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禹辰 田楊鑫 劉潤清
摘 要: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培育是高校穩健發展、持續前行的基石。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通過數據支撐來創新兩者的教育成為未來教學研究的重點。文章在此背景下,分析了高校思政課程和創新創業教育現存的問題。通過大數據整合探究兩者的內在關聯,并運用典型相關性分析創新兩者相融合的教學培養模式,為教育體系進一步改革,全方位培養人才提供參考。
關鍵詞:思政教育;創新創業;典型相關性分析;學科融合
一、高校創新創業及思政教育結合的重要性
高校創新創業作為新興事物,當前在我國受到廣泛重視。教育部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中指出,“在高等學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積極鼓勵高校學生自主創業,是教育系統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服務于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是落實以創業帶動就業,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的重要措施。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在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塑造學生具有科研能力、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落實“科教興國”戰略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我國高校思政教育發展歷史悠久,從建黨初期黨在高校學生中進行了普及馬克思主義宣傳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全面發展思政教育,高等學校思政教育日漸全面化和多元化,這些都為當下的思政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從我國現狀看來,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同樣作為第二課堂,兩者普遍作為獨立個體出現,沒有形成整合的培養體系。思政教育發展時間長,發展模式較單一;創新創業教育發展時間短,但發展模式多樣化。同時,兩者都存在相關課程內容設計不合理,理論缺乏實踐的共通問題。如能打通兩者之間壁壘,將會起到1+1>2的效果。
二、江浙滬985高校“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的教學現狀
(一)江浙滬現有教學模式
(1)定性分析:兩者現有教學體系的模式梳理
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體制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到2020年建立健全課堂教學、自主學習、結合實踐、指導幫扶、文化引領融為一體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體系,人才培養質量顯著提升,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明顯增強,投身創業實踐的學生顯著增加。”
從機構設置角度,為良好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江浙滬高校均設置了創新創業工作指導部門,或成立創新創業學院作為獨立設置的指導部門,或以學生處或招生就業處牽頭協調開展工作作為非獨立設置指導部門。從師資人員角度,首先,各高校在院校兩級均配置創新創業專員。由于創新創業教育具有專業性與綜合實踐性,江浙滬高校在校內依托第一課堂教學體系開展創新工作,在校外依托企業實習、校地合作等機遇提高高校學子創業實踐水平,致力打造“政用產學研”一體化的高效創新創業體系。從資源配置角度,各高校投放大量財力和場地等,打造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的教育體系,同時建立校內外聯動的創新創業教育平臺。
在課程思政語境下和“互聯網+”大環境下,江浙滬高校思政教育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教育部先后發布各類改革思政教育體系的文件,如《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關于培育建設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中心的通知》,進一步明確思政教學體系創新的方向。各高校課程體系,設立思政課程指導委員會,建立高素質教學團隊,構建和建立健全評價體系等。平臺構建方面,思政教學不斷利用現代化信息教學方式,利用網絡平臺和自媒體推出各類精品課程。在優化資源配置方面,建立思政教育實踐基地,并在以團學工作為代表的第二課堂建設中突出思政育人。
簡要回顧江浙滬高校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和思政教育體系,兩者在師資、機構、資源等方面均有所布局,但兩者均在自身體系內部發展,兩者之間聯系尚未建立。
(2)定量分析:兩者基于問卷調研的成果總結——以滬南兩地高校為主
思政課程與創新創業真實的教學成果往往難以通過表面的成績來衡量,它需要從學校輸出和學生接受兩個方面在定性和定量兩個維度上共同判定。因此,針對江浙滬現有創新創業及思政教育體系的研究,我們擬定了一份調查問卷,作了進一步詳細具體的研究,本次調研共收到41份答案,抽樣對象以上海、南京兩地高校學生為主,因此,我們重點研究滬南兩地高校的創新創業與思政教育體系。
問卷調研的結果顯示出如下幾點較為普遍的問題:第一,思政課程教學體系較為完善,但形式較為單一、內容陳舊,缺乏實踐性和針對性,課程效果不夠理想。第二,創新創業課程效果較好,但優質師資短缺、模式探索不夠,缺乏體系化的培養路徑,不易很好激發同學的創新靈感;理論缺乏實踐,難以與社會建立長有效的合作機制。第三,思政課程與創新創業課程的聯系基本尚未建立,缺乏體系化的設計。
(二)現有成果啟示
全國目前長三角地區對兩者的教育教學較為重視,高校雖尚未將兩者進行融合教學,但在兩者各自的教學中都存在亮點。如復旦大學形策課啟發探索性的小組課題報告和校企合作的創新創業學院。交通大學形策課新增添的視頻拍攝的作業選項。同濟大學新成立的創新創業學院等。各高校都開始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學科發散融合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成果中所反映出的思想有以下三個趨勢:更加注重理解國家政策和解決實際問題,更加注重個性化的培養,以及更加注重資源的交互整合,高效優質地提升教學質量。
三、思政課程和創新創業聯合培養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一)思政課程和創新創業結合的原理
在對思政課程和創新創業教學的辨析和探索中,“單調枯燥”、“缺乏實際和資源”等問題成為了共識。特此,我們提出一種創新性的兩者聯合培養模式及成效評估方式。
該模式基于大數據背景,基于知識共享理論模型的基礎而對學生進行個體差異化培育。通過典型相關性分析,量化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學的內在關聯,構建學生三級評價的模型。并檢驗方法的合理性和成果評價指標的客觀性。最后定性分析,為進一步優化培育模式提供參考意見。
四個步驟依次為:思政和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因素數據提取與整合,兩組數據典型相關性的分析,思政課程與創新創業聯合培養模型構建,三級評教模式指標的設定與評判。
(1)思政和創新創業教育能力因素數據提取與整合
建立兩者的相關性模型,首先需要有兩者可量化的因素作為聯系的支撐與橋梁。課程能力因子的獲得我們主要通過對國家政策指示以及各類相關參考文獻的爬蟲數據, 列出高頻詞匯。下面以創新創業相關數據的獲取為例進行論述。
通過數據分析,最終篩選出主流觀點對于創新創業必備的5個維度:創新感知力,基礎知識與技能,知識學習與遷移轉化能力,執行力以及協調合作能力5個因素構成5維線性向量空間。創新創業基本構成要素內涵,如圖1所示。
圖1創新創業基本構成要素
同理,我們可以得到形策課程的三個基本構成要素:正確的思想和家國情懷,基礎知識儲備,以及社會責任感。為了確保下述分析的正確性,我們需要對初步得到的兩組因素進行組內因素Minkowsky相關性檢驗。驗證結果為選出的兩組向量各基向量之間線性無關,即因子相互間不存在干擾、重復,因子選取較為合理。因此可以分別得到創新創業能力的向量空間的一組基向量,以及形策水平的向量空間的一組基向量。
(2)典型相關性分析
本節主要通過矩陣和SPSS結合法來進行典型相關分析。首先對數據提取出典型變量,典型變量是對數據信息的濃縮提取,通常為2~5個之間。提取完成后,使用SPSS分別分析典型變量與數組1或者數組2之間的數學關系,得到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情況。
采用形策課程3維基本構成要素和創新創業5維基本構成要素來進行兩者相關性的分析。其中,設形策課程組為X,則X1:正確的思想和家國情懷,X2: 基礎知識的儲備,X3: 社會責任感。設創新創業課程組為Y,則Y1: 創新感知,Y2: 基礎知識與技能,Y3: 知識學習與遷移轉化能力,Y4:執行力,Y5:協調合作能力。采取抽樣方法,樣本為同濟學生成績庫中10位學校歷屆在形策課程和創新創業中均表現非常優異的學生,運用專家評價法,邀請專家為8個維度的能力水平分別打分,窺察其需8個維度能力水平及分布情況。滿分10分,分數區間0.5分,結果如表1:
通過SPSS得出相關性矩陣,并進行分析。典型相關系數及顯著性檢驗,如表2,表3。第一典型相關系數為0.995,第二典型相關系數為0.772,第三典型相關系數為0.594。由于此處的典型相關系數是從樣本數據算得的,需要進行總體系數是否為0的假設檢驗。根據Bartlett的x2檢驗,上圖第一對典型變量的典型相關系數sig值P=0.032<0.05,第二行sig值P=0.644>0.05,在α=0.05的情況下,第一對典型變量間呈現典型相關性。
(2)典型變量的系數——思政水平、創新創業能力變量,如表4,表5。
由上,在第一對典型變量中,由于X2(基礎知識的儲備),Y1(創新感知),和Y2(基礎知識與技能)三者相較于其他,系數較大。由此可以看出三者之間有較大的關聯性,即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離不開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知識儲備,同時學科基本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很重要。但該方法不能表明其余因素不重要,僅說明相互間關聯度較小,其在后續的教學中仍需予以重視。
(3)思政課程與創新創業聯合培養模型構建
由上述計算得出的“基礎知識的儲備”、“創新感知”和“基礎知識與技能”三個維度進行聯合培養模式的構建。形策課程的基礎知識儲備不僅涵蓋需記憶的政治歷史要點,還包括世情、國情,及國家重大公告或方針政策的了解。創新感知力則是對新事物的敏感程度和探索的欲望。而學科類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儲備則是專業的常識、知識與技能。通過相關國家情勢、政策的解讀,讓同學們根據自己所學的學科或日常知識積累,進行一次創新創業的頭腦風暴。作業可以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來完成。作業最后提交形式不限,但必需有不限于紙質版策劃書之外的任意成果集,內容必需包括政策/問題與專業學科結合的內在邏輯和表現,以及創新的思路和策劃。同時,學校組建一只包括形策老師、創新創業指導專家、校外企業負責人在內的“智囊團”隊伍。團隊/個人在提交完整的項目策劃書后,智囊團會幫助項目進行一次整體的糾偏與完善(以講座或論壇的形式)。在項目之后的進行中,同學們可以向“智囊團”隊伍尋求任何合理的幫助。最后,由創新創業指導老師根據執行的情況為每一項目進行打分。表現優異者可以獲得額外的獎勵。
整個過程,打破形策課單一、枯燥的尷尬境遇,將學生帶入國家大事、深遠的政策中去體悟;激發學生思考,尋求關聯,敦促學生經世致用,舉一反三,提高整合體系的能力。同時加強了實踐,并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方向、技術及資源的支持。讓學生理解創新的真正內涵,并在此基礎上作出卓有成效的個人專屬成果。
(4)三級評價模式
三級評價模式即為形策課程成績、創新創業成績、形策課程與創新創業聯合培育綜合成績三級評價。一、二級評價:根據抽樣的優秀學生的各因素得分,綜合兩門學科教學要求,將學科分別按照前文設定的3個和5個維度進行打分,各因素重要性權重情況暫如下:
三級評價:通過因素X2、Y1、Y2的關聯性作為切入口,其他因素相互間的弱關聯作為重要補充。進行兩門學科交叉融合評分機制的設定。三級評價模式結果所得三個分數具有相對的關系,一、二級的單獨分數主要用于衡量每位學生自身的長處和缺陷點,三級分數則為最終成績,能夠直觀反映出學生綜合的實戰能力。三級評價模式不僅可以使得學生對自我的各能力維度有正確的認視,并及時“對癥下藥”。同時可以使學校通過大數據統計集中弱項,進行集中強化;并加強各類學科、團體之間的聯系融合,獲得整體的進步。(后期當數據逐漸完善時,根據學生樣本顯示出優秀的能力維度與初始教學要求的目標進行對標比較,以求得最終最優權重和評分體系。)
(二)大數據提升法個體創新創業能力和形策水平
以上聯合培養模式的基礎是大數據的支持。因此需要通過計算機進行大規模的數據采集和學生電子檔案的建立,使得各類數據、檢驗和操作都能更規范,更具科學性。通過大數據生成個人學習資料檔案,自動匹配相應的課程、題庫,甚至各類校企、老師資源。使得每位同學享受到一對一的精準教學。
(三)總結其優越性和不足
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學未來還有無限發展的可能,文章上述方法作為定性、定量雙重分析下的一種新思考,具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和不足。
其優越性有如下幾點:第一,通過數據的搜集和數學的計算量化了教學成果評定的指標,并且為聯合教學重點努力和有待改進的方向和方法給出了較為準確的數據依據。使得聯合培養更高效,分數更公平;第二,該模式以國家宏觀的思想政策或現存問題驅動創新,又以創新聯系社會實際,整合各方資源,最后落到問題解決或向創業邁進。增強學生對于政策的理解、愛國熱情,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思維能力和不斷奮斗的社會責任感;第三,聯合培養創新了課程形式,豐富了課程內容,以學生自主為導向的模式及相關獎勵政策,能夠激發學生的的熱情,自我提升能力。同時也提升對于老師的要求,實現教學相長;第四,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教學模式通過“校內+校外”,“課內+課外”實現教學重點化、無限制化、高效化,以期產生1+1>2甚至3的效果;第五,大數據,新管理的結合,適應時代發展潮流,是教育改革的一次全新探索。
不足之處在于,大數據的搜集與整理分析較為繁瑣,耗時耗力;前期擬定的指標和分配的權重有一部分參考于所抽取的樣本,其合理性依賴于大量數據和信息的積累;學校、老師、企業和資源間的配置和調用還需進一步商榷調整;同時,若過分依賴計算出的指標,不免顯得呆板。
四、新模式推廣落地,打造高校間創新創業和形策教育結合的生態圈
新模式的提出,是基于國家政策下的一個創新性的變革和構象。旨在運用大數據和數學邏輯來較精確的針對形策課和創新創業教學現存的問題,作進一步改善。此次我們提供一個思路,而數據的搜集與處理等相關問題并未給出明確說明,日后將會通過不斷的實踐,進一步完善構想的體系。并通過校內這一創新的聯合體系,逐步構建校際、乃至整個社會的創新生態圈。不斷優化各類人才的培養模式,以一小點去撬動一大球。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的意見.教辦[2010]3號[S].2010-05-13.
[2] 高艷,師雅潔,畢蒙蒙.知識共享和創新導向的人力資源管理實踐作用機制研究——以華為為例[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4.
[3] 楊建兵.大數據運用于學校德育的案例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9.
[4] 喻江亭.新時代高校“五個思政”一體化研究[D].武漢科技大學,2019.
[5] 朱慶生,樊顯昧.基于大數據分析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最優提升路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