可以依靠,結果并沒有那么糟糕。因此,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他們脫離計算工具、脫離老師,可以獨立地完成遇到的問題,老師要找到正確的方法,比如說:設計或者找到一些相關的習題讓學生之間進行比賽,其比賽的本質就是練習學生的獨立思考問題和動手能力,以及學生的解題速度。就拿除法來說,首先老師可以提醒或者引導學生解題思路,最簡單的就是和乘法做對比,這樣解決起來思路就會更清晰,例如,49除7等于7,反過來7乘7的結果就是49,36除6等于6,反過來6乘6的結果依然是36,以此類推,找到其中的規律,讓他們在計算過程中提高速度。同樣,傳授給了他們方法,讓他們在比賽過程中練習反應速度、理解速度以及對學過的知識進行運用的能力。
結語:
計算貫穿整個數學,是學好數學的基礎,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計算是必須闖過的關卡。所以老師要找到正確的方法對癥下藥,首先要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而不是讓他們覺得數學是枯燥無味的,看到數學就會頭疼。其次就是了解學生的想法以及對學習的態度、學習狀態等,走進學生的心理。最后,要讓學生知道計算也是有規律可循的,不管是簡單的加減乘除,還是以后更復雜的計算問題,只要找到其中的規律,都是可以輕易解決的。
參考文獻
[1] 鄭瑩. 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措施探討[J].山西青年.2018(10).
[2] 馬小燕. 淺析高效課堂下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策略[J].考試周刊.201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