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開一 趙士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父母角色 教育哲學
作者簡介:孫開一,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教育政策、教育管理;趙士謙,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管理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法學、教育政策、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77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3.310
首先,家庭教育是個體成長的奠基性教育。家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就像是建高樓大廈的基石,地基打好,才能平地起高樓。家庭教育搞好了,才能為培養優秀人才打好基礎。其次,家庭教育是一種全方位的、終身性的教育。是內容最廣泛、持續時間最長的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其他類型教育不能替代的作用,特別在人的未成年時期,教育的影響作用最為深遠,關系著人的成長方向和未來的生活質量。在人的一生中,家庭教育使人全面接受知識,熏陶品性,實踐人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父母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參與者,在家庭教育中起著主導性的地位,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應當是“幕后推手”,潛移默化的對子女進行影響與教育,而不是強制性的,從眾性的對子女進行培養。
(一)父母應是孩子的榜樣,為孩子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在早期的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們的人生觀和道德觀的影響至關重要,正向的家庭教育對孩子品質的會形成積極正面的影響,無形中幫助孩子走向成功。因此,父母應當為孩子的人生開一個好頭。
我們是否記得,小時候,父親干活或者做事時的英姿,母親親和的笑臉。那些深刻印在腦海里的畫面正是我們對自己人格形成的重要標準。有一則故事中講到一只母蟹對小螃蟹說:“你為什么只是橫著走呢?”孩子回答道:“媽媽,您不是橫著走的嘛,我是學您的呀。”她絲毫沒有注意到,其實孩子只是在模仿自己。當然也可能是基因。但這個故事鮮明的體現了父母言行對孩子的影響力。許多的家庭案例都說明了,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耳濡目染。應了那句話:“在教育他人之前,我們應該先做好自己。”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比什么都強。
作為大人,我們都清楚影響人們成功的幾大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則是周圍的人和事物,統稱“環境”,我們給自己的人生創造更好的環境可能會比較難,但盡量給孩子更好的環境,則是我們能力更是責任范圍之內的事。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除家庭教育外,孩子所處的環境極有可能對孩子的健康成長產生極端的影響,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創造良好的積極的環境,使孩子在這種環境下成長。
營造一個積極向上、和睦相處、親近自然的成長環境,自然就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間擁有樂觀、善良、純真的品質。孩子感受到人間的真愛與魅力,體會到對自然的敬畏,必然能塑造出孩子們健康的心理。
營造一個勤于思考的環境。在銀河補習班中有一幕經典的場景:由于突發暴雨,在旅途中失散的兒子被困在了淹沒的房區,父親用擴音器告訴兒子,無論在何時何地,面臨什么養的困境,都要利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困難。這也是他一直教育兒子的——要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最終兒子見機行事制造出了簡易的木筏,奇跡般的拯救了自己的生命。當孩子們思考并解決問題時,不僅僅是在提升他的自信,更是為他們的人生埋下了精彩的伏筆,因為思考的力量是無窮的。
營造一個講禮貌、講文明的環境。禮貌是中華名族以及人類幾千年來在人際交往中得出的一套相處方式,它是人們為促進穩定、積極的、得體的關系而打磨出來的智慧。因此,不懂禮則不為更好的人,講文明、知禮節的環境才是孩子成為一個更偉大的人的肥沃土壤。
(二)父母應是孩子的“伯樂”,鼓勵孩子自主自立
“任何人都希望被認同。”這是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斬釘截鐵的觀點,可見認同和賞識對人們的重要性。大人是這樣,敏感而純真的孩子們更是如此。卡耐基還說到,鼓勵不僅僅能讓人們更加靠近成功,更能讓他們遠離失敗。所以我們不僅要贊美孩子們的優點,更要教會孩子們在失敗中如何積極面對。另外,父母應當善于發現孩子的興趣,并將其轉變為孩子們的“終生事業”,孩子們的興趣也許是稍縱即逝的,但其實又會有明顯的區別,這就需要我們的細心觀察。
在獨生子女比較多的現代社會中,孩子們無法從哥哥姐姐這些同齡的孩子們身上看到“比較”,所以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們社交,這樣他們才會形成一個對自己客觀的,全面的認識。如果父母的關鍵詞是“榜樣”,那同齡的社交就是“參考”。在此過程中,父母可以作為“大朋友”融入他們的社交當中,引導和調整孩子們在此過程中的認識、做法和偏差。保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苦難與挫折從本質上是美好與幸福的孿生兄弟,沒有黑夜就不存在光明。作為大人我們應該深刻理解這一點,雖不提倡制造困難給孩子們,但當孩子面臨困境和挫折時,我們應該適當放手讓他們去體會,也許這才是他們人生可遇而不可求的財富。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必須要以合理的理論思想來指導實踐。必須學會不斷學習新的思想理論,決不能完全照搬傳統家庭教育習慣。比如,結合素質教育的思想要求,學習存在主義教育哲學,便可以更好的指導家庭教育的實踐。
存在主義教育哲學注重“人的存在”,以“人的問題”作為自己全部的出發點 , 它強調教育要以人為中心,充分尊重人的主體性、創造性和獨特性,重視個體的自由選擇,以促進人的“自我教育”“自我設計”“自我創造”和“自我超越”。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與子女是平等的,都是教育的參與者。父母應當注重子女的獨特性與自主性,重視子女的個人意愿與興趣愛好,加以適當的引導,不能強迫子女接受教育,而要引導子女接受教育,努力成為知識的提供者,而不是“填鴨機器”。
父母不能將自己的學識、觀點、理想強加給子女,子女是獨立的個體,不是父母的養成游戲的養成角色。在存在主義教育哲學視域下,父母應當尊重子女的獨立人格,這樣將有益于培養子女自我意識的增強和自尊自愛的個性,走上自我實現的道路。
(一)父母應對孩子因材施教
在家庭教育中,子女是作為獨立的個體參與教育活動的。父母對子女的教育必須要幫助子女維護其作為人的自由選擇性,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子女得到無拘無束的發展,使人認識到自身獨一無二的存在性,從而形成一套不同于他人的獨特的生活方式。
當今社會,父母為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與興趣班,已經成了一種傳統與風俗。所謂的 “精英教育”成為了這種現象最好的解釋。子女成了父母的養成游戲里的游戲角色。忽視了孩子的個人意愿,人云我亦云,人學我亦學。這種攀比心理,嚴重違背了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當注重孩子的自由意愿,根據孩子的個人愛好與實際學習情況對興趣班與補習班的選擇。幫助子女發掘自身的潛能,因材施教,使子女的主體性與獨特性得到充分發揮,從而發現真是的自我。
(二)父母應讓孩子內心愉悅
博爾諾夫認為,“教育的成功與否往往取決于生活環境中一定的內部氣氛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一定的情感態度。”這就意味著,當孩子處在一個令他們感到安全、保持身心愉悅、與父母關系親密的環境時,才是最好的學習環境。這時的孩子是自愿學習而不是被壓迫的學習。
(三)父母應與孩子平等對話
存在主義教育哲學認為,在教育活動關系中,施教者與受教者是民主平等的,應當是平等對話的關系,主張“愛的教育”。要互相尊重,而不是簡單的把對方當作自己實現目的的工具。這在家庭教育中尤為重要。子女不是父母實現個人愿望為自己掙得榮譽的道具,而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不能野蠻的以家長的威嚴壓制子女的自由意志,完全以自己的喜好與認知主宰子女的活動。父母應當以平等的身份與子女交流溝通,了解子女的想法。例如,了解子女的興趣愛好,究竟是喜歡學習音樂還是喜歡體育運動,為子女選擇適合的發展方向進行培養。不能以攀比、實現自己夢想等心態為子女訂制“流行而正確”的培養計劃。動輒打罵、過分溺愛、大包大攬、甚至干脆放任不管都是不對的。父母應當與子女平等否通,了解問題,解決問題。
(一)成為“興趣發掘者”
兒童雖然年幼,但對待外物,同樣有自己的想法與認知。雖然他們的想法與認知在父母看來或許會非常幼稚。父母不能一味站在成人的立場,以自己的目的與意愿來“綁架”子女的教育,這會壓制兒童的天性,使兒童處于失語的狀態。
薩特主張“存在先于本質”,他認為人是首先在世界上露面、出現、存在,后來才說明自身。父母應當發掘孩子的本質與能力傾向,加以適當的引導與教育,才能完成孩子的自我實現。就像淤泥無法打造神兵利器,但稍加調整卻能燒出精美的瓷器。父母應當尊重孩子的興趣與天賦,加以正確的引導,才能更好的實現孩子的自我發展。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堅持“存在先于本質”,要有耐心有愛心,聆聽子女的訴求,以興趣愛好為邏輯起點,給予子女自由選擇的權利,輔助子女做出正確的抉擇,不能過度干預,也不能置之不理。要激發子女內在的潛力,幫助子女完成自我完善。
(二)成為“氛圍經營者”
當孩子處在一個舒適的環境中或保持身心愉悅的狀態時,可以更好地完成學業功課。所以,父母應盡心營造一種愉悅的心理環境,使孩子處于一個放松愉快的心理狀態。但是實際情況確實,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時都處于一種“不談學習,母慈子孝;一談學習,雞飛狗跳”的狀態。
在經營氛圍的過程中,愛心、耐心和信心是父母必備的優良品質。在學習活動中遭遇困難時,及時給與信任與鼓勵,賦予孩子直面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教育者對兒童的信任也可培養起兒童對自己能力的自信心并使其心情愉快。如果教育者對兒童一點都不信任,兒童就不敢去檢驗自己的力量。”父母應當精心經營教育氛圍,使孩子在輕松愉悅中完成受教育活動。
(四)成為“危機轉化者”
危機就在身邊,無法預料,難以預計。有些問題會隨著時間的發展迎刃而解,而有些問題處理不好甚至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要即時關心孩子的生理心理狀態,在遇到問題時及時以正確的態度介入。既不能簡單粗暴的暴力干涉,也不能輕描淡寫的一筆帶過。要耐心的教導孩子,讓子女明白危機也是機遇,要勇敢的面對,增加自身的自信與戰勝問題的力量。
參考文獻:
[1]鄒冰璇,張更立.幼兒園區角活動中教師角色的反思與重塑——基于存在主義教育哲學視角[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9(2).
[2][德]O·F·博爾諾夫著.教育人類學[M].李其龍,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4,44,8,64.
[3]劉建瓊.淺談影響兒童家庭教育的因素[J].中國校外教育,2018,654(34):53-54.
[4]李其龍.博爾諾夫的教育人類學思想述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6(2):3-32.
[5]陸有銓.躁動的百年:20 世紀的教育歷程[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