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翠香 蘇銀偉 鐘鍵

摘? 要:核心素養是課程改革的風向標,學科核心素養培育是學科教學實踐所追求的目標,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教學設計是達成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因此,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設計應堅持學科育人理念,突出健身育人價值,關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踐行課程標準所強調的“結構化、情境化、問題化、信息化”教學觀念,從多元教學模式入手,探尋實現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教學路徑。
關鍵詞:學科核心素養;體育教學設計;結構化;教學模式
21世紀是教育決定未來的時代,當前我國的學校教育正處于從“量”的發展時代轉向“質”的發展時代,實現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校變革,實現“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成為未來十年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迫課題[1]。隨著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核心素養的培育成為世界各國教育改革追求的目標。2016年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框架的發布,奏響了學校變革的進行曲。隨后,基于各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科高中課程標準的頒布,拉開了以“育人為本”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序幕。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2017年版)》] 明確指出“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并提出“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包括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方面,它的提出不僅是新時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要求,也是體育與健康課程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成為學校體育工作者關心的話題。所謂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設計是指體育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依據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和課程標準,遵循教學理論、學習理論,以“單元”為基本單位來設計學習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起點和終點,運用系統分析方法,預先對體育教學活動諸要素所進行的創新性探究與策劃,這是一個系統規劃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梢姡w育教學設計在新課標理念和教學實踐之間架起了橋梁,發揮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所以,基于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設計只有樹立新理念、著眼新視角、踐行新觀念、探尋新路徑,才有助于更好地推進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的落實。
一、樹立新理念:堅持學科育人理念,突出健身育人價值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使命,是教師的根本職責,是學科教學的根本價值,基于核心素養的學科教學要凸顯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使命的育人取向。根據不同的層面,學科教學育人包括學科知識育人、學科技能育人、學科活動育人、學科思想育人、學科文化育人和學科生活育人等六重境界[2]。
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講,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育人價值具有獨特性,不僅在于強調健身育人,更加注重情品雙育、體現能習相隨、做到知行合一[3]。具體表現為體育情感與體育品格不可或缺,運動能力與運動習慣互為促進,健康知識與健康行為相得益彰。
從學科育人的六重境界來看,體育學科的知識育人和技能育人強調借助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幫助學生“學會”“樂學”“會學”“會用”,充分體現“育其知”和“育其能”;體育學科活動育人注重在各種體育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快速發展,具體可以通過課外體育活動、課余體育訓練與比賽等做到“育其行”;體育學科思想育人關注的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科學的鍛煉習慣,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導下,將所學的健康知識與技能運用到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從而“育其心”;體育學科文化育人關心的是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和品德修為等方面的滲透,需要教師主動挖掘本學科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學生的體育情感、體育道德與體育品格,從而達成“育其根”的目的;體育學科生活育人重視的是將體育學科知識與技能、思想與觀念、文化與修為等轉化為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健身育人理念深深扎根于學生的現實生活,深度融入學生的現實生活,最大限度服務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從而達到“育其活”的目的。這說明,學科教學要回歸到生活的真實情境,才能“活”出自身應有的活力和張力。
要實現體育學科健身育人的六重境界,進行科學合理的教學設計和探究有效的健身育人策略是基礎。如在進行具體的教學設計時,應該借助目標引領、內容引入、方法引導“三引”策略,實現體育學科的健身育人價值。目標引領是指在教學設計中,將教材的德育滲透點融入學習目標,以單元目標牽引課時目標的形式,凸顯教材的健身價值、育人意圖;內容引入是指在目標引領下,將德育內涵融入教學活動,在學習活動中生發育人情境;方法引導指借助多種方法與手段,在教學過程中落實育德活動,促使學練活動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二、著眼新視角:關注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學科素養滲透
傳統體育教學以“雙基”為中心,強調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和運動技術的操練,“工具和技術”理性成為教學的主導思想,雖然強化了學生的運動技術學習,但湮沒了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意識[4],同時也缺少對體育學科健身育人價值的關注?;趯W科核心素養的體育教學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相較于傳統教學中的“技能習得”,更加注重“實戰運用”,強調在學生素養生成的過程中實現健身育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設計視角應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發生新的轉變,具體表現在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
宏觀層面,要有設計意識和滲透意識。學科核心素養不僅是三維目標的凝練與升華,更是在高位統領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所謂的設計意識是指教師意識上站在高位,基于學科核心素養進行模塊、課時學習目標設計并組合針對性的學習活動,無論學習目標和學習活動的選擇如何變化,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實現一定要放在首位。滲透意識在于要主動思考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路徑有哪些,適合在哪些方面進行滲透,如何開展針對性的滲透等。
微觀層面,要知道如何設計和滲透學科核心素養。設計時要關注“兩個向”,即縱向和橫向??v向關注的是學科核心素養在課程目標—模塊目標—課時目標的設置與分解。如各模塊目標之間的有機組合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前提,某一模塊內各課時目標的有機分解是實現模塊目標的重要保障。橫向關注的是不同維度各設計要素的關聯性和指向性。如在課時教學計劃中,關聯性注重“三引一效”,即目標引領、內容引入、活動引導和評價有效。指向性是要明確把握課時設計各要素的核心指向,如課時目標要以具體、明確、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或結果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三個維度具象出來;課時內容的選擇既要上接課時目標,又要下顯素養滲透點;學習活動凸顯問題意識和探究體驗,注重多元情境的創設,盡可能與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進行關聯;教學評價既要指向學科核心素養三個維度,又要突出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和手段。
理解式球類教學模式的特點主要有:(1)由上至下的學習模式,凸顯了對學生戰術意識及決擇能力的重視;(2)以游戲與比賽貫穿學習之中,營造了復雜性思維的學習情境。基于該教學模式的流程特點,在培養學科核心素養方面它更有利于培育運動能力這一維度的素養。
(三)動作教育模式
動作教育是通過身體動作活動或創造性運動經驗的增進,使個體的身心獲得“最適發展”的教育或歷程,這一過程的著眼點是在動作概念和動作技能的掌握與應用的基礎上,促進個體的身心和諧發展[8]。
動作教育模式主要包括:(1)動作學習。動作教育模式突出動作或動作技能在人類生活和運動技能學習中的基礎性、條件性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動作概念與動作技能的學習與應用,而不僅是技能本身。(2)通過動作的學習。動作教育模式在關注動作概念和位移、操控和穩定等動作技能培養之外,還關注個體體能的提升、身體意識的增進及個體創造性、人際交往能力、自我情感等發展。當前動作教育模式呈現出教育功能多元化、教育目標個性化、實施人文化和發展整合化的趨勢[9]。
動作教育的理念與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具有內在的吻合性,尤其是對運動能力培養具有特殊的貢獻度:人類身心發展的階段性和波浪性特征決定了人類動作學習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可預見性。動作教育模式尊重學生身心發育特征,遵循人類動作發展和動作學習的規律,為動作技能學習的內容、順序、課時、進度等提供科學依據。因此,動作教育模式被英國、美國認為是傳授運動技能的最佳方法[10]。
(四)健康體育課程模式
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是基于我國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尤其是《課程標準(2017年版)》精神,所提出的首個具有本土特色的體育課程模式,是銜接課程標準與體育教學實踐的中間橋梁,體現著國家意志。健康體育課程模式尊重學生的運動學習需求,重視培養學生的健康意識和行為,注重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旨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11]。
在體育課堂中開展健康體育課程模式教學要注意3個關鍵要點:(1)要保證一定的運動負荷(即運動密度要達75%左右,運動強度要達到平均心率140~160次/min);(2)要有20 min左右的運動技能教學;(3)要有10min左右的體能練習[12]。這些核心理念和關鍵要點都與《課程標準(2017年版)》所提出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3個方面的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相呼應,同頻共振。比如,健康體育課程模式要求每堂體育課都要保證適宜的運動負荷和10min的體能練習,這將為發展學生的運動能力奠定堅實的基礎。
此外,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還要求每堂體育課至少應有20min的結構化、情境化的運動技能教學時間,且練習內容應以活動和比賽為主,這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運用技戰術的能力,還能夠使學生對運動項目有完整的體驗和感受,并在此過程中培育學生的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由此可見,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特別重視對學生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
(五)運動教育模式
運動教育模式由美國教育家西登托普(Daryl Siedentop)提出,運動教育模式主要包括6個方面內容,分別是運動季、團隊關系、正式比賽、最終比賽、成績記錄和慶?;顒?。相較于傳統體育教學模式,運動教育模式采用的是大單元教學形式,學生以小組學習的方式進行合作與探究性學習,教師在賽季前需要預先告知學生整個賽程安排,整個運動季圍繞正式比賽而展開學習、準備、訓練、分工、宣傳和慶祝等一系列活動。最終的比賽既是決定冠軍和慶祝運動季的重要時刻,也是運動季結束的主要方式。
運動教育模式的根本目的是通過創設真實的教學情境,促使學生運動能力和運動參與度的提高。這正是新課標中提出的要在課堂教學中開展情境化教學,通過復雜情境和實戰情境落實結構化的知識、技能教學,進而促使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
大量研究顯示,運動教育模式在提高學生運動參與、運動技戰術水平和增強社會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13]?;谶\動教育模式的特征與相關研究來看,在體育課堂教學中開展運動教育模式教學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尤其對運動能力和體育品德的培養最為顯著。
五、結語
《課程標準(2017年版)》不僅提出了體育學科核心素養,還為新時代體育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站在新的歷史方位,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踐中也應當煥然一“新”,不僅要樹立新理念,還要著眼新視角、踐行新觀念、探尋新路徑,以實現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為新目標。
“學科核心素養導向的體育教學設計”專題系列論文由華東師范大學董翠香教授團隊傾力打造,本專題主要包括核心素養導向下體育教學設計的理論研究、核心素養導向下基于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設計及案例兩大模塊。
本文作為開篇,針對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體育教學進行了全新探索,并提出了“四新”的觀點,為本專題系列論文的持續研究奠定了基礎。最后,希望通過對“學科核心素養導向下的體育教學設計”的專題研究,能夠為中小學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有針對性的參考與幫助。
參考文獻:
[1]鐘啟泉.核心素養:奏響學校變革進行曲[N].中國教育報,2020-01-08.
[2]李文送.學科育人的六種境界[DB/OL].https://m.sohu.com/a/302693159_387094.
[3]于素梅.從一體化課程建設談體育素養的培育[J].沈陽體育大學學報,2019,(5)9-10.
[4]程傳銀.發展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論解讀[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5)2-3.
[5]董翠香.核心素養導向的體育教學設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
[6]余文森.核心素養導向的課堂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7]蘇銀偉.學科核心素養下的逆向教學設計—以高中“籃球傳切配合”為例[J].中國學校體育,2019,(8):37.
[8]董奇,陶沙.動作與心理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9]李靈,陶沙,董奇.動作教育及其發展的新趨勢[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5(3):46-49.
[10]錢建龍.對動作教育的若干思考[J],體育學刊. 2007,14(1):82-84.
[11]季瀏.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思考與構建[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9):72-80.
[12]蘇堅貞,季瀏.基于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的“運動密度”概念探析[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9,31(5):406-416.
[13]Perlman D.Motivating the student:sport education can be a framework for success[J].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14,85(6):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