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 秦德文
【摘要】瞿秋白,江蘇常州人,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之一,也是革命文藝的前驅者。其創作的紅色革命音樂《赤潮曲》響徹中國,鼓舞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奮起斗爭。本文以《赤潮曲》為例,旨在推進常州高校音樂課堂中有效、廣泛地傳承與傳播瞿秋白紅色音樂文化。
【關鍵詞】瞿秋白;赤潮曲;紅色音樂;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7X(2020)06-0131-02
【本文著錄格式】陳艷.秦德文.瞿秋白紅色革命音樂在常州高校的實踐與傳承——以《赤潮曲》為例[J].北方音樂,2020,03(06):131-132.
基金項目:基于江蘇理工學院大創校級項目(項目編號:KYX19044) 瞿秋白紅色革命音樂傳承與研究課題所著。
《赤潮曲》是由瞿秋白作詞,曲選自昆曲曲牌“新水令”。1923年初,瞿秋白根據音調旋律將自己創作的《赤潮曲》新詞重新填入曲中。2019年正值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也是常州三杰之一的瞿秋白同志誕辰120周年,并且為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希望通過對瞿秋白紅色革命音樂《赤潮曲》的傳唱,人們能真切感受到無產階級翻天覆地的偉力和蓬蓬勃勃的革命氣象,從而培養出滿懷著無產階級革命激情和崇高理想的共產主義接班人。
一、《赤潮曲》的創作特點
(一)《赤潮曲》的文字性
1.鮮明的時代性和民族性
《赤潮曲》是瞿秋白在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的召喚下創作的一首工人階級革命頌歌。紅色赤潮象征著蘇維埃革命,莫斯科象征著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赤潮高漲澎湃,不斷擴展到世界的各個角落;紫赤火焰,愈轉愈明,新中國的無產階級如曉霞般充滿著生機活力,前途無量,無產階級的到來為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注入鮮血,煥然一新。
2.革命的真理性
四萬萬同胞同聲高唱,歌頌共產主義的美好,無產階級通過自己的雙手,通過神圣的勞動共筑共產主義的崇高理想:同仇敵愾,粉碎可惡的帝國主義,勞動人民奮勇向前,解放半殖民化的中國,世界人民不分貴賤,沒有誰是誰的奴隸,今后社會主義的福音遍布全天下,如萬丈光芒一樣勾勒出共產主義天下大同的宏偉藍圖。
3.廣泛的群眾性
瞿秋白用赤潮化作群眾的心聲,用歌聲頌出無產階級共產主義的理想一定會實現!此曲更是被中國近代音樂史學家汪毓和先生稱為“中國最早的工農革命歌曲”,一經發表便迅速在廣大工農群眾中歌唱流傳,磅礴豪邁的詩詞和激蕩昂揚的旋律,震顫了中國億萬同胞的心弦,鼓舞工人階級走上時代舞臺罷工斗爭,為中國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力量。
(二)《赤潮曲》的音樂性
《赤潮曲》原調D大調,舊曲取材于昆曲曲牌“新水令”,4/4拍的旋律與歌詞交相融合,氣魄宏大,從整體來看,這首作品風格慷慨激昂,結構自由,不失嚴謹,體現出了中國工農革命的音樂性。由于旋律高亢,典型的“啟、承、轉、合”結構形式易于進一步改編,賦予新的內涵?!冻喑鼻饭卜治鍌€小節,旋律優美流暢,跌宕起伏,音樂對比性強,非常具有器樂曲的特有品質,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歌曲。
第一節由散板入接慢板。首先,樂曲以鋼琴為引子,在藝術表現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革命的哲理,或者說是哲理的詩化;其次,散板入接慢板的銜接很玄妙,在樂曲的開始,鋼琴表現的是平穩、溫和、樸實的場面,引子是對整個中國歷史的娓娓道來,主題音樂的表現自然、流暢。
第二節為小快板。古箏與鋼琴的合奏充分表現了這段音樂的快速、活潑。瞿秋白準確、巧妙地找到了歐洲和聲與淳樸的中國曲調互相吻合的元素,運用高音與低音互相呼應,表達作者切身感受到的、真誠信仰的東西,浸潤著作者濃烈的感情,因此能震動讀者的心弦。
第三節音樂構建是快板。快板給人的感覺是讓人肅然起敬的輝煌的,運用了和弦與八度相結合的手法,音樂簡練大度,聽起來令人肅然起敬。它表現的不是單純的喜怒哀樂的情感,而是哲理性的境界,感情宏偉而細膩。
第四節廣板而深情,作品又以合唱作為主題再現,猶如中國人民不折不撓的呼聲。最后,詩人給我們指出革命斗爭的勝利前景,揭示了人類理想的社會將是“光華萬丈涌”。
二、瞿秋白紅色革命音樂在常州高職院校音樂教學中的傳承現狀
(一)學習瞿秋白紅色革命音樂的主觀意識不強
信息時代本該為紅色音樂的傳播提供更好的途徑,但形形色色的神曲充斥網絡。由于紅色革命音樂年代久遠,再加之網絡歌曲的沖擊,高校學生往往忽略了瞿秋白紅色音樂承接的人文情懷與時代精神。更多人認為紅色革命音樂屬于那個特定的時代,當今和平年代,脫離當今社會的主流,造成了紅色革命音樂研究、挖掘意識不夠。
(二)瞿秋白紅色革命音樂傳承意識淡薄
瞿秋白作為常州三杰,除了要關注他在政治方面的卓越貢獻,也不能忽視他在紅色音樂創作方面的獨特貢獻。革命年代,戰爭炮火下,需要紅色音樂來激勵人心。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困苦的革命年代,紅色革命音樂不僅代表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對未來的憧憬,同時具有一種普遍的傳唱性質和經久不衰的歷史意義。學生很少有人知道瞿秋白在紅色音樂創作方面的造詣,傳承意識更是淡薄。更深層次來說,學生了解紅色音樂文化,更多的不是出于興趣,而是應付作業要求。對于能在主觀意識驅動下傳承其文化,并且通過學習紅色音樂這種途徑的學生更是鳳毛麟角。
(三)傳承形式單一,高校不重視
紅色革命音樂在高校中的傳承現狀不容樂觀。有關紅色音樂只有在紅色文化相關的活動上,才會出現在舞臺上,或者以紅歌比賽等形式出現。高校學習紅色音樂文化的人數比較少,缺乏深入的宣傳,推陳出新的角度更少,紅色革命音樂活動學生參與度不高,校方難以改變這樣的尷尬局面。
三、瞿秋白紅色革命音樂在常州高校的傳承途徑
瞿秋白的紅色革命音樂,革命時期引領人們、喚醒國人,當今,成為每個人對英雄的追憶,對革命歲月的敬重與感念,更是成為了研究歷史、傳播紅色文化的橋梁。常州高校也將教學與紅色音樂和結合,開展了許多豐富的活動。
(1)音樂課程上,在學校音樂教育教學活動方面,常州高校開設的特色選修課程中,積極開展以瞿秋白紅色革命歌曲為主的教學內容,學生們不僅能提高自身音樂素養,也能學習到一些瞿秋白相關的的紅色歌曲,如《赤潮曲》《國際歌》《工人碼頭歌》……以此來激發高校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傳承。
(2)學生活動:在豐富的學生活動中,開展歌唱比賽或是文藝晚會,唱一唱紅歌,表演革命題材的歌劇。如表演話劇《夜談》,再現瞿秋白與魯迅珍貴的革命情誼。
(3)校外實踐: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參觀瞿秋白紀念館,做志愿講解員,開展憶秋白等活動。積極尋求與瞿秋白母校的合作,實現大學生和小學生手牽手,共同傳唱經典歌曲,達成互利共贏。
(4)網絡媒體:在活動、教學預熱,過程開展,結束總結幾個階段時,常州高校可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平臺,來宣傳瞿秋白紅色音樂革命活動,幫助大家整體了解革命音樂。還可以聯系常州的電視臺來做宣傳,通過電視節目向人們傳播革命音樂文化,宣揚革命精神。參加活動的學生可轉發相應的微信、微博、空間說說等內容,吸引更多的學生參加,擴大活動的影響力,促使活動更好地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