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在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的發展歷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育是民族的未來,國家的希望,教育為社會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根基。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重強調國家、社會、學校、家庭等要素對青年的價值引領和導向作用,著力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人。為加強中學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實效性,文章以《淺析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為課題,從新時代中學教育的實際出發,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和策略角度進行深入的分析。希望對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一些幫助。
關鍵詞: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問題與對策
一、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首先,對于中學生的界定,指的是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在不同的階段,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初中生正處于從少年向青少年的過渡初期,這時他們的思維方式正處于轉變時期。那么對于初中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理解什么行為是正確的,怎樣是錯誤的;二對于高中學生而言,學生正處于從青少年向青年的過渡時期,思想上有了一定程度的轉變,對事物有自己衡量的標準,那么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注重對學生辯證思維、理性思維的培養。我們所發展的教育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步培養未來的接班人,只有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好,才能為社會發展輸送優秀人才。
二、中學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加強,我們以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對外來思想文化,同樣學校也不再是處于封閉的狀態,也會受到這種趨勢的影響。然而面對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外來信息也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中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中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思想上有叛逆的趨勢,如何讓學生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考慮的一個問題。
(一)課程模式的單一
在當今多元文化的時代,教育者僅依靠單一的、枯燥的、封閉的理論性授課模式是行不通的,受教育者會感覺枯燥乏味、假大空,從而對思政課程產生厭惡傾向。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要傳授給學生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服務于社會實踐。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在一定層面上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但是學生未必可以領略到知識的真諦。例如高中政治經濟生活和哲學生活兩本教材中,相對而言知識內容較難,學生很難理解其中的原理,僅通過單一的方式傳授,學生很難掌握知識的內涵。
(二)課程重視程度低
早期國家和社會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并不是非常高,近些年來,隨著青年在社會中出現一些問題,我們才逐漸認識到中學時期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政治理論已經和現實的社會生活脫節,政治學習不能提高技能、技巧,政治學習與以后找工作無關無用,只掌握高考考點知識應付考試即可,思想政治學習無用論在中學開始盛行[1]。這種錯誤的觀念確實存在于很多中學生之中。我們在發展中學教育的過程中,出現了嚴重的錯誤傾向,即每一科目的學習都是為中考、高考服務,中高考不考的科目視為無用。錯誤的思想容易滋生學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錯誤傾向,影響社會的安定和諧。我們發展的不僅僅是應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養社會人。
(三)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脫節
我們很熟悉這句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道德準則會影響到孩子今后對于人生道路的選擇。孩子在進入到學校之前的幾年中,家庭教育的地位毋庸置疑。從學校教育的角度而言,學生踏入校園的那刻開始,就是學習知識和獲取生存能力技能的起點。很多家庭認為,學校教育的責任要遠遠大于家庭教育,把孩子交給了學校,學校就需要全權負責。很多家長其實是夸大了學校的作用,學校并不是萬能的。在一個學生成長成才的道路上,只有學校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家長給予配合,才會塑造出孩子正確的人格。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這個問題,我們會發現家長、教師和學生之間對于誰重要的界限模糊不清,在教育的過程中產生了脫節的現象。我們要認識到,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一類主體的責任,需要社會各要素之間的協同合作,才能達到最終的理想效果。
三、加強中學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必須要與社會發展的要求相適應。學校教育不僅僅是傳授給學生知識層面的內容,讓學生在應試教育中得心應手,更重要的是塑造一個完整人格的個體,讓每一位學生能夠在社會這個大集體中生存和成長。中學是學生塑造良好素養的關鍵時期,作為學校的思政課老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思想政治的教育。
(一)創新教學方法,采用多元教學模式
一堂成功的思政課,首先就是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對一模塊知識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傳統的灌輸教育已不適應當今教學,必須不斷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例如初中思政課教學,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因注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互助式教學模式,即讓學生之間交流合作,完成教師分配的任務。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還應該多運用案例式教學模式,運用教師的經歷及獲取的信息,引導在課堂教學中,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思政課教學更是一門貼近生活化的學科,無論是初中階段還是高中階段的教學任務都必須加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之一就是讓學生樹立正確的意識形態觀,我們要把中華民族精神更好地傳播給學生。
創新教學模式,同時需要不斷加強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思政課教師要多關注社會問題,多進修學習,更新觀念,與學生之間保持密切的溝通,掌握不同時期、不同學生的生理狀況。溝通是處理問題的一架橋梁,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對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征加以把握,幫助他們解決人生道路上的阻礙。
(二)教育內容更加具體,貼近生活化
在現階段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中對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越來越重視,在教師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的同時,更能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根據生活中的現象發展所蘊含的真諦[2]。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特殊的學科,它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中學在開展思政課過程中一定要以貼近生活作為核心目標。例如我們在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體、國家的組織結構這一模塊內容時,我們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我們國家的國情,才能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才能使學生更好地服務于人民。同時,更要重視實踐,理論是為實踐服務,而思政課更需要運用于社會生活、社會實踐當中。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應增加相應的情境案例,讓學生身臨其境,設身處地的去感受,提高學習的主動性,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例如走進紅色革命根據地,讓學生們體會今天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切身感受要比單一的描述更具說服力。
(三)加大力度強化家校協同教育機制
在思政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家庭、學校和教師之間必須要形成良好的關系網。在當今獨生子女比較多的時代,一些家長會毫無理由的寵溺孩子,造成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行為習慣。而中學生正處于叛逆期,難免家長與孩子之間在一些觀念上產生分歧,因此必須加強家庭與學校之間的密切合作。孩子在與父母日常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出現了問題,家長要及時與老師溝通,與老師共同努力尋找路徑。同時,教師安排的任務,家長要竭盡全力的予以配合,改變父母無理由滿足孩子任何要求,多幫助孩子養成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
四、結語
面對新時代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突出的問題和障礙,我們要迎難而上。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教育引領未來,教育為社會培養棟梁之才,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們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 李宏.新時代中學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18(10).
[2] 楊彥華,李金蔓,趙天宇.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教育實踐路徑探究[J].經濟師,2019(04).
作者簡介:馬燕燕,女,漢族,河北科技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