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東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應該按照新課標要求,調整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教師需要貫徹以生為本的教育原則,著重培養學生的人文意識與人文精神,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修養與高尚的審美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為達成這一目標,教學中教師要合理使用教學工具,保持好的教學姿態,運用正確的教學技巧,不斷提高教學素質與教學能力,打造動態課堂,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以小學語文為例,分析營造良好課堂氛圍的方法,旨在幫助更多教師提高課堂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課堂氛圍
教師作為課堂的引導者與組織者,需要體現引領者角色的積極作用,為學生提供輕松、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表現出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爆發出強烈的學習興趣以后,自然能夠達成語文教育目標,獲得良好的語文教育效果和質量。
一、認真鋪墊新課情感
講解新知之前,教師有必要按照學生的情況,組織學生用唱歌、背詩等方法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課堂注意力,和學生輕松暢談,從而拉近師生距離,消除課堂陌生感。在師生的情感距離、心理距離被拉近以后,自然可以讓后續的課堂教學十分順利。
二、微笑面對學生,塑造和藹可親教師形象
為了讓學生認同自己,主動接受自己,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多微笑。微笑是最簡單且效果良好的氣氛烘托方式,當然教師必須表現出真誠的微笑,發自內心關愛學生,和學生建立心靈、眼神方面的交流與溝通。在學生意識到教師好溝通、好互動以后,就會主動和教師交流,并在這樣的過程中漸漸建立密切的師生關系。教師威信不是用死板的說教與嚴肅的面孔就可以建立的,需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與豐富的學識感染學生。教師面帶微笑,用自信帶動與感染學生,讓學生能夠愉快、輕松地進入學習狀態,這樣的效果比教師板著面孔教學效果好很多。教學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心理、成長特點,運用歡快、輕松的情緒、表情帶動學生,營造和諧、歡快、暢快的氣氛,打消學生的疑惑。
三、動手操作,活躍課堂氣氛
語文教學可以組織學生用動手實踐的方法一起學習知識,讓學生充分展現自己的智慧。人腦結構中手部和大腦連接密切,動手就可以動腦、練腦。學生在動手實踐操作過程中手腦結合,協調發展,調動了全身感官,進一步發展了大腦能力。在動手操作中要建立思維理解,深刻理解教材的知識與內容。課堂教學過程不再是教師講解,學生聽。教師需要做好學生的組織工作,結合教材內容,做好教學內容的記錄和摘抄。在知識剪報、手抄報、角色扮演等活動中,帶給語文教學趣味性的氛圍和環境,強化學生知識記憶效果與理解能力。
四、教學中巧設懸疑,激發學生求知欲望
語文教學充滿魅力,內容十分有趣。過去教學中因為大環境的原因,教師往往以應試教育為切入點,教師的一言堂、獨角戲沒有營造活躍的課堂氣氛,甚至認為活躍的課堂氣氛容易影響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紀律。久而久之,一些教師開始嚴格要求學生,比如必須手背后,教師說話時學生不準討論和研究。學生往往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教師的講解也變得無人互動,十分無聊與單調。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沒有得到任何體現,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遭到了扼殺。死氣沉沉的課堂讓師生隔膜變得越來越大,這樣的教學方法也就無法保障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新時代教學需要教師摒棄過去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態度,需要主動迎合新課程要求,結合學生強烈好奇心的特點,創設各種有趣且有挑戰性的內容,讓學生在各式各樣的情境中學習知識、探索知識。教師可以設置一些懸念性、趣味性問題,使學生表現出學習的活力和積極性。學生此時就能夠主動參與學習,也會展開探究。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用小組討論、全班交流等一系列方法讓學生處于活躍的課堂當中。比如,學習《將相和》,這一課所描述的故事是藺相如和廉頗二人從最初的萍水相逢到后來成為知己經歷了許多故事。最初學生閱讀時很難理解其中所傳達的精神,這時候教師就可以設置問題:為什么藺相如面對廉頗的挑釁一直退讓,難道藺相如真的害怕廉頗嗎?學生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以組為單位展開了研究與分析。學生在研究中思考,并在最后的探索中找到了答案,明白了原理。
五、多媒體激發興趣
科技的快速發展使現代技術已經成為語文教學中的常用工具,多媒體技術為課堂教學提供了非常全面的支持。教師課堂教學中使用多媒體教學,直觀且形象地展示知識,使原本抽象的內容在多媒體技術中變得生動且形象。學生能夠輕松理解知識,改變傳統課堂單調、死板的氣氛。教師需要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與作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與好奇心,挖掘學生潛能,自然可以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比如學習《草原》,很多學生并沒有去過草原,只知道草原到處都是草并不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所傳達的精神。對此,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悠揚的音樂,在視頻導入中進入農牧人家,感受農牧人家的熱情好客,隨著農牧人家一起享受農牧生活、草原生活。學生被這樣的氛圍深深吸引,受到感染。這樣的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教學趣味,每一名學生的關注點都是多媒體課件。
六、游戲教學活躍氣氛
小學生愛玩,對游戲充滿了興趣,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將游戲內容和教學知識相融合,設計出具有引導性、趣味性的游戲,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學習,在學的過程中玩,建立深刻記憶。為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須充分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最具有引導性且貼合學生喜好的方法教學。游戲充滿魅力,學生在游戲的引領下,能夠享受學習的樂趣,在游戲中學習知識,教師不需要單調地說教知識,學生也不需要死記硬背知識。游戲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收獲靈感與思維的啟發,在親身體驗與感悟中,實現娛樂與知識的高度統一,達成寓教于樂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學習《山居秋暝》《楓橋夜泊》《長相思》這三首古詩的時候,教師可以展開詩詞接力游戲,學生在接力游戲中背下來一首又一首的古詩。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玩填詞游戲,教師提前摳掉一些字詞,讓學生填寫,比一比誰補充得快、補充得準,同樣能夠獲得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七、生活課堂拉近知識距離
知識源于生活,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創設情境,拉近教師與學生、知識與生活的距離,營造好的教學氣氛,提高學生的知識學習效果和知識理解能力。教學中需要合理設置情境,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可以順利掌握語文知識,完成語文知識的消化與吸收,提高學生的知識理解水平。
比如,在學習《慈母情深》或是《父愛之舟》一類的課文時,教師可以提前讓學生寫一篇日記,記錄在家的一天。學生需要認真觀察父母的起床時間、做飯時間、回家時間以及父母在家都做了什么事情。通過觀察了解到,父母很早就已經起床,急急忙忙做完早飯后出門;中午回家給自己做飯,做完以后隨便吃兩口又急忙出門;晚上回家以后第一時間給自己做飯,做完飯以后開始打掃家庭衛生,包括洗衣、刷碗、拖地等;最后坐在電腦面前繼續工作,很晚才睡覺。學生了解這樣的過程,明白了父母的不易,也了解了父母對自己的愛。學生用日記完整地記錄了父母的一天,教學中教師甚至可以讓學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表演課文中的內容或是學生日記中的內容,這樣的情境還原了生活,每一名學生都產生了熟悉感、適應感。在真實的氛圍下,每一名學生都有享受學習的真實感受、真實氛圍,增加了知識理解的深度。
語文教學需要教師營造和諧、互助、上進、生動活潑的課堂氣氛,這樣的課堂氣氛不僅能夠讓師生關系變得更加和諧,同時也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需要,結合教學環境和課堂內容打造特色氣氛,在靈活的教學思路支持下,提高語文教育效率和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孫志東.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電子書包的整合實踐研究[J].華夏教師,2019(36):96.
[2]方媛,史君.基于古詩詞的小學語文朗讀教學探究[J].中國農村教育,2019(35):85-86.
[3]柯桂珠.培養學生興趣,促進小學語文教學[J].亞太教育,2019(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