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亮 牛海燕 劉玉華 王雪瑞 王詞
摘 要:全國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以來,教育部對高校“課程思政”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在“大思政”背景下,各高校積極拓展課程育人的理論與實踐研究。隨著“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不斷深入,范圍不斷拓寬,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影響著課程改革的成效。本文主要從實踐論的角度探討“課程思政”的改革現狀和建設路徑,以期助力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關鍵詞:課程思政;研究現狀;建設路徑
一、高校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現實意義
課程思政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它不僅關注專業教育,還關注立德樹人效果,重視專業學習、發展、創新與思想進步的關系,注重把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納入課程教學的目標之中。課程思政統籌大學所有課程的育人力量和育人資源,發揮著大學課程承載的培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作用。課程思政要求我們挖掘課程的思政元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個專業、各個學習環節中的整合,在豐富專業知識的同時,將育人理念、育人思維貫穿于專業課程中,提煉其中蘊含的文化基因和價值范式,將專業課程轉化為培養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化、多樣化的教學載體,讓傳統專業教育和課程思政理念相結合,從而產生增值效應。
二、高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與困境
(一)“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需辯證把握
目前來看,各大高校普遍更注重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并且不能有效區分“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時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兩者之間有何區別與聯系。實際上,兩者在為國家和社會培養政治合格、品學兼優的青年人才方面息息相關,前者指的是為實現思政教育目標而專門開設的相關學科,后者則更多體現了一種教育理念,考慮的是如何把思政教育元素融合、嵌入到專業課程體系中去,實現的是思政教育與專業知識協同推進,進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改革缺乏科學的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和整體規劃
高校應充分發掘專業課中蘊含的各種思政元素,并使思政元素很好的嵌入到專業課程中,要求課程思政既要做到專業知識的傳授,又要潛移默化地穿插思政元素,達到潤物細無聲的育人實效。一方面,各高校“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尚待開發和挖掘,部分高校在課程思政建設理念和整體規劃上還不完善,他們在對在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政元素的隨機性很強,缺乏多學科融合互補和系統的、深入的考量,課程思政建設內生動力不足,尚未形成科學化、標準化、精細化的課程思政建設管理辦法,因此目前還沒有形成代表性的課程和一個完備的、覆蓋各門課程的體系,課程思政教育過程的協同創新優勢尚未顯現。另一方面,高校教師在開展課程教學活動時,未能注重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因此也無法促進新媒體技術和傳統教學方式的相互結合,造成“課程思政”教學內容和教學資源獲取路徑單一,挖掘難度大等。以上都是在構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其他各類課程的融合互補機制,形成協同育人合力,落實高校思想政治建設重要舉措所必須解決的問題,在專業課程教學中,要以樹人必先立德的教育理念,矯正教學目標,改進教學方法,使思政元素融合、嵌入到專業課程中,最大限度的發揮“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作用。
三、 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開展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
(一)優化教師思政工作的創新思路
“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于教師,實質是強調每位教師都有育人的職責。為此,就要“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做好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建設一支具有強烈立德樹人意識和高超育人水平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這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基礎和前提。圍繞思政教育內容的融入問題、思政教育元素的挖掘問題、實踐教學環節的思政強化問題,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轉變教育教學方式,積極主動地把所授課程和典型的思政案例相結合,關注社會熱點,并挖掘蘊含其中的思政元素,將其適時適度地融入課堂教學中,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熱愛所學專業、注重品行修養。教師也要積極參與課程思政實踐,以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為目的,不斷加強對非專業領域的學習。更加深刻地認識國情、社情和民意、有助于在教學設計中增加更多的德育元素、有助于在指導學生時彌補其正確價值觀的塑造缺失,也有助于培養教師為國育人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二)新媒體視域下課程思政改革優化探析
高校教師在開展思政課程教學活動時,要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教學優勢,不斷地促進傳統教學方式和新媒體技術的相互結合,在專業課程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可以較好的使用翻轉課堂、案例教學等手段,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將思政思想、思政知識內化于專業課程中傳授給學生,促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朝向多樣化發展。高校教師應將網絡視為重要的教育陣地,用新媒體形式革新教學手段,借助網絡平臺開展多種多樣、健康向上的活動,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專業課程的教育實踐活動中。如利用網絡平臺開設專家講座、時事點評,積極宣傳正確的網絡行為,降低大學生被不正確言論誤導的風險。高校應增強陣地意識,結合學生成長需要和時代發展需求,建設好主題教育網站,提供豐富、便捷的學習資源,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水平,加強大學生對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認同感。
(三)黨建育人模式創新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
高校要充分發揮黨建帶團建、帶政建的政治優勢,全覆蓋實施“課程思政”建設,形成黨委統一領導的高效的體制機制,把立德樹人內化到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各個環節,落實黨委組織領導主體責任,著力推動“課程思政”從隨意化向制度化發展,促進“課程思政”績效考核從軟指標向硬約束轉變,使“課程思政”不僅成為教師思政工作的切入點,而且形成支撐教師思政工作的長效機制。基層黨支部要圍繞“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和要求,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質的共同提高,形成學科建設與思政工作互促互進的良好局面。高校也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黨、團組織應當充分發揮所能利用的思政資源,通過加強各職能部門之間的協同聯動,把教師思政工作融入“課程思政”之中,促進教師思想政治教育與業務發展有效銜接,同時加大人才培養力度,鼓勵專業教師積極參與教材的編制工作,牢牢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專業課程知識相互融合,形成專業課程與思政元素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全方位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總而言之,在課程思政的改革中,我們要不斷探索“課程思政”教學規律,實現“課程思政”規范化、體系化建設,努力將課程思政落實、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唯有不忘初心,堅定改革方向,才能夠實現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才能夠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參考文獻
[1]趙鶴玲.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0(01):108-110.
[2]萬力.高校“課程思政”研究與實踐的四維綜述[J/OL].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49-53+108[2020-02-13].https://doi.org/10.16104/j.issn.1673-1883.2019.04.010.
[3]李義.“大思政”格局下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J].智庫時代,2020(03):162-163.
[4]甘麒燕,郭曼.以立德樹人為目標開展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研究[J].智庫時代,2020(03):164-165.
[5]莊梅蘭.“課程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師思政工作創新思考[J].湖北理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0,37(01):77-82+86.
[6]羅萍,馬菲菲.“互聯網+”背景下醫學高職院校課程思政路徑探析[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02):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