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我國一直以來提倡用居家養老的方式來解決現如今面臨的養老壓力,在這個過程中,經過各種實踐以及許多學者的研究發現,養老方式呈現多元化,其中城市社區互助養老模式脫引而出,成為緩解養老壓力較為有效的一種新型居家養老模式。文章通過對W項目進行個案研究,探求城市互助養老在社會工作的介入下是如何運作的,最后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社會工作介入;城市社區;互助養老
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人口老齡化也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許多國家早已應對了養老壓力的挑戰或者仍然處于應對的狀態。由于經濟的發展、國際福利制度的完善,一些發達國家已經能夠很好地解決養老的問題,但對于正處于人口老齡化的中國來說,老年人口的比例還在急劇增長,開始呈現出“未富先老”的局面。我國也在養老問題的解決上,積極尋找各種藥性顯著的良方。根據國情出發,從過去的傳統養老模式如機構養老、家庭養老等模式中提出適應性較強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再到互助養老模式、醫養結合,互聯網等多種新型養老模式的出現,養老模式開始呈現多元化。目前為止,我國各地開始推行社區互助養老模式,效果顯著,但該模式的發展也出現了各種困境。
一、相關文獻綜述
互助養老指的是生活在相同地域的老年人,利用空間距離的就近優勢,依托所在地互助養老點的養老資源和老年人自身的力量,在所在地居委會的指導下,組建互助養老小組,引導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服務、健康老人為患病老人服務,通過開展多樣化的互助活動,滿足老年人在養老過程中遇到的物質生活、醫療保健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服務需求,從而實現養老過程中的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金華寶在分析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特征過程中,提出社區互助型養老就是“居住在中心 + 供養在家庭 + 生活在社區 + 照顧在彼此”的部分社會化家庭養老方式。老年社會工作秉持專業的價值倫理,運用系統的知識體系和各種有效的助人方法,包括從微觀的個案工作、中觀的小組團體工作到較為宏觀層面的社區工作、社會行政以及對制定相關社會政策的建議,為城市老年人照顧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從而成為他們的減負者、協助者、政策影響者、教育培訓者、資源整合者、調解者、心理治療者和呼吁者。
二、社會工作介入城市互助養老的實務工作
社會工作介入到城市互助養老的具體實務工作主要表現在宏觀、中觀和微觀上。
在宏觀上,社會工作需要掌握好社區的整體情況,統籌全局,既要不斷考慮影響社區互助養老服務體系發展的自身因素,加強社區居民參與互助養老服務活動的積極性,也要及時關注到它的外部因素,并作為倡導者及時向社區和政府提出倡導意見。社會工作者也會注重整合資源,運用社區工作方法幫助社區找尋老人所需要的服務資源,在這里社工一般要做的工作是幫助社區申請政府購買互助養老服務項目,獲得穩定的資金來源,也需要利用社區附近的企業或社區資源,幫助拓展資金來源。社會工作者還可以做的是幫助社區改善互助養老氛圍,在社區工作者的配合下,向社區居家老人甚至是年青人積極宣傳社區互助養老服務的重要性,認識到社會工作可以帶來的幫助。同時,社工積極組織社區互助養老服務活動,通過志愿者培訓,傳授專業的助老服務知識,幫助社區成立志愿服務隊伍或是成立老年小組,可以工作坊的形式定期為志愿隊伍或老年小組傳授有關組織建立的知識以及小組工作的方法,推動社區志愿服務隊伍形成組織,擴大社區互助養老服務的規模,促進社區更為有效地開展社區互助養老服務活動。
在中觀上,社會工作者可以作為服務直接提供者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養老服務,在服務較為專業,但目前社區極為缺少專業社工人才,所以考慮到服務的效率,社會工作者也可以作為間接者指導社區志愿者為社區居家老人獲得專業的小組工作方法,促使讓社區居民成立老年小組,運用專業的小組工作方法,幫助社區居家老人能夠有個高質量的晚年生活。值得注意的是,經過具體需求調查分析之后,社會工作者覺察到社區居家老人極為需要精神文化方面服務的提供,那么就目前多數實踐活動中,比如插花、舞蹈、編織等娛樂性的小組服務非常受到老人們的歡迎。那么在小組工作中,社會工作者應該多引導社區互助養老服務提供者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有一些興趣類的活動,比如法制學習小組、攝影小組等。
當然,在微觀上,社會工作中的個案工作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法,社會工作者在這里是服務的直接提供者,會對以一對一的形式,為社區居家老人提供物質和心理的支持和服務。在社區互助養老服務中,社會工作會扮演專家的角色,評估社區老人的需求,并定期每周進行入戶探訪或者電話訪問的方式為老人提供精神慰問、心理輔導、行為糾正、其他物質幫扶等服務,在這里社工為老人提供的服務最多很可能是基本的慰問服務,這也是為更快與老人建立關系的主要途徑。
三、社會工作介入城市互助養老存在的問題與建議
(一)社會工作介入城市互助養老存在的問題
(1)群體參與個別化,社會工作發展不足
全國各地也組織過很多類似的社區互助養老服務的實踐活動,經調查研究發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參與活動的居民當中很多都是熟面孔,志愿者的新面孔出現的少,出現了群體參與個別化現象,容易阻礙社區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其次,由于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不足,社會工作者在老年工作方面的知識與實踐操作技能不足,其次社區在待遇和發展上無法吸引社工人才的投入,導致社會工作缺乏需要的有關互助養老方面的實踐經驗;而社會工作作為從外國引進的新興行業,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導致居民對社會工作的陌生,甚至是缺少信任感。
(2)政府政策以及資金的支持力度不夠
有了社會工作的介入,有效地促進了城市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但由于社會工作也是新興行業,得不到政府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社區互助養老的運作機制無法合法化、規范化。目前,社區互助養老活動主要依靠部分居民強烈的志愿精神來維系,還不能滿足居民自愿參與的多元化動需求,致使助老志愿者團體難以擴大化,助老志愿者團體難以擴大化,又考慮到長期性發展的問題,缺少了穩定的資金來源,城市互助養老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得不到保障。
(3)互助養老的機制不完善,可信度低
從古至今,我國各地有過類似互助養老活動的出現,然而這種活動大多數都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如相同類群體之間的互助,有血緣關系的家族之間互助等等。相對于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來說,我國的社區互助養老已經在社工的介入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但發展緩慢,民眾對它的合法化和可行性仍是持有懷疑的態度。
(二)社會工作介入城市互助養老的建議
(1)加強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力度
在推動城市互助養老模式發展的同時,需要政府和高校推動社會工作專業的發展。一方面高校應該要保證社會工作人才隊伍的質量過關,所以需要完善人才培養計劃,重視社會工作專業的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另一方面政府應該加大投入購買服務,推動體制改革,從工作待遇和發展上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入社會工作工作行業的實踐工作當中。
(2)加強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
城市互助養老模式的發展需要互助養老服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所以政府應該對互助養老服務提出相關政策的支持,保證其發展合理化和規范化。同時政府可增加有關互助養老服務項目的購買服務的投入,有助于城市互助養老模式的可持續化發展。
(3)完善社區互助養老運行機制,增加宣傳力度
目前社區互助行為雖然得到居民的認可,但由于在運作過程中,互助關系比較零散,缺少科學、規范化的機制,居民對于互助養老的重要性意識還很低,再加上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很到居民還在觀望。所以需要政府、社區以及社會工作推動社區互助養老運行機制,增強居民對它的認可度,同時社區還可以通過宣傳單、海報以及宣講會等方式大力宣傳互助養老的重要性,提升人們對互助養老的認識。
四、結語
文章針對具體的城市互助養老服務活動進行了相關研究,運用社會工作的知識與方法,發現城市互助養老在規范性的指導下得到了社區居民的支持,助老志愿群體也由眾多小組向隊伍發展,進一步擴大了社區互助養老發展的規模。即使社區互助養老在社會工作的介入下得到了有效的發展,但這種發展依然存在了很多問題。筆者也對社會工作介入城市互助養老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的問題,發現在它的發展過程中,社會工作發展與政府支持力度的不足、社區互助養老制度不完善、可信度低等問題阻礙了城市互助養老的推行以及發展,針對這些,文章也提出了合理性建議。
參考文獻
[1] 許加明.城市社區空巢老人互助養老模式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16-17+21.
[2] 金華寶.社區互助養老:解決我國城鄉養老問題的理性選擇[J].東岳論叢,2014,35(11):123-127.
[3] 趙麗宏.老年社會工作視閾下城市老人家庭照顧者的社會支持研究[J].學術交流,2013(06):167-170.
作者簡介:李飛飛(1992.08- ),女,在讀碩士研究生,天津理工大學,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