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梅 莫建學
摘要:隨著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英語作為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橋梁,其作用日趨重要。在當前我國高職教學體系中,對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滲透結合,是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體現,是英語等教學課程的主要改革途徑與未來發展趨勢。人文素養理念的滲透,不僅提高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實用性,而且通過英語課學習,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其文化自信。通過對人文素養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主要作用展開論述,以探討滲透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可行性。
關鍵詞:課程思政 人文素養 高職英語教學 教學作用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20)07-0175-02
人文素養教學主要指以人為教學主體及中心,教師在教授各種理論知識的同時,將與之相應的為人處世價值觀念、人生哲學觀念與藝術精神融入教學內容。與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相比,更為注重追求人生和社會的美好境界,以激發學生的感性與情感為主要教學目的,并以此為途徑實現對學生學習興趣、想象力與內心驅動力的有效激發。在當前我國高職教學體系改革和課程思政的過程中,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融合,也被視作高職英語教學體系的主要改革方向。
一、高職英語教學中人文素養理念的主要滲透作用
1.針對性提高學生理解能力
與西方文明相比而言,東方文明,尤其是東亞文明自成體系,不同文明之間在思維模式、哲學理念、語言表達與交流方式等層面都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當前高職英語教學模式下,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東西方文明之間的內在差異,以及語言體系、文化體系二者之間的關系。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多數學生普遍存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問題,很難快速掌握正確的學習規律,同時也對一些含有比喻義的詞語缺乏直觀了解。例如在某高職院校英語教學課堂上,教師所講授文章標題為“New York:The Big Apple(美國:一個大蘋果)”,多數學生對該標題的內在隱喻缺乏了解,進而很難在短時間內對文章內容與主題加以掌握、正確解讀。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滲透,教師在課堂上可將西方文化與歷史背景作為英語語言體系的教學載體,有針對性地向學生講述與之相關的人文背景;與此同時,也可將東方文化及歷史背景的英文表達方式教授給學生,使學生掌握用其他語言傳播中國文化的途徑。從短期教學角度來看,可以幫助學生快速解讀學習內容。而從長遠角度來看,則可實現對學生正確學習模式、思維方式與語言表達方式的針對性培養。
2.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趣味性
在傳統的實用型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出于追趕教學效率等原因,側重開展高重復性教學工作,并以語法教學、句式教學等作為主要教學內容。這就導致教學內容枯燥,多數學生長期處于“疲勞狀態”,注意力、記憶力出現短期降低,實際教學效果與效率有待提升。其根源在于,教學模式過于僵化,教學課堂的交流互動教學特征沒有得到充分體現。而對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滲透,能夠活躍英語課堂氣氛,教師與學生之間就相關人文歷史背景進行延伸探討,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習的理論知識與相關人文歷史背景相互印證,同時也將有效激發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主觀能動性。而從長遠角度來看,隨著英語教學模式的轉變,多數學生將逐漸具備一定程度的人文素養,對教師所講授的教學內容加以了解、快速解讀,也能“舉一反三”,提高教學適應性與教學效率,在了解自己國家的文化和西方文化差異之后,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3.調整學生心理狀態
與高等院校相比,多數高職院校學生的應試成績分數較低,學習基礎較為薄弱,普遍存在缺乏良好學習習慣、學習效率低下、自我注意力集中度不足等問題,進而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學、抵觸等負面情緒。具體來講,則是這類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規律(學習狀態較差),且自身價值觀念與學習觀念有所偏差(并引發自身驅動力不足等問題)。而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與人生哲學,推崇人的感性與情感,側重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解放個性,最終構建起一個外和內諧的平衡成長教學模型,逐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與掌握正確的語言學習方式。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對人文素養的充分滲透,將幫助學生在構建自我理論教學體系/模型的同時,逐漸融入教師所講述的中西方相關人文歷史背景、哲學思想與處世觀念,進而樹立起正確的道德觀念、價值觀念與學習觀念,最終形成健康的人格與各項良好品質。
4.推動英語教學課程的多元化發展進程
在當前我國教育體系改革過程中,部分高職院校為調整現有課程體系、提高不同教學課程之間的銜接程度,最大限度提高現有教學資源的利用率,普遍選擇推動不同教學課程之間的交叉化發展,以及單一教學課程的多元化發展。其中單一課程的多元化發展主要是在英語教學課程的現有教學內容(如語法教學等)基礎上,結合實際教學情況以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方式,幫助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地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本質特征加以了解、分析。例如對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融入,則可引導學生從耳熟能詳的中國古代詩歌等語言表達形式著手,解讀教學內容與固定語法的另一層含義。在教學課程交叉化發展過程中,隨著對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滲透,有力推動英語教學課程與人文教育相關課程之間的交叉結合進程,同時也可引導學生以自身較為擅長的方式開展學習、鍛煉自身語言交流與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
二、人文素養在高職英語教學領域中的主要滲透途徑
1.營造良好學習氣氛
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在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的狀態受到外部環境的強烈影響,良好的學習氛圍有助于教學效率的小幅度提升,同時也可快速引導學生調整至深層次學習狀態。而為實現這一目的,教師可從營造良好教學氣氛角度著手,例如在教室懸掛與教學內容、中西方人文歷史背景相關的人物肖像、掛件等;定期舉辦相應教學活動,在豐富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對人文歷史背景、理論教學知識開展自我探索,實現寓教于樂;將人文精神與理論教學內容加以融合,以營造良好學習氛圍、樹立正確學習風氣;基于教學教材提前準備相關教學素材,將中國人文歷史背景、故事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并明確教學重心與主旨。
2.推動教學模式的多元化發展
傳統高職英語教學模式更為偏向于傳統的東方教學模式及思維模式,學生在教學課堂上很難對西方文明的思維方式、人文素養加以全面了解。例如在一個主題的英語教學課堂上,多數學生潛意識中選擇將所學理論教學內容代入自身原有思維模式中加以分析、思考,導致對語句、文章的理解與實際含義相差甚遠。而針對這一問題,則要采取文化對比教學模式,重點向學生講授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主要差異,可選擇以中西方傳統節日的起源、主要慶祝方式等作為教學載體。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既可以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不同文化之間的人文素養差異點與正確學習規律,同時也有助于自身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形成健康的人格。
3.提高教師培訓力度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而言,對人文素養教學理念加以充分滲透的主要難點在于,部分教師雖然具備極為扎實的理論教學功底與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卻對中西方不同的人文素養缺乏深入了解,且自身思維模式偏“西化”,這也與“言傳身教”的教學理念相違背。因此,為貫徹落實人文素養教學理念,首先需要加大對現有高職英語教師團隊的專業培訓力度,同時將心理學等相關人文素養學科的相應理論、教學實例作為主要培訓內容,幫助教師快速提高人文素養教學能力。
4.開設第二課堂
高職英語教學課堂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堂教學氣氛較為沉悶,師生之間的課堂交流頻率較低,多數學生的學習興趣與主觀能動性沒有得到有效調動。針對這些問題,部分教師選擇將人文素養教學理念與課堂教學模式加以融合,但教學成效卻低于預期。歸根結底,在于其人文素養教學理念的融合模式過于生硬,很難直接發揮應有作用。因此,教師需要注重開設第二課堂,以舉辦各類教學活動、布置課堂教學任務、組建學習小組等多種教學手段作為輔助,進一步加深人文素養教學理念與高職英語教學體系之間的融合程度。以英語第二教學課堂為例,教師可以基于教材教學內容開展小組合作,將學生劃分為多個學習小組,不同學習小組需要在課余時間對教學內容中所體現的藝術創作手法、意境進行組內討論,抑或翻譯具體的文章。教師再對不同小組的課堂任務成果進行評價,明確指出存在的問題,以及常見錯誤問題的主要成因,等等。教師也可選擇構建相應的課堂教學評判機制,將口語表達成果、純正度、語法運用合理性等納入該機制進行綜合打分。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多數學生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對原生英語表達技巧與內在規律的快速掌握。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素質培養,不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其英語語言學習質量,還有助于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人文素養教學理念在我國當前高職教學體系中的滲透結合,是課程思政的一個重要體現,是英語等教學課程的主要改革途徑與未來發展趨勢,將從根本上改變教學現狀,并解決存在的各種問題。因此,各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到人文素養在高職英語教學領域中的重要價值,加強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育,更好地將高職英語教學和人文素養培育相結合,提升教學質量,以培育出優質的國家建設人才。
參考文獻:
[1]肖敏.淺析人文教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作用與途徑[J].山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3(1).
[2]李錦媛.學生人文素養提升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踐與探析[J].才智,2018(18).
[3]劉衍誠,曾慧.英語課堂下大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研究[J].旅游縱覽,2017(9).
[4]張祎.試論高職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人文素養[J].才智,2016(29).
責任編輯:趙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