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珊珊
摘要:在教育資源比較匱乏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課程開發與設置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學校需要對有限的資源進行整合,深度挖掘少數民族地區豐富而獨特的文化內涵,開發出具有持續發展動力的特色課程。陶藝課程覆蓋的范圍廣、連續性、統整性和相關性強,避免了狹隘和乏味,能夠很好地解決通用技術課程開設的瓶頸問題,并且可以逐漸實現市場化運營,減輕學校投入上的負擔,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陶藝;課程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課程理論專家拉爾夫·泰勒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指出了學校開發任何課程和教學計劃都必須回答四個基本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就是“學校應該試圖達到什么教育目標?”[1]在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開設的早期,不少學校沒有結合地方和學校實際盲目選擇通用技術課程項目,導致通用技術實驗室的建設僅僅是一個擺設,與學校其他相關工作的關聯性不強,不利于學校進行資源整合與優化升級,導致課程開設缺乏持續發展的動力,課程開發不能深入。陶藝課程覆蓋的范圍廣、連續性、統整性和相關性強,避免了狹隘和乏味,能夠很好地解決普通高中面臨的通用技術課程開設的瓶頸問題。這對于經濟相對欠發達,但文化又具有獨特性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尤為重要。
第一方面,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陶藝課程的開發對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具有重要意義。黨和國家強調的教育方針是“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否貫徹落實好這一方針,是評價一所學校教育質量的標準。陶藝課程的開設能夠踏踏實實地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能夠很好地兼顧德育、智育、體育、美育以及勞動教育。隨著新高考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熱度升級,也給家長和孩子更多的選擇機會,但是區域差距卻很大。據家長幫發布的《2017年中國家庭素質教育消費報告》,每年在孩子素質教育上投入費用超過1萬元的家庭占60%”。[2]這組數據中,東部地區、一線城市的比例最高,少數民族地區顯然是薄弱的。此外,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關鍵。但是,目前在基礎教育階段出現的諸多問題,尤其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存在的校園欺凌頻發、心理疾病學生比例上升、控輟保學難、學校食品安全隱患大等等這些問題都與是否真正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關。這需要學校在課程開設上充分考慮,補其不足,陶藝課程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第二方面,陶藝課程的開設屬于普通高中通用技術課程的選修內容之一,通用技術課程的開設是衡量一所普通高中學校開足開齊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陶藝課程還可以輻射到學校其他教育工作。比如,美育方面,陶藝課程對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有其他通用技術課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如,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相對欠發達,留守兒童和各種特殊家庭的孩子比例較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對于這樣的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學校日常教育工作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陶藝課程的開設,可以緩解學生的心理壓力,讓學生釋放各種情緒。制陶的過程就是一次心理宣泄和釋放的過程,而且是一種文明、溫和的宣泄方式。學生們可以把他們的喜怒哀樂等等各種情緒都傾注于與泥土的交流過程中。
第三方面,陶藝課程的開設具有豐富的歷史基礎、民族特色,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意義深遠。教育部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中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強調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系統融入課程和教材體系”[3]。但是,很多學校在實施過程中卻找不到很好的載體去呈現。一直以來,學校在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怎么做的問題上往往缺乏工作思路,沒有系統性和針對性,也不能納入常態化的教學活動,不能持之以恒,實效性也比較差。很多時候只是停留在比較膚淺地泛泛而談的空洞狀況,無法內化為學生的綜合素養,更無法讓學生通過體悟傳統文化深厚的內涵而增強文化自信和激發民族情感。中國的陶藝是下一代了解幾千年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載體,從文字的變遷、祖先文化生活發展的歷程、區域文化的融合、不同民族文化的特點、甚至于從文學角度去看都可以發現陶藝所承載的獨特價值。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因為地方經濟落后,辦學條件相對較差,缺乏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名人故居等等這些文化遺產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豐富資源,所以,學校尤其需要找到適合的切入點設置課程。同時,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這種“根親文化”充滿了生命力和親和力,學生生長于斯,浸潤其中,很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四方面,陶藝課程的開設具有豐富的社會文化基礎,在促進對外交流,整合學校外部資源方面具有獨特價值。陶藝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只要善于挖掘、交流和搭建,陶藝課程,還可以成為學校對外文化交流的一個窗口。陶藝在中國具有幾千年的歷史,學校可以通過陶藝課程的開設整合校外資源,吸引不同地區甚至是國外的陶藝專家到學校進行指導交流。因此,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陶藝課程的開設,可以讓學生有機會接觸和了解到發達地區的文化,甚至是發達國家的文化。在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讀好書、遇好人的機會并不太多,因此他們的人生也難逢好事。給學生開辟多文化融合交流的空間和條件,是值得經濟欠發達的少數民族地區學校努力去達成的一項目標。
最后,從學校文化建設和教育經濟的角度來看,陶藝課程的開設還有利于推動學校文化建設和充分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學校資源。先民對泥土有著深厚的感情。中國的鄉土文化使中國人對家鄉的泥土有著特殊的精神寄托。學校開設陶藝課程,學生制作陶藝作品可以選擇家鄉的泥土,并在作品上作畫、銘文、蓋印,每一件作品都具有可觀、可感、可收藏和可交流的價值。這對凝聚學校文化、促進學校文化交流有著重要意義。另外,陶藝課程的開設在經濟基礎方面的要求不是太高,在投入上比其他高科技創新實驗室建設的投入要小很多,并且能夠有產出,有利于學校整合校內外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利用,可以逐漸實現市場化運營,減輕學校投入上的負擔,具有很好的開發價值。
少數民族地區多數是小財政,但是,教育卻是大教育。小財政辦大教育,尤其需要辦學的智慧。要改變地區落后的面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的課程開發與設置就是一個值得探索的課題。為國分憂,為民解愁,為社會服務,是教育的初心。做有溫度的學校,辦有情懷的教育是學校的初心。通過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陶藝課程開發的價值探究,可以進一步思考在教育的日常中如何去提升學校的溫度與教育的情懷。
參考文獻:
[1] [美]拉爾夫·泰勒著,施良方譯.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 楊娟主編.中國民辦教育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219
[3] 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J].中國德育,2014(7):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