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仕俊 李長亮
摘 要:從供給側改革視域出發,深度挖掘“紅船精神”核心內涵和現實價值,研究其在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供給側問題,并從供給主體、課程思政、第二課堂等方面創新“紅船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徑。充分發揮“紅船精神”在大學生思政教育中的引領作用,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供給側;紅船精神;思政教育
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期,前期經濟發展政策已經不能夠適應市場需求,自2007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逐年放緩,在此背景下,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習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供給側改革是因解決我國目前經濟發展問題而產生,但是其并不局限于經濟領域,作為一種改革理念也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分析視角。目前我國在校大學生已經基本是“98后”,伴隨著我國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個性鮮明,觀念多元,追求多樣,導致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表現出普泛化與個性化并存的“需求”狀態。而“供給側”沒能夠與時俱進,仍然采用傳統思政教育模式和方式方法,這都已經不能夠滿足“需求側”的需求,因此,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利用供給側改革理念來進行創新與變革。
偉大的革命精神造就于偉大的革命實踐?!凹t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創立過程中造就的偉大氣概。“紅船精神”所蘊含的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恰恰是當前大學生所要具備的重要品質。引用供給側改革思維,將“紅船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既能傳承和發揚偉大的革命精神,又能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一、“紅船精神”科學內涵
隨著人們對“紅色文化”研究的重視,繼研究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長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之后又提出了“紅船精神”這一概念。圍繞“紅船精神”的表述,曾在不同層面組織、展開過幾次討論,進行了一定概括和詮釋。2005年6月21日,當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在發表的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中第一次公開提出“紅船精神”概念,并將其內涵進行精準提煉和科學概括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薄凹t船精神”是中國共產黨開創者革命實踐的結晶,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產物。
二、“紅船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
(一)“紅船精神”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價值導向
自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隨之帶來金錢至上、追求個性以及道德行為和認識等負面因素。這些思想隨著信息時代發展,逐步深入到大學生群體中,導致大學生價值觀出現各種問題。面對局勢,深入探究、挖掘“紅船精神”的新時代思政教育價值,運用到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和模式中,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愛黨愛國之情,堅定大學生實現中國夢的理想信念,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引領他們樹立科學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
(二)“紅船精神”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拓寬了教育維度
(1)拓展了思政教育空間。教育空間主要由教育的運行空間、教育的制度空間、大學生的精神空間和其溝通交往空間等。傳統的思政教育空間主要局限在教室、圖書館等場所,但對于目前追求個性與自由的95后大學生來說,僅僅利用這些空間不足以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應該將思政教育陣地進一步拓展到宿舍,延伸到家庭和社會。通過以宣傳和弘揚“紅船精神”為依托,利用多種不同空間來對學生實施針對性思政教育。
(2)豐富思政教育內容?!凹t船精神”來源于中國革命,更是中國革命精神的源頭,我中國共產黨,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凹t船精神”是老一輩革命家將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中國化的理論成果,其中所蘊含的首創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都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將“紅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不僅有利于確保大學生思政教育正確的方向性,更重要是提供了紅色教育素材體系。
(3)創新思政教育方法。“紅船精神”中一個重要精神內涵是首創精神。創新精神是當今社會需要的精神品質之一。這也就要求現代大學生思政教育與時俱進,根據98后大學生特點和高等院校改革發展,創新教育方法,提高吸引力,滿足教育對象成才需要。
(三)“紅船精神”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創造了動力源泉
動力是調動一個人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的重要因素,對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中國革命前輩們在“紅船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解放,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領了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為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奠定了基礎?!凹t船精神”作為一種寶貴的精神財富,能夠為高校開展思政教育提供紅色教育素材,為思政教育創造途徑,充當重要載體。因此,“紅船精神”能夠為大學生思政教育創造動力源泉。
三、“紅船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面臨的供給側問題
(一)供給與需求不對稱
因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目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供給并沒有很好的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受到傳統的思政教育“滿堂灌”模式的影響,當前高校思政教育雖然做了很多改進,但是仍然沒有發生徹底的改變,依然是教師單向的輸出,忽略了師生溝通的雙向性。其次,由于高校軟硬件條件的限制,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實踐活動難以組織和很好的開展,實踐課沒有真正達到思政實踐教育的目標,同時也不能夠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實踐需求。
(二)供給主體協調不足
協同“是指系統中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合作或同步的聯合作用及集體行為,結果是產生宏觀尺度上的結構和功能”現階段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主要由各高校學工部(處)或者黨委宣傳部來主導開展,其次是思政系列課程教師進行理論授課,存在供給主體協調不足的狀況。由于供給主體分別屬于不同部門,部門之間缺乏溝通、存在“各自為政、自主開展”的局面,無法形成一套有效的高校思政教育合作機制,教育效果與優勢難以呈現。導致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造成視覺疲勞和選擇困難。
(三)供給方式老化單一
目前大多數高校思政教育形式主要是以課堂教學為主,處于理論“供給”的狀態,實踐參與性教學方式供給明顯不足。換句話說就是“理論多,實踐少”。其次,高校思政教育實踐的方式單一、缺乏系統性。大多停留在集中時間參觀紅色景點、暑期社會實踐和短期社會志愿服務活動等,缺少常態化、系統性的思政教育供給方式。并且,此類集中的實踐性思政教學方式,常常會被誤認為是一種“應付”性教學。
四、供給側改革下“紅船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路徑選擇
(一)尋求多元化主體的共同需求,建立“紅船精神”教育隊伍
人具有社會屬性,人與人之間是相互依存的。大學生思政教育供給側存在多個主體,各個主體需要找到合作契合點,有利于更好的開展思政教育,產生協同效應。“紅船精神”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突破校內學科、部門的壁壘,探索出多元主體的共同需求,尋求合作,促進資源共享,實現思政教育目標。首先,部門之間合作的契合點是“服務學生,培養學生,促進部門發展”,共同目標即將學生培養成為被社會所需要,對國家有用之才。在這里,高校需要從校級層面,整合校內資源,制定系統方案,明確分工,責任落實、資源共享。同時,學科教育需打破傳統思維,推動課程思政,高校思政教育在課程和教師方面不僅僅是思政系列課程和思政系列教師的任務,更需要全學科思政、全員思政??梢砸劳小凹t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為切入點,建立一支包涵多學科教師的“紅船精神”教育隊伍。
(二)創新第一課堂教學,利用課程思政將“紅船精神”融入思政理論課
首先,在高校思政課程第一課堂中融入“紅船精神”,從教材、課堂、教法等方面推進“紅船精神”教育,不但能夠提高高校思政課程第一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夠豐富思政課程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師在第一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綜合各種形式的紅色文化資料,將“紅船精神”元素融入到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中,提高大學生對“紅船精神”認同感。其次,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編寫“紅船精神”校本教材等思政教育輔助教材,將高校思政教育與“紅船精神”教育緊密結合。最后,可以通過開設與“紅船精神”相關選修課,組織以“紅船精神”為主題的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將“紅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理論課中。
(三)開拓第二課堂,將“紅船精神”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
“紅船精神”是中國老一輩革命家創造出來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具有永恒價值,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喪失其魅力。作為當代高校思政教育有義務有責任傳承和發揚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源泉,并將“紅船精神”教育元素滲透到校園文化中,融入到教室、寢室、食堂等場所,引進到第二課堂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親身經歷,在潛移默化中體驗“紅船精神”教育,建立以“紅船精神”為主題的校園文化環境。
在校園人文景觀建設中,設立“紅船精神”相關元素雕塑,教室、寢室等場所粘貼、懸掛中共早期革命家畫像和事跡介紹,通過這些載體,使“紅船精神”進入到每位師生的心中。在校園官方宣傳平臺設置以宣傳“紅船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專欄,定期推送相關視頻、電子書、圖片等,強化紅船文化宣傳效果和力度,使“紅船精神”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出來,實現隨時可學、隨處可見狀態,增強“紅船精神”影響力。在校園活動中,團委等各級組織要積極開展以“紅船精神”為主題的團學活動,例如,舉辦主題團日活動、紅歌合唱比賽、征文比賽、紅船文化知識競賽等,努力營造校園文化活動的“紅船精神”文化氛圍。
“紅船精神”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應當充分利用其所包含的精神內涵,將它的感召力、吸引力、震撼力和對高校思政教育的獨特性發揮出來,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新的動力,提高大學生思政教育實效。
參考文獻
[1] 祝念峰,王雪凌.2015年思想理論領域的熱點問題[J].紅旗文稿,2016(03).
[2] 王鵬.供給側改革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7(04).
[3] 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N].光明日報,2005-06-21(10).
[4] 孫立軍.論習近平廉政文化建設思想[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7(05):34-40.
[5] 唐黎.“紅船精神”融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路徑研究——以嘉興市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3).
基金項目:文章為“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18GXSZ035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