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德國近代知名音樂家門德爾松特色鮮明且富有影響力的一部代表作,其特色就是將傳統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進行了完美融合,該部作品集中體現了門德爾松的藝術造詣、創作能力與作品風格。本文首先對該部作品進行了分析,然后總結了其作品特色及蘊含的藝術價值,作為對該部作品進行欣賞、理解和深入研究的基礎指引。
【關鍵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藝術價值
【中圖分類號】J62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013-02
【本文著錄格式】任書葦.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藝術價值探析[J].北方音樂,2020,03(06):13-14..
門德爾松是近代知名的德國作曲家,其作品的特色就是將傳統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進行完美融合,其作品具有極高的欣賞性與藝術造詣。《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為門德爾松的作品中在全世界影響力較大的一部。該作品富有歐洲宮廷舞曲的華貴感,同時也將濃厚的情感用柔美的旋律娓娓道來,并集中了多種演奏技法,體現出華麗的技巧性。
一、作者簡介
費利克斯·門德爾松(FelixMendelssohn)于1809年2月3日出生于德國漢堡。門德爾松早在12歲開始就為72歲的歌德彈奏鋼琴音樂并交流心得見解,從此他的藝術造詣也有了飛速的進步。門德爾松于26歲時在萊比錫出任布店大廈樂隊指揮,且其指揮技藝與對藝術的見解受到了普遍的認同與贊許,其作品也迅速獲得了普遍的認同與推崇[1]。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也是由門德爾松所主導創立,可以說門德爾松對德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音樂發展都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他38歲就因為疾病而英年早逝,但其作品仍然流傳至今,其中蘊含的藝術價值也一直在為后世學者所研究、發掘。
二、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章節分析
(一)第一樂章:熱情的快板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為2/2拍的e小調,該樂章也是全曲最為著名的一章。第一樂章為熱情的快板,令全曲開篇即呈現出顯著的爆發力與較強的震懾力。小提琴獨奏的主旋律在弦樂背景的襯托下顯示出了絢麗多變之感,并流露出熱烈的情緒。
該章值得一提的一個特色就是在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的銜接橋梁部分——連接部也被作者安排得十分富有技巧性,并帶有濃郁的抒情意味。小提琴輕快地穿梭在木管樂器營造的背景下。其重復的旋律仿佛傳遞出孩童活潑中又帶有執著的性格特征,整體給人帶來的感覺是寧靜的歡快,不同樂器的音色變化也給人帶來一場聽覺上的盛宴。
第一樂章的副部主題構思亦有其特別之處,其音調的主要結構為大三度進行,旋律的基調是從明亮開始漸漸進入憂傷暗淡的境界,仿佛歡快的童年與青年時期已經漸行漸遠,暮年時期難免對于歲月的流逝又生出許多的留戀與感慨。第一樂章主部與副部并沒有截然鮮明的分界,旋律的連貫性也比較強。
在第一樂章的主部主題由e小調轉為更加明亮的平行大調——G大調時,其旋律明亮與莊重并行,且編排較為工整。門德爾松在該章還別出心裁地安排了一個華彩樂段,作為該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非僅憑演奏者自由發揮的選段。該段華彩樂章的特色就是將古典音樂的嚴謹性與浪漫音樂的優雅奔放進行了很好的融合,使其具有了特別的藝術魅力[2]。然后隨著主部主題轉回e小調,大管樂器隨即也將全曲引入了下一樂章。
(二)第二樂章 如歌的行板
第二樂章是以三段體形式寫就的如歌的行板。該章整體由兩個對比性的基本主題構成,其旋律部分呈現出上下行交替“爬行”的特征,使聽者的樂思也隨之活潑起來。該章中三連音寫就的歌唱性旋律,像一首柔美質樸的傳統船歌,精致細膩。隨著旋律的娓娓流淌,聽者仿佛也感受到了平靜與愉悅。
第二樂章導入部分完畢之后即轉入相對平靜而黯淡的g小調,接著再轉回基調更為寧靜明亮的C大調。C大調旋律在進行時突然插入一段定音鼓的鼓點,寧靜舒緩明亮的基調就此被打破,弦樂組的和弦也突然變得更為暗沉,仿佛要傾訴一種沮喪的情緒,甚至最后的音調變得如泣如訴,充滿悲傷。這段內容過去后,旋律又重新轉為C大調,與開場導入部分相呼應。本章樂曲最后結束在平靜的C音上。
本章的特色就是大量運用了八度演奏的技巧及雙音,旋律及情緒的跨度較大,變化也比較顯著而強烈,使聽者的心緒也隨之而起伏,并具有更為豐富和震撼的聆聽感受。
(三)第三樂章活潑的快板
第三樂章是回旋奏鳴曲式的活潑的快板。第三樂章也是全曲情緒基調最為熱烈輕快的一章。本章起始仍然是e小調,先是承接了第二樂章末尾從容典雅的音樂情緒,然后小提琴演奏的主部主題部分的旋律則具有顯著的簡潔明快的特征。本章的高潮部分由輕快翻滾的十六音符的多個小節構成,頗有門德爾松的另一部作品《仲夏夜之夢》中小精靈主題部分的風格。副部主題部分加入演奏的樂器陣容則更為龐大,其節奏也更加類似于莊重有力的進行曲,也帶上了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的一些風格,但其跳動的音型令旋律并未失去輕快靈動的底色。接著,樂曲再轉回G大調的主部主題,e小調與G大調的旋律一番交互交錯追逐,樂曲又轉回熱烈的奏鳴曲再現部。該部分的旋律為明亮熱情而不失莊嚴的E大調,也是作者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的直接抒發。在末尾,管弦樂隊對一個較長的小提琴顫音的澎湃呼應中全曲結束,仿佛昭示著未來的光明、希望與幸福。
三、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特色總結
(一)借助古典主義時期作品的特征進行創新
歐洲音樂的古典主義時期,即1750~1827年間。這個時期古典主義的音樂作品對于人文精神是極為講究的,并且樂曲工整、嚴謹而氣勢磅礴。門德爾松是屬于浪漫主義時期(1820~1900年)的歐洲代表音樂家,但在其創作的多部作品中又充分借鑒了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創作的理念、手法與思路,為其作品注入了更加豐富的藝術內涵[3]。
(二)具有豐富多變的情緒和較強的感染力
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十分注重對作者個人思想及情感的抒發,其表達的情緒與情感是極為豐富多變的,令聽者仿佛也能夠探知到作者起伏的情緒與宏大的內心世界。但作者在表達豐富多變的情緒與情感時又十分注重邏輯與旋律上的連貫性,令起伏多變的不同章節的旋律之間又能夠達到幾近完美的銜接,沒有突兀、不和諧的感覺,因此,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能夠令聽者沉浸其中。
(三)作品具有較強的技巧性
歐洲乃至全世界的音樂界對于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均給予了大量的贊譽,很多音樂家都將其視為是浪漫派小提琴協奏曲的巔峰之作。全曲的三個樂章各有特色,每一章都可以獨立地進行演奏。第一樂章宏大有力,第二樂章富有陰柔之美,第三樂章則生機勃勃。全曲有多處精妙絕倫的演奏處理手法,且涉及到多種華麗又高難度的演奏技巧,這就意味著該曲的演奏也是具有一定的難度的。演奏者在演繹該曲時,必須要具備足夠的演奏技能與經驗,才能很好地駕馭全曲,實現較為理想的表演效果。因此,《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是如今國際小提琴比賽中的常用曲目之一。
三、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藝術價值分析
(一)體現了對古典音樂傳統創作風格的堅持
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中體現出來的“繼承”的音樂理念主要表現在對古典主義音樂創作范式的大量堅持和運用。藝術創作離不開相應的規范,也不可能徹底脫離對前人的遵循,但經典的作品絕非只是對既往之作的如法炮制,而是圍繞著創作的內容及作者想要抒發的情緒、情感來形成自己獨有的風格。比如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仔細研究之下我們就會很容易察覺,他在創作這部作品時,不僅僅只拘泥于特定的一種風格或者創作范式,同時他又能夠將多種風格、范式及技巧都高度和諧地融合在這一部作品之中,這也體現出作者對多種音樂創作風格、創作方法高度的理解及高超的駕馭能力。
縱觀整部作品,門德爾松體現出了對古典主義的傳統創作風格的堅持。在體裁方面也對奏鳴曲的曲式進行了高度遵循,體現出工整嚴謹的結構與宏大的氣場氛圍。但在音樂語言、演奏技巧及情感表達方面,這部作品無疑也具有著十分鮮明的浪漫主義作品的特征,包含了詩意的想象、寧靜的心緒、浪漫的情懷與奔放的熱情,引領聽眾在多重的情緒與情感中穿梭[4]。實際上,要將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兩種創作范式進行結合難度是較高的,這也體現出了作者深厚的藝術造詣與高超的創作能力,使該部作品雖然經歷漫長的時光仍然能夠熠熠生輝。
(二)彰顯了一系列浪漫主義音樂創作的典型手法
在該部作品中,門德爾松將浪漫主義的創作手法也運用得極為嫻熟而精妙,旋律中融合了作者個人的感悟、心緒、情感與個性。個人主義作為作者所在時代備受推崇的精神核心,人們都有著自己各自不同的觀點與創意,而社會也對每個人的主觀世界予以高度的尊重和包容。浪漫主義時期的藝術作品很多都具有強調主觀感受、感情超越理性及強調個性而忽視共性的特點。
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就蘊含了浪漫主義時期的很多典型創作風格特征。作者在該部作品中大量地揉進了自己豐富的主觀世界的內容,甚至體現出了音樂與詩歌、美術等其他藝術形式的跨感官融合,這也屬于“標題音樂”的表現形式。該部作品中更是將標題音樂與管弦樂隊兩種表達形式融合起來,呈現出“繪聲繪形”的藝術特色,使該部作品帶給聽者的體驗得以極大的豐富。
(三)表現形式簡潔完美,浪漫而不散漫
《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在其旋律方面還有著簡潔、完美的典型特征,整部作品的旋律雖然抑揚起伏較為劇烈,但基調始終是明亮清澈的,曲式走向也非常清晰,不會帶給人突兀而意外之感。簡潔完美的音樂表現也與作者在編曲、配器方面的精心編排分不開,甚至可以看出門德爾松在創作這部作品時對全曲的連貫性特別注重,令整部作品浪漫而絕不散漫,也讓聽者在欣賞時猶如漫步在繽紛而絕不雜亂的玫瑰園之中。
參考文獻
[1]李近朱.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70-73.
[2]張夢榕.才華的展現與心血的凝聚——析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J].黃河之聲,2007(4):110-112.
[3]徐開勝.古典與浪漫的完美結合——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J].大眾文藝,2013(9):139-140.
[4]宋杰.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的演奏技巧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任書葦(1991—),女,四川省蓬溪縣人,碩士學位,成都師范學院青年教師,助教,研究方向:西洋弦樂(小提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