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倩
【摘 要】 教學方法有普遍規律可循,但沒有固定模式可搬,它是一個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尋和思考的智慧成果。在學生能身臨其境地去真正理解道德法律的神圣莊嚴的過程中,案例教學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進行案例教學時,初中生由于缺乏社會經歷,在面對案例分析任務時不知道從何下手、如何去做,此時就需要教師的指導與幫助。
【關鍵詞】 案例教學法? 初中教學? 道德與法治? 運用
引言
我們發現通過案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培養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初中生相比于高中生來說,對于故事性、情景性強的教學方式更為喜愛。而案例的加入,既增加了故事趣味性,又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通過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出發去解讀案例,可以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進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當學生面對案例分析感到迷茫或困惑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使用更為合理的思維方式去分析案例。
一、案例導入引思考
新課程改革以來,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成為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學效率提高的利器是掌握高效的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要想取得成效需要教師與學生的合力。對一節好課來說,適合的案例導入至關重要,這需要教師豐富的經驗和智慧的思考。
以《友誼與成長同行》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行設計案例,如“小航、小帥和小芳是三個十分要好的朋友。但有一天在語文模擬考試中,小帥和小航發現了小芳在考試當中作弊的情況。那么,如果你是小航或者小帥的話,如何去應對這種情況呢?”這是屬于學生在面臨考試時容易出現甚至曾經出現過的問題,筆者用這種貼近生活的案例,來引導學生思考考試作弊這一行為的不當之處。雖然沒有明確的標準答案,屬于開放性問題,但是教師可以讓學生去主動探討、分析問題,賦予他們正確的價值導向。以此探究問題調動學生的思維,引出對于“什么是友誼”“什么是真正的友誼”的思考。學生在學習及探討的過程中,會逐漸明白“真正的友誼是在朋友犯錯誤時,幫助朋友認識錯誤并改正錯誤,不是一味包容和任其發展。”
二、案例選用可辯證
案例的選用要具備合理性、典型性和直觀性等特征,智慧的選擇可以引起學生共鳴,引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極大地提升案例教學效果。因此,作為教育者,如何選擇合適的教學案例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例如,筆者在講解《網絡生活新空間》這篇課文內容時,借助視頻播放的方式,以及現場演示滴滴打車、微信聊天等網絡軟件,向學生展示了網絡在生活中的運用。讓學生意識到網絡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為學生展示乘坐網約車被害,及沉迷網絡誤入歧途的案例,警示學生網絡帶來的危害。通過正反對比突出網絡的雙面性,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并正確認識網絡,為合理使用網絡打下認識層面的基礎。借用綜藝節目《奇葩說》中“開桿”的辯論模式,開展以“網絡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為辯論主題的辯論賽,讓學生結合具體案例主動去歸納與總結知識,引導學生理性參與網絡生活,合理使用網絡。
三、案例總結助提高
小組合作探究是當下較為流行的課堂教學環節之一。合作學習的方式能有效鼓勵學生積極發表意見和見解,踴躍展示,使得學生對于案例分析的視角更全面、更開闊。但是小組合作的方式往往又容易流于形式,此時,案例總結可以使教育者有效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可以助推學生培養邏輯思維與推理能力,提升對問題的認識高度,加深對問題的認識深度。
例如,在講《關愛他人》中“關愛他人要講究策略”這一知識點時,本人為學生提供了這樣一個案例:“2019年6月22日,小容與兩個玩伴到堰塘玩耍。因橡皮艇翻覆,玩伴落水,小容伸手救人時被拉進水中,后又因三人掙扎導致小容救生衣脫落。兩個玩伴隨后得救,小容溺水身亡。”隨后,本人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遇到伙伴落水的情形,你會怎么做?”學生七嘴八舌地說出他們可能采取的做法,發表了不同的見解。第一種是選擇跳水救人,因為生命可貴,一秒也不能等;第二種是選擇打電話報警;第三種是呼叫大人來幫忙。如果對于案例的討論僅止步于此,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是很難得到提升的。在熱烈的討論過后,教師應通過進一步追問的方式對案例進行總結。相比第一種方法,第二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雖好但需要等待時間,在周圍環境允許的情況下才能施救。所以我們在等待救援的過程中,可以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力所能及的方式施救,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結語
恰當運用案例教學法能夠使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因此,教師需要在實際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和挖掘,找尋與自身教學需要最貼合的教學方法。
參考文獻
[1] 岳建敏.案例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制教學中的運用[C].文教資料,2018(11):15.
[2] 陳茜.“案例教學法”在初中法律知識教學中的應用研究[C].云南師范大學,2018(05):31.
[3] 王艷.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法治教育現狀和對策研究[C].江蘇師范大學, 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