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已經(jīng)成為教師引導學生學習和思考內容的主要方式。思維導圖作為革命性的思維工具,即根據(jù)教學內容設置一連串有關聯(lián)性的思維節(jié)點,讓學生根據(jù)思維節(jié)點按圖索驥,從而掌握和消化歷史知識,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從多維度思考歷史,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據(jù)此,本文分析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期能為其他的初中歷史教師提供必要的教學建議。
關鍵詞:思維導圖;初中歷史教學;應用策略
我們都知道,初中歷史教學涉及歷史事件、人物事跡、科技文化發(fā)展等諸多教學環(huán)節(jié),如果把握不好不同環(huán)節(jié)之間的聯(lián)系,必然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所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初中歷史的教學是最為有效的方法之一。對于思維導圖而言,在特點上分析,它具有直觀性、便捷性、靈活性、拓展性等諸多優(yōu)點,能夠讓學生在復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學習思路,從而可以清楚的理清知識結構,從而構建完善的歷史知識體系。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歷史教師對于思維導圖的科學性應用進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據(jù)此,筆者擬根據(jù)前人的研究成果,從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梳理,加強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的認知,提升學生歷史知識之間存在的關聯(lián)性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具體如下。
一、借助思維導圖,構建歷史課程結構
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很多的學生由于剛剛接觸到系統(tǒng)的歷史學科,在學習時往往找不到正確的學習方法,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基本上都是出于一個散點的狀態(tài),尤其是一些歷史事件發(fā)生的事件或者是一些歷史人物的生平事件等等。而思維導圖的應用,在初中歷史的學習上,可以讓學生通過系統(tǒng)化的結構對歷史知識進行全面的了解。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很多的歷史教師對于前言與目錄基本上都是忽略的,在學生剛開始學習歷史時就會導致學生產生迷茫感。因此,對于歷史課本的目錄與前言是最簡單的思維導圖,前言是對階段性教材的整體性總結,學生可以通過前言認識到整本書的知識框架,而借助于目錄將正本教材分為單元、課、框等主題,學生借助于這些框架,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出知識的階段性總結,進而學生就能在腦海中形成較為簡單化的知識框架。
二、利用思維框架,培養(yǎng)學生邏輯辨證能力
學生的邏輯辯證思維是其在謀篇布局時所需的關鍵能力。任何一個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在學習過程中都需要由起因、經(jīng)過、結果組成,學生如何才能真正的對某一歷史事件或者歷史人物實現(xiàn)全面掌握,讓學生以最簡單的方式看懂呢?思維導圖的運用,就是培養(yǎng)學生邏輯辯證思維的重要舉措。思維導圖作為革命性的教育工具,本身就帶有很強的邏輯性。在謀篇布局的時候,教師最適合利用思維導圖幫助理清理歷史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
例如:以《鴉片戰(zhàn)爭》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進行全面了解,無論是政治、還是經(jīng)濟,甚至是文化發(fā)展等方面,學生就很容易從背景中尋找出鴉片戰(zhàn)爭發(fā)生的原因。其次,再根據(jù)課本的知識對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進行簡單的了解,無論是英軍的兩次北上,還是民眾的反擊,甚至是虎門、廣州等地的戰(zhàn)事,都能讓學生全面的學到鴉片戰(zhàn)爭的過程。然后,再讓學生從多方面認識到戰(zhàn)爭的結果,無論是清軍的潰退,還是割地、賠款、開通通商口岸等等。最后,讓學生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影響分析,這樣學生就能很清晰的對《鴉片戰(zhàn)爭》這一課得到全面的學習。這樣邏輯思路式的學習,能夠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產生系統(tǒng)化、條理化的認知,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學生東拼西湊、穿插補充的混亂狀況。
三、借助思維導圖,梳理重點、難點
在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很少有教師借助思維導圖對重難點知識進行劃分,這使得學生在基本的學習過程中,形成一刀切、一鍋端的學習心態(tài)。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思維導圖的合理運用,能夠把復雜的知識點簡單化、系統(tǒng)化,教師將教學中重點、難點整理成思維導圖的形式,學生學習時,能快速更好的掌握知識點,在遇到此類問題時能夠像查字典一樣進行復習鞏固,學習效率和速度絕對比傳統(tǒng)教學快,同時也方便及時補充新內容。
例如:在《三大改造》學習時,教師讓學生討論《三大改造》的歷史背景、過程、改造內容以及歷史意義,其中改造內容以及歷史意義作為重點難點,需要學生全面而熟練地掌握。學生經(jīng)過討論會在腦海中形成一定的思維框架,也會逐漸地認識到《三大改造》既是國家發(fā)展的重大的歷史事件,也是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的重要標志,更深層的意義就是它轉變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走向,奠定了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發(fā)展的基礎。學生通過思維導圖的引導,既樹立了相關的學習目標,也使得學生對知識中的重點難點進行了全看的認識與掌握,這對于初中歷史課堂效率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價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會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促使他們掌握科學的思維學習方法,從而有效提升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無論是知識結構的構建,還是順序性、條理化的教學,都能簡化教學的程序和降低學習的難度,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寫作導圖的特點和作用繼續(xù)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當然,上述分析只是筆者的個人淺見,文中的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讀者朋友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鄧玲.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新課程,2019(5):142-142.
[2]王凌珠.思維導圖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下旬,2019(4).
[3]張雷.以思維導圖構建初中歷史“知識全景”初探——以《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為例[J].文理導航(上旬),2019(6).
[4]楊占紅.一張思維圖,一種新局面——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舉隅[J].考試周刊,201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