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揚
摘要:《德語語言學》作為一門專業知識型課程,具有舉足輕重的課程意義。但該課程理論性較強,如果不進行教學探索與實踐,容易成為一門枯燥、難懂的課程,達不到課程教學要求,背離課程教學目標??赏ㄟ^提高課程的實用性、強化課程中的漢德對比分析內容、創新課程的教學方式,特別是開展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等方式,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實踐。
關鍵詞:德語語言學 教學探索 教學實踐 慕課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014-02
課堂作為課程實施的主要場所,承擔著實現課程目標的任務。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結合課程特點,明確課程目標和課程任務,通過探索和實踐,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實現高效課堂的目標,從而達到開設該課程的目的[1]。
一、《德語語言學》的課程地位
錢敏汝等在《當代中國德語專業教育研究報告》中指出:“知識社會中我國德語教育面臨的人才培養任務,即提高知識傳授的效能和質量,培養立足于中國、以語言文化為根基、有多學科知識、跨學科視野、跨文化能力和勇于并善于面對理論和實踐的德語人才”[2]。可見,外語專業本科的培養目標不是僅僅把外語作為工具的應用型訓練,而是對人的基本素質的教育[3]。
按照高等學校德語本科教學大綱對課程的分類,《德語語言學》屬專業知識型課程,這類課程是本學科基礎課程和專業性較強的知識課程[4]。該課程具有較強的理論特征,其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理論修養,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同時啟發德語專業學生的科研意識,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5]。另外,語言學對于外語學習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學生在外語學習中只處于語言現象的使用層次,就無法從語言學的高度去認識語言;或者對錯誤的語言現象不敏感,不能透徹地分析其原因。掌握語言學知識,可以從宏觀高度去認識語言的普遍規律和特點,有利于改進學習方法,提高外語學習的效果。
二、《德語語言學》教學探索和實踐的必然性
(一)課程特點
該課程闡述德語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概念和方法,使學生從更高層面認識德語的普遍規律,提高其德語運用的敏感度。這門課程的顯著特點是理論性較強;抽象概念較多;理論闡釋較多。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很難收到立竿見影的學習效果。
(二)教學情況反饋
由于其重要的課程地位,該課理應被教師和學生重視,體現其應有的課程價值,但事實并非如此。教學反饋表明,學生認為純粹的語言理論知識學習,不如《旅游德語》《科技德語》等專業課程實用性強,因此思想上不重視這門課程;教學實踐還反映出,大多數教師往往照本宣科,使得課堂教學枯燥乏味,效率不高,教學目標難以實現。
為此,筆者對自己近年來在《德語語言學》課程中所進行的教學改革與實踐進行了總結,以期就教于同行。
三、《德語語言學》教學探索和實踐
(一)提高課程的實用性
1.重視語言學中的文化因素
語言凝聚著民族文化的結晶,成為一個民族最主要的特征之一[6],一個民族各個歷史時期創造的文化財富,其主要部分都保存在其語言中,并通過語言傳播和傳承。因此,學習《德語語言學》,必須引導學生了解德國人的思維、習俗、價值觀等文化因素,從而加深對德語語言和文化的認識。
譬如對于詞義變化的這個知識點,教師可以把詞義變化和德國社會文化背景的變化結合起來講解,以加深學生對詞義變化的理解。同時,因為學生對漢語詞義變化相對熟悉,可以和漢語詞義的變化相比較,啟發學生對德語詞義變化的思考。
2.結合德語學習實際
語言學中的較多理論和概念都能在德語學習的過程中找到佐證。比如組合、聚合關系、詞族概念、近義詞、反義詞等,其實學生一直接觸這些概念和理論,只是沒有上升到語言學的理論高度。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把對練習和習題的認識提高到語言學的理論高度,從而提高德語學習的精準度,提高德語學習效率。
比如德語學習中常見的構詞成句練習,就與語言學中的句法學有關。如果學習過這一理論,解決這類問題就會有很清晰的思路。
可見,語言學的知識對德語學習有重要的指導作用。語言學理論可以指導德語學習;同時,德語學習中感性材料的獲取又促進了學習者對語言學理論的理解。理論和實際由此相得益彰。
(二)強化課程中的漢德對比分析內容
德語學習必定受到母語——漢語的干擾,認識漢德語言的不同點,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語言的認識,增強跨文化的敏感性,提高科學的思辨能力,一定程度上達到培養其科學素質的教學目標。
語義學、語用學和詞法學這三章均涉及了漢德語言比較的內容,應該深入探討漢德語言的區別。
1.詞匯對比
比如詞匯的內涵在不同文化群體中不一定和字面意義一致。比如德語中的“schwarzer Tee”不是字面上的“黑茶”,而是“紅茶”的意思。詞匯的外延在不同文化群體中也不一定一致。如漢語中表示烹飪的詞匯很多,有“蒸”“煮”“炒”“烤”“炸”等;而德語中烹飪相關的詞匯卻少很多。不用語言詞匯的義項數也不可能完全相等。比如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在德語里就很難找到相應義項。同樣,德語里豐富的、有關宗教的詞匯在漢語里也找不到對應的義項。
2.習語對比
習語是一個社會的語言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漢語里與“豬”相關的習語多是貶義色彩,但德語中的習語“Schwein haben”卻是“走好運”的意思。
(三)創新課程的教學方式
1.結合生活實際
教師可把某些抽象內容放到生活日常中來思考,轉換成身邊常見的現象,以幫助理解。如符號學這一章。如果把抽象的符號和日常生活中喜聞樂見的符號結合起來,如信號燈、雷電、指示標志等,學生理解起來就非常簡單。
2.運用項目教學法
項目教學(Projektunterricht)指教師和學生圍繞某一特定主題,開展一系列教學和學習活動的教學模式。項目教學最早源于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J.Dewey)的教育理論[7]。其過程一般有五個步驟:資訊、計劃、實施、檢查和評價。
該課程的項目教學圍繞重要的語言學理論展開,引導學生探究理論的來源,理解理論的內容。筆者開展了以下主題的項目教學。如:德語熟語的歷史淵源,布勒的語言工具模式,莫里斯模式,符號三角理論,概念義和附屬義的德語詞匯實例等。筆者首先分配項目任務,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活動,教師不定時檢查實施情況,并予以指導,項目活動的結果是小組匯報。項目教學活動調動了學生的主觀積極性和能動性,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3.開展討論課
討論課可以培養學生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并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筆者經常開展一些關于文化和語言相關的主題探討。如:在本課程的教科書中出現了我國語言學家錢冠連的一句話:語言是人類存在的家園,它恪守住了這個民族的文化。筆者引導學生對該句進行深入討論,學生受益匪淺。
4.開展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
本人于2020年主持建成在線慕課《德語語言學入門》,展開了基于慕課的混合式教學。
該教學方式將理論性與實踐性結合:引導學生用語言學角度,審視和思考德語學習。將思辨環節與展示環節結合:針對特定主題,學生個人思考和小組思考以后,展示自己的思考結果。該教學方式實現了三延伸:向課外延伸——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進行線上學習;向課程思政延伸——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發掘該課程的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資源;向全人教育延伸——培育和發展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思辨能力、行動力、可持續發展能力。
為了驗證教學效果,在班級展開了調查。內容包括深度訪談,涉及混合式教學的影響、成效、評價等。再對訪談內容和評論等過程性數據材料進行質性分析,輔以詞頻分析,以確定學生的關注焦點。然后,設計學生滿意度調查問卷,收集量化數據。調查表明,對于混合式教學形式對學習該課程的幫助程度,有62%的同學認為幫助較大。79%的同學利用慕課進行預習和復習。87.5%的同學認為加深了自己對學習內容的了解。75%的同學由此擴展了知識面,50%的同學由此啟發了思維,50%的同學由此開闊了眼界。67%的同學認為對該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有幫助。采取混合式教學以后,學生的主動參與度得到較大提高,課堂活躍度得到較好改善,學術視野得到擴展,思考問題的深度得到加強,對德語學習起到了較好的實踐指導作用。
四、結語
教師應圍繞課程目標,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深入思考,積極、大膽地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這些教學方法應適合教學對象特點,能調動其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此外,一門課程的改革方式和方法,必定會對別的課程改革帶來寶貴的啟示。
參考文獻:
[1]丁仁侖,戴煒棟.高校大學外語教學定位思考[J].外語界,2013(2):17-23
[2]蔡基剛.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學工具與素質之爭的意義[J].外國語,2010(6):33-40
[3]束定芳,華維芬.中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六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語教學,2009(6):37-44
[4]高等學校德語專業德語本科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5
[5]王京平.德語語言學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3:1-8
[6]張公瑾,丁石慶.文化語言學教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2-6
[7]孫愛玲.德語項目教學的探索與實踐 [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院學報,2006(4):74-78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