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紫纖
摘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現代性逐漸將傳統文化改寫,書法也不例外。書法語言的構建與時代語境及精神實質息息相關,如何在當代更好的發展傳統文化?構建屬于當代的書法語言體系,是時代給予的命題。傳統不是當代書法的全部。如何創建一個屬于自己時代的書法體系是當前的問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 ? 書法語言 ? 當代重構
中圖分類號:J292.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20)07-0033-02
書法語言作為以筆墨線條為載體的一種藝術語言,創作者通過用筆墨創造的線條來傳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再現創作內容的文化內涵及時代風貌。書寫者一旦對書法語言的表現能力有所掌握,就將以創作的方式展開與世界的交流。在不斷創作的過程中,獲得更好的書法語言表現效果。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話語體系,離不開書法門類在此過程中的積極參與。[1]20世紀的書法美學前進道路曲折,受到啟蒙話語的影響,在20世紀初,一些書學先賢和美學家試圖將西方美學體系嫁接于書法之中,但這樣的努力被時代的浪潮迅速瓦解。隨后,以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構建書法美學的道路誕生,雖然引起了極大的爭議,但卻意外成為了新的書法美學啟蒙。后來,到了80年代,受到海外思想的洗禮,傳統、現代、后現代的書法語言在中國構建,但書法的現代與后現代性在經過短暫繁榮后漸漸消失,并不為當代主流文化所接受。
一、復調和聲:當代書法的文化生態環境
20世紀80年代,在李澤厚、朱光潛等前輩的推動下,美學的新啟蒙逐漸興起。表現在書法方面,劉綱紀論述的“形象反映觀”成為讓壓抑并積蓄了幾十年的書法美學爆發的引線。人們開始就書法是形象的藝術還是抽象的藝術展開激烈討論,很好體現出人們對于書法這一藝術的期待與熱愛。尋根和文化成為時代主流,各類藝術在被歷史的潮流淹沒后重新回到歷史舞臺,文化藝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
創新成為藝術家們的創作主流,這種情緒也在感染著社會各界,大眾包容、認可并接受了頗具實驗性的新奇品種。傳統書法掙脫形象與抽象的束縛,“現代書法”由此誕生,雖造成了不小的轟動與紛爭,但“現代書法”還是被編入到書法的家族譜系中。就如文藝理論批評家所述:在同一時期,許多學說在全球范圍內融合,形成一個共時的結構。從西方傳來的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被共時的編入東方思維,多種流派的聲音相互混雜,彼此對抗又相互融合,甚至互為參照,最終以“復調形態”的將書壇推向特定時代語境的繁榮。[2]而到了90年代則呈現出與80年代新啟蒙不一樣的風貌。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發展迅猛,知識分子為社會預先編寫的程序被市場改寫。在文學和藝術上,精英意識受到來自市場的沖擊。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眾登上歷史舞臺,接受社會環境變遷帶來的時代變革成為知識分子所必須接受的,大眾的登場讓知識分子據守文化高地的場面得到改變,文化被分成了“標簽化”的兩個部分:大眾文化和精英文化。[3]
80年代和90年代的文化繁榮也可以看作是對壓迫的反抗,有時反抗也會用另一種方式來表達。但事情并沒有結束,書法藝術遇到了缺乏實用性的瓶頸,藝術的大眾化導致精英無法站在藝術金字塔的頂端,大眾對左右搖擺、參差不齊的藝術并不買單,精英階層對媚俗的抵制受到消費主義的漠視,小情調與雅俗共賞逐漸有了市場。考慮到市場,精英們不得不做出讓步,20世紀90年代末的“流行書風”是一種妥協的表現。[4]
二、異質共存:當代書法語言的表現形式
當代書法語言有一種表達全景式的期望,它是巨大而漫長的,似乎包含了所有語言的表現力。這使我們能夠進入展廳,看到這些杰作,就像聽到每一個作者都在發出自己的思想性和情感性的“審美闡釋”。[5]創作者試圖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認為嘹亮的聲音必然能扯住觀賞者的步伐。在這個時候,我們都渴望能夠欣賞到一種小家碧玉的、低吟淺唱式的作品。當一小段文字可以容納作品的全部情緒,而且在創作之后仍然有“意猶未盡”的感覺,這是最好的。這種語言的功能遠遠超過那些能力不足,幾乎不能創作出巨作的作品。換句話說,一種優秀的書法語言不僅是視覺上的,而且是精神上的。
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當代書法作品對人情感的鼓動。古代書法作品就當代書法而言較為沉穩,其原因應是書法語言感情的不同。當代書法語言的動感甚至強于張旭、懷素,欣賞時給人一種澎湃感。但書法語言并不是都應該如此強烈,我們需要一些帶有哲學元素的書法語言。這種語言不再是隨意性的,而是具有潛在性和冷靜思考過后的。[6]一件書法作品必須充滿激情才能充滿精氣神嗎?答案是否定的。書法語言過于情緒化,欣賞的天平就容易缺乏公平性,這往往與清醒時的感受有很大不同。作品的哲思成分要有所體現,最好的方式是以簡勝繁。書法家在創作前要對書法語言進行有意識地控制,不能以為滿紙縱橫纏繞者勝。歐陽詢的楷法就是一種規矩的體現,其哲學思想也融入其構造意識和具體意象之中。[7]這種作品雖稍顯冷峻,但卻能讓觀者心平氣和的去欣賞、反復閱讀,發現其中的嚴謹之美。
一個書法家無法揣度自己的書法語言要進行到何種程度,因為他周圍的語言世界在不斷地變化,給人以影響,不僅要繼承前人優秀的書法語言,更不能被它束縛;要有創意,要大膽,但不要做一門外語。如今,許多書法家的評價都包含了對語言“創新”的表現。創新精神是可以提倡的,但要通過語言達到自己的目的并不容易,也不應該成為一個目光短淺的書法家,去追求共同的利益,放棄對書法本質的追求。
三、守正創新:傳統文化發展背景下的中國書法本體重構
作為一種觀念,“文化書法”的提出被認為是90年代以來對傳統文化逆反的理性回歸。[8]人們認為,“文化書法”產生的原因是書法脫離了傳統文化,書法再也不能散發出昔日的光輝。書法已經從傳統文化的懷抱中分離出來,進入了近代的深淵。20世紀80~90年代,現代書法處于高潮,掃蕩包圍傳統,肢解傳統,打破傳統,是現代書法陣營常用的策略。[9]事實上,傳統書法并不是頑強地堅守陣地。然而,在現代書法陣營看來,突破傳統書法的最后一道防線只是時間問題。現代性是無情的,任何阻礙現代步伐的人最終都會受到現代猛烈炮火的攻擊。一個有趣的問題是,雖然現代是不可戰勝的,但它已經被無限的傳統所消解,成為未來的傳統。毋庸置疑,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是一個在文化領域無法回避或完全解決的問題。
進入新世紀以來,傳統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中西古今問題成為熱議話題,認為中國文化失語、中國傳統文化匱乏的現象卻日益增多,因此有了“根”,傳統文化為現代轉型而生,傳統的范疇理論家眾多。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藝術體系,在新語境下展現“詩性智慧”,是當今學界必須思考的問題。[10]
當地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經常并肩作戰,這兩者是內在的和外在的。當傳統遭遇現代性時,總是以西方的、外來的、侵略的方式來表達現代性,以東方的、本土的、反侵略的方式來表達傳統。把歷史和文化看作是外來殖民或抵抗的工具是很常見的。漢文化真正受到挑戰的,當然是在炮艇轟擊的威力下,它把西方的炮火帶入了啟蒙的“民族”觀念中,技術上的“蠻夷”和“四國”警告我們,在歷史上的大車輪給西方以力量,東方的古代文明很快就貶值了,而中國人卻屹立不倒。傳統不是當代書法的全部,如何在“學科化”和“體系化”理念下創建一個屬于自己時代的書法體系?是當前迫切需要思考的問題。[11]與生活在傳統文化中的古人相比,當代人更難在現代語境中書寫傳統意境。因此,如果把書法作為表達古典文化精神和美學精神的重要任務,文化自信觀念的引入或許是重建書法本體論的不錯選擇。
參考文獻:
[1]簡圣宇.在新時代語境下參與全球理論對話的別現代理論探析[J].江西社會科學,2019,(06).
[2]楊春時,簡圣宇.巴赫金:復調小說的主體間性世界[J].東南學術,2011,(02).
[3]羅小鳳.論新媒體語境下詩歌批評的“標簽化”趨向[J].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5).
[4]張黔.當代書法面臨的困境:流行書風與傳統受眾的對立——以“今日頭條”的材料為依據[J].書法賞評,2018,(02).
[5]簡圣宇.長遠時間中的“強制闡釋”問題[J].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9,(02).
[6]簡圣宇.詩意與哲理的交融——對《藝術作品的哲學解讀》的思考[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
[7]簡圣宇.對中西“意象”概念的考察和梳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