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燦英
摘要:德育教育是學校工作發展的重中之重。遵紀守法、熱愛祖國是新時代青年一直遵守的社會準則。本文對小學語文教育如何滲透德育教育進行探討,通過課堂教學的滲透、實例結合進行德育教育以及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三方面提高學生的德育水平。從小學打好德育教育的基礎,是新世紀思政教育的需要。
關鍵詞:小學語文;德育教育;語文教材
品德的好與壞已經成為了評判一個人素質高低的標準之一。想要在社會中立足,就要加強德育教育。德育教育需要從小學生開始抓起,小學生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關鍵時期,正確引導其思想,重塑光明的未來。
1.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的滲透品德教育
語文學科因其包含面廣,內容過于廣泛,導致一直以來都是教學任務的重點難題。在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在傳授書本知識的同時,可以在其中參雜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德育教育知識。例如,教師在講解社會中一些現狀的時候,可以邀請學生進行情景扮演,并獨立思考這種現象正確與否,引導學生認清社會的是非善惡。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讓學生學會語文知識,還能明確如何辨別真假善惡,進一步塑造其健全的人格。此舉不僅讓學生在學校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到知識,更讓學生完善自身的品格。
2.深控教材,回歸生活
2.1明確內容的廣泛性。在語文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例如《黃山奇石》、《日月潭》等都是在歌頌祖國山河壯麗、地大物博;《英雄王小二》在反映人們遭受帝國主義侵略時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雷鋒叔叔與我們在一起》反映了新世紀社會主義的新風向。不同的篇章有著不同的思想教育意義。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依據教材的不同性,學會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教學,讓學生通過從小事物慢慢上升到大事物的過程,逐步分析、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以及人文情懷,對國家與人民有一個重新的定義,激勵學生向英雄人物學習,學習其民族精神,增強學生的自尊心、榮譽感與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2.2語文學科的特殊性。語文學科相對于其他學科來說,語文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知識的存儲量以及嚴謹性。語文學科的重點在于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統一。所以,如果想要通過語文學科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就要善于使用文字,在滲透中下功夫,要潛移默化的進行滲透,不可操之過急[1]。學校要在語言文字訓練上下功夫,讓學生在理解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使思想受到洗禮,受到愛國思想的感染,激發愛國熱情。學校還可以通過入學教育中的“升國旗儀式”、教材中“北京天安門”等圖片,讓學生明白升國旗時必須行注目禮,這不僅僅是對國家的尊重,更表達出對祖國的熱愛。
3.實例結合,使學生在動情動心中收獲教育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將語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具體。德育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將德育教育回歸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才會使學生對德育教育內容理解的更加具體,有更加清楚的認知。無論是語文教學還是德育教育,都應該從理論中走出來,將理論知識融入到日常的生活當中,進一步提高小學生的知識與道德品質。
而小學的教材更多的是將作者的感情融入到文章當中。例如,學生可以通過敘述自己的一個故事來表達其思想感情,而教師要做的就是教會其他學生如何找到并理解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讓學生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的想如果我是“他”,我想表達什么情感,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發學生思想上的共鳴,使學生更加清楚德育教育最真實的內涵,從側面進一步教導學生有關道德方面的理念,讓學生受到良好的綜合素質教育。
例如,教師應在教學中充分利用課本上的插圖和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可以結合文章內容,播放背景材料,讓學生從中得到感受,激發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4.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4.1自我積累。從小一直被灌輸的思想就是,學習語文知識靠的不是背誦,而是不斷的積累,這種積累是隨著學生年級的增加而不斷提高的,德育教育也是這樣,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德育教育內容。想要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例如,在小學語文課本中,學生都是通過閱讀課文慢慢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思想,文章不同所表達的思想情感也不同,學生在學習中不斷進行知識的積累,對知識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斷的升華[2]。德育教育也是如此,教師需要學生在德育知識上不斷進行積累與補充,不斷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從各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4.2自我完善。對于小學生而言,自我認識一般包括現實中的自我和理想中的自我。現實中的自我是指學生實際的學習能力;理想中的自我是指學生對自己的期望值。這兩方面都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教師應從自身出發,向學生介紹有關自己的經歷,引導學生認識自我,鼓勵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與完善,在反思中重新塑造新的自己。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進行全方位的分析,與學生及時溝通,指出問題所在,這樣即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讓學生進行自我完善,成為更好的自己。
4.3自我實踐。在小學語文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盡量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這對于學生的語文水平和道德品質都會有進一步的提高。例如,組織小學生進行春游活動,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釋放天性更利于其身心的健康發展。學生在春游活動中可能面臨各種困難,應該培養學生以積極的心態解決困難的能力。俗話說,“實踐出真知”,不管課本上的內容有多吸引人、多么有深刻的教育思想,都不如自己親身實踐作用大。
結論
在小學實行德育教育,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之中,解放思想,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不斷增長知識與道德品質,促進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自我價值,更好的回報社會和國家。
參考文獻:
[1]李成英.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學周刊,2020(13):131-132.
[2]胡廣生.淺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滲入德育教育[J].課程教育研究,2018(4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