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杰 時光


摘要:本科畢業生供求關系不均衡現象明顯。文章對畢業生供求情況進行了調查。通過調查和分析,提出從高校、政府和市場三方構建畢業生就業市場供求均衡機制的建議。
關鍵詞:本科畢業生;就業;供給;需求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就業難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本科生就業尤其不容樂觀。本次調查抽取沈陽5所高校共500名戶口為沈陽市的本科畢業生進行了學業與就業相關的問卷調查,另外對50家不同規模和性質的用人單位進行了訪談。希望能從抽樣數據中了解本科畢業生真實的就業情況,同時了解企業的真實想法,從而結合供求雙方的實際情況找到就業問題的關鍵。
一、畢業生供給的數量與質量
(一)畢業生數量的增加
我國本科畢業生人數從2010年的631萬人增至2019年的834萬人,近幾年增幅達30%。可見畢業生數量的增加是本科畢業生的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畢業生質量的下降
由于上大學后突然換個環境,大學的學習方式和內容與高中差別較大,對學習缺少一定的熱情,學習積極性較低。通過抽樣調查顯示, 35.8%的學生在高校學習中缺乏一定的興趣,45.9%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有較大的壓力。因此大學生中出現了“愛逃課、戀手機、迷游戲”等一些消極狀態,有的大學生平時干脆不學習,考試前進行突擊,更有甚者采用作弊手段,甚至有的高校32%~71%大學生出現了“厭學”現象。經過大學這樣狀態的學習,畢業生質量必然有所下降。
二、畢業生就業市場供求結構
(一)對就業形勢的認識
關于對面臨的就業形勢的認知,畢業生問卷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有28.6%的被調查者對自己的就業形勢表示樂觀。31.1%的被調查者表示對當前的就業形勢很不看好。
(二)對工作地區偏好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本科學生對就業區域選擇如下:29.3%選擇東部沿海城市,18.9%選擇南方城市,10.8%選擇西南城市,25.6%選擇東北地區,15.4%選擇京津冀地區,可見,本地的畢業生更愿意在東部或東南沿海發展或選擇去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而選擇留在本地發展的比例相對并不高,愿意去中西部經濟不太發達城市的畢業生更是寥寥無幾。
(三)對工作性質偏好
通過調查顯示,本科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對比較穩定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更感興趣,通過對500名本科畢業生抽樣調查數據顯示,共有284人更愿意選擇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占調查總數的56.9%。其中有145名女生選擇比較穩定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占女生總數的75.8%。
(四)所學專業與職業意愿匹配性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很多本科畢業生在畢業就業時選擇崗位與所學專業差別很大,改行的狀況屢屢發生,出現了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的現象。數據顯示本科畢業生在選擇崗位時和所學專業完全不一致的占31.3%,而所學專業與選擇崗位完全一致的僅占16.2%。這兩個比例充分說明了目前社會存在本科就業供需錯位的現象,也反映了高校培養模式與人才社會需求在某些方面不夠匹配。高校的專業設置未能有效地圍繞市場進行調整,導致了人才培養結構與實際的偏離。
(五)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
通過對企業的訪談,我們了解到72%的企業對應屆本科畢業生是有需求的,但根據企業的規模不同,對應屆本科畢業生的需求數量不同,大多數招聘的人數在10人以下。
調查數據顯示,男性畢業生在企業招聘時更受歡迎,同樣一個崗位,如果男生和女生競爭,多數企業更愿意招聘男生。事實也是如此,女性畢業生招聘時簽約率僅為男生的一半左右,所以在就業市場上,女生的就業壓力更大。
三、存在的供求問題分析
(一)就業市場出現供需錯位
通過分析所呈現的就業市場既不是供求平衡的關系,也不是供求失衡的關系,而是一種錯位的表現。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在速度方面的不平衡。即人才培養的調整速度與市場需求的變化速度的不一致。由于我國正處在經濟轉型時期,企業對人才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但是高校在培養人才方面的調整速度卻很緩慢,趕不上企業對人才需求的速度;其次人才培養的單一化。盡管高校在人才培養時多次修改培養方案以適應社會的需求,高校培養的人才分很多專業,但由于現有教育體制的限制,各專業之間培養出的人才區分度不大,比較單一化,不能及時滿足市場對于人才多樣化的需求,出現了錯位的局面;最后,實踐環節的弱化。由于高校人才培養時更側重于培養學生的理論專業知識,缺少更多的實踐環節,導致學生理論與實踐脫鉤,缺少一定的動手能力。 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進入市場不能很好的適應,也無法滿足市場對于人才的需要。由于上述因素的存在導致了本科畢業生就業市場出現了“供需錯位”的現狀。
(二)畢業生自身原因
一些本科畢業生對就業目標定的比較高,不樂于接收企業基層工作或比較辛苦的工作。而技術含量較高、需要一定經驗的工作又不能獨立承擔。好高騖遠錯過了就業機會。另外還有的畢業生缺乏就業動力,認為就業后自己再也沒有了自由的時間和空間,不急于就業。一些畢業生雖然就業了,但缺少對未來明確的規劃,從而頻繁的更換工作崗位,不利于自身發展。
(三)企業對應屆畢業生需求不足
大多數企業更愿意招聘有經驗的工作人員,特別是相對比較重要的崗位基本不向應屆畢業生提供。因為剛踏入社會的畢業生實際工作經驗缺乏、工作能力達不到企業的預期目標。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穩定性不高,跳槽可能性較大,使企業缺乏安全感,不愿意在培養新人上投入。
四、在畢業生就業市場中構建供求均衡機制
(一)通過校企合作達到市場人才需求的供給
企業對畢業生的需求量少,不代表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少,從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知道,畢業生需求量少主要是因為畢業生的質量達不到用人企業的要求,企業需要的是招進來馬上能用,并且使用穩定性很高的員工。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機制是提高畢業生質量的有效途徑。對于學校來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校僅能通過書本傳授和日常教育來提供學生專業知識的供給,無法提供真實的操作環境或者無法提供一種平臺讓學生把書本知識真正應用到實踐中,僅憑說教來達到傳授和教育的目的。無論從人力上還是財力上都無法保證學生實踐操作的環境和要求。完全達不到企業真正的生產環境,學生也無法真正把書本知識轉化到實踐中去。所以只有通過校企合作這種方式,才能真正讓學生體驗到企業的生產技術、環境設備、企業文化和不同的管理制度在每個企業中的應用,才能真正把所學的專業知識轉化成實踐操作技能。只有通過校企合作,才能把本科畢業生逐步培養出企業所需的專業人才。校企合作出來的畢業生通過一段時間的實習鍛煉,更加了解和熟悉企業,畢業后能夠直接進入企業工作,對于企業來說也降低了新員工培訓的成本。校企合作實現了學校和企業的共贏。
(二)政府出臺就業政策促進地域性供需平衡
近些年,政府相繼出臺一些畢業生就業的相關政策,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鼓勵畢業生到農村和中小城市就業,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工作等等。這種鼓勵政策的出臺能夠把畢業生就業的地區從大城市或經濟發達的地區吸引過來,避免本科畢業生大量涌入經濟發達的大城市而造成這些地區人才過剩。政府還通過減免助學貸款,提高工資待遇等政策支持畢業生到偏遠地區或經濟欠發達的中小城市就業。2019年7月12日,國家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和基層成長計劃,確保就業水平總體穩定,就業局勢基本平穩。
(三)職業教育與職業規劃要提前
職業教育要從小進行。小學階段開展職業教育在國外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目前,在國內職業教育特色課程開始走進了小學校園,形式也比較多樣化。早期的職業教育使學生在步入大學之前就有比較明確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理想,這會促進其專業自愿的選擇以及在大學階段學習的積極性,內因決定外因,內在的職業愿望是就業的最好動力。
參考文獻:
[1]宋齊明.本科畢業生就業能力供需失衡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管理,2018(04).
[2]徐麗紅.精準供給破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題[J].教育科學,2018(08).
[3]王秋菲,秦爽,吳訪非.基于供給側改革的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4).
[4]張甜甜,李蓮.高校大學生就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挑戰與路徑選擇[J].武漢冶金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8(06).
[5]湯迪娟.供需錯位:高校就業市場的現狀與構建路徑[J].中國市場,2017(06).
(作者單位:孫艷杰,沈陽大學應用技術學院;時光,中共法庫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