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幸
摘 要: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發展的精神狀態,關系到一個民族發的未來。增強文化自信,必須掌握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有利于形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發展;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亦離不開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是文化自信建設的理論基礎;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領導力量,是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保障;尊重人民的影響力和創造力,樹立文化自信,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
關鍵詞:文化自信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領導
“文化自信”的提出, 源自于習近平總書記的“七一”講話,他強調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四個自信”的本質在于文化自信,這是建立在5000年的中華傳統文化基礎之上的。習近平總書記對于“文化自信”的論述是從廣義的文化出發,凝結了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理念,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核心思想、傳統美德和人文精神,同時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方向性的指導。自從中國共產黨的第十八次代表大會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腳踏實地的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文化作為精神力量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增強文化自信。在黨的第十九次代表大會的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認為,面對當前世界文化發展的形勢,我國必須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要從增強自身文化軟實力做起,掌握文化領導權、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以人民為中心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增強對本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強人民群眾對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心,才能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設,有助于激發中華民族的文化創造力,實現文化強國夢。
一、掌握文化領導權進行文化自信建設
知識分子是文化自信建設的主力軍,中國共產黨作為無產階級政黨,就要時刻領導和培育有機知識分子,通過教育、傳媒等機構,掌握文化領導權,有機知識分子進行意識形態和價值理念的傳播。培養社會主義有機知識分子,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生力軍,尤其是加強對黨員干部的意識形態和文化理念素質的培養,讓他們成為文化自信建設的實踐者,成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傳播者。增強社會主義文化的影響力,使之具有凝聚力和號召力。掌握文化領導權,將馬克思主義文化觀與實踐融合,運用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指導我國的文化自信建設。從意識形態層面分析,掌握文化領導權,形成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凝聚在一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論深入人心。同時,提升我國現代新聞傳媒的影響力,重視傳媒手段的創新,通過傳媒輿論增強文化自信的引導力。意識形態建設制度化,嚴格區分問題性質,旗幟鮮明,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制度基礎在于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始終不能脫離制度基礎。因此,中華文化的繁榮發展必須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使其具有強大的政治引導力。掌握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必須將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三者有機結合,增強文化自信。
二、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文化自信建設
馬克思主義理論側重研究世界的本原、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而中國傳統文化則注重對人自身的研究,關注人性以及人生信念。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思想武器,指導中國社會的發展,近代社會幫助中國人民成功的取得了民族解放。近代以來,中國文化建設伴隨中國國運而艱難前行,中國近代文化嚴重受到了西方文化的滲透,使得國人對中華文化喪失了信心,更有甚者提出全盤西化的觀念。中國共產黨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并不斷創新發展,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使之成為中國社會發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始終發揮著理論指導作用,并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步伐。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對其進行深刻解讀,在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將其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形成社會主義文化,增強國民對社會主義文化的自信,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動力。新的社會歷史時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文化體制改革等,立足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情況,堅持馬克思主思想理論的指導作用,堅持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需要將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國外哲學社會科學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相結合,堅持不忘根本、不忘初心,吸收優秀文化成果,讓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建立文化自信,需要將傳統文化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轉化和創新,和而不同,堅守根本,在相互交流中彼此發展,在相互借鑒中進行文化融合。
三、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文化自信建設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團結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發展。毛澤東同志早在中國社會革命建設時期,就曾指出:“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1]” ,這是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起點。改革開放使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在意識形態領域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針對這一情況,鄧小平同志提出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此理論的提出符合當時中國社會文化發展面臨的問題,他強調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并重,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作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江澤民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必須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合,融入時代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增強文化自信。在不斷豐富文化發展理論的同時,探究探究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深層內涵,并指出文化建設的核心領導力量是中國共產黨。黨的第十六次代表大會以來,胡錦濤指出:“全黨同志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2]。”胡錦濤同志則強調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實現社會主義文化繁榮。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整個國際社會的角度出發,在世界文化的范圍內說明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要始終圍繞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話語權問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問題、新聞宣傳與輿論引導問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問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問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大型會議上強調,堅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自信,使之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因此,中國共產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自信建設中領導核心作用不容動搖,堅持黨的指導思想,這是文化自信建設的根本保證。
四、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文化自信建設
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本的理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行文化創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文藝工作者進行文化創作,必須將人民群眾放在首位,堅持馬克思主義文化觀,他指出:“以人民為中心…… 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3]?!绷暯娇倳浽谑糯髨蟾嬷袕娬{“要繁榮文藝創作,堅持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相統一,加強現實題材創作,不斷推出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精品力作。這是對文藝創作的新要求,需要我們認真領會,并落實到具體的文藝創作中去[4]?!比嗣袢罕娛侵袊厣鐣髁x文化建設的堅實基礎,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基石。
堅定不移地進行文化自信建設,是對習近平總書記的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實踐。一個民族,文化是其存在和發展的精神動力,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增強文化自信,形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堅持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建設是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之一。新的歷史時期、新的社會主義發展時代,需要始終堅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勝利不懈努力,始終堅持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29.
[3]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10-15.
[4] 白燁.面向新時代創造新作品[N].光明日報,2017-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