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娟
摘 要:在小學教育當中,德育十分重要,因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小學德育效果,需要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效引入小學德育當中,通過傳統文化來讓德育更加豐富多彩,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德育當中,讓德育更好地落實下去。首先分析小學中高年級德育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探究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德育中的優勢,最后對優秀傳統文化與小學中高年級德育滲透的具體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中高年級;德育;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應試教育當中,學校將大多數精力放在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對于德育多有忽視,導致德育效果普遍不佳。推行新課程改革后,越來越多人開始認識到德育的重要性,在小學中高年級教育當中,除了常規的科學知識教學,還需要更加重視德育,通過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德育當中,利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來進一步促進德育開展,學生在學習傳統文化的同時,也能很好地陶冶情操,不斷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和思想品質,更有利于后續的學習和發展。
一、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德育中存在的問題
在小學中高年級的教育教學當中,做好德育非常重要,但是當前很多小學中高年級德育存在不少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1.教師對德育的重視度不高
傳統教學模式在我國推行時間比較長,對我國教育工作者的影響也比較大,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教師對德育的重視度并不高,這就導致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沒有充分的落實德育,德育手段也會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更不利于學生德育水平的提升[1]。
2.家長對德育重視度不高
在小學階段的教育當中,除了學校的教育之外,家庭教育也非常關鍵,想要更好地保證德育效果,就需要家長積極配合完成德育。但是當前很多家長對德育的重視度并不高,很多家長也沒有養成尊重孩子、認真傾聽孩子訴求的習慣,導致德育效果不佳。
3.忽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
我國擁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在漫漫歷史長河當中,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是前人遺留給我們的無價瑰寶,很多優秀傳統文化傳達出來的精神和理念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質都有很大的意義[2]。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開展德育時,并沒有真正認識到傳統優秀文化對德育的重要性,故而沒有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德育中,影響了德育效果。
二、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的文化瑰寶,蘊含著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道德素養意義重大,以下針對在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進行具體分析。
1.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行為習慣能讓學生一生受益,也是小學德育的主要內容之一,引入優秀傳統文化之后,可以通過傳統文化中的嚴慈相濟理念,在學生有不良的行為習慣時,及時進行糾正,通過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3]。
2.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的培養是教學的關鍵,當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之后,能夠更加主動地去學習和思考,學習效率也會更高。將優秀傳統文化引入德育當中,可以將傳統文化當中的“勤學”“刻苦”“實踐”等多種精神傳達給學生,讓學生認識到好好學習的重要性,同時在平時的教學當中,多鼓勵學生,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學生也會更加積極樂觀向上,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
在優秀的傳統文化當中,除了對自身行為、學習習慣的培養外,還有很多有關于良好生活習慣的內容,教師可以多帶學生去參觀展覽館,或者給學生講解一些典故,幫助學生更加認真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
在小學中高年級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提高德育效果有很大的作用,以下針對小學中高年級德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具體分析。
1.在“三觀”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由于學生年齡小,所以在德育當中,“三觀”教育屬于必不可少的內容,只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才能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與生活[4]。而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當中,包含了很多有關于“三觀”教育的內容,如“禮義仁智信”的道德倫理思想等。所以,小學中高年級教師在滲透德育時,要將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到德育當中,還可以將優秀傳統文化與“三觀”教育結合起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傳統文化內容,實現個性化素質教育和德育,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學生也會更加認同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從而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當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而教師也需要認真挖掘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三觀”教育內容,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培養學生“孝順”的品質時,教師可以選擇《弟子規》作為教材,其中有一句“入則孝”就是講孝順的問題,給學生講解了《弟子規》中有關于孝順的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小任務,類似“每一個學生回家后幫自己的父母做一件小事”,第二天再進行反饋,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孝順意識,讓學生學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從而在日常生活當中孝順父母。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經典文化名著的朗讀活動,讓學生在朗讀文化名著中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為人處世道理,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塑造正確“三觀”。
2.在學生的禮儀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素來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所以在小學德育中,禮儀教育也是非常關鍵的。教師在開展德育時,也可以將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到學生禮儀教育中,通過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禮儀習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5]。在我國古代,對于禮儀的重視度非常高,所以在傳統文化當中,也包含了很多禮儀方面的內容,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引入更多有關于禮儀的傳統文化內容,構建和諧的德育環境,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禮儀文明習慣,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例如,在培養學生“愛國意識”時,就可以將《禮記》中關于“天下為公”的內容作為例子,讓學生通過學習《禮記》了解民族的發展、國家的發展與人民息息相關,教師還可以引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名句,幫助學生樹立憂國憂民的精神,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愛國意識與愛國精神,保證效果。
3.在學生人際關系處理當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
學生在學校學習中,需要重視人際交往,通過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實現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6]。所以,小學中高年級德育當中,教師要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需要重視傳統文化在學生人際交往美德中的滲透,通過引入傳統文化中一些有關于人際交往美德的內容,幫助學生建立“以和為貴”的人際交往美德。在日常生活中,主動幫助別人,與同學之間團結友愛,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使學生很好地與其他同學相處,更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學習和發展。例如,教師可以引入“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讓學生在與他人相處時,保持和善的心理,多寬容和體諒他人,不要輕易與其他人發生爭執。同時,很多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兼容”“仁愛”等思想都可以引入人際交往當中,從而培養學生互幫互助、樂于奉獻的品質。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中高年級德育中,引入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提高德育意義重大,因此教師需要充分認識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結合德育的特點與小學生的特性,將一些優秀的傳統文化有效滲透到德育當中,引導學生更好地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三觀”和優秀的禮儀,讓學生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從而保證德育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志勤.小學中高年級學生德育教育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探究[J].文淵(高中版),2019,30(8):428.
[2]王義.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滲透[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19,26(10):201.
[3]李燦.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六年級德育中的有效滲透與傳承[J].人文之友,2018,9(16):155.
[4]包旭丹.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滲透探討[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8,12(7):35.
[5]劉昆姣.關于在小學語文德育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探討[J].小說月刊,2018,18(9):213.
[6]陳雪敏.小學德育中的優秀傳統文化及其滲透[J].中學英語之友(外語學法教法研究),2018,36(11):224-225.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德育的現狀及路徑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1208)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