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中
摘 要制度性交易成本已經成了高職教育領域校企雙方合作的重要阻礙之一。國家有關部門提出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明確要求。為此,基于產業鏈思維構建校企合作制度,可以有效整合企業、高職院校的教育資源,實現高職教育高質量培養人才的目標。
關鍵詞產業鏈;高職教育;校企合作
2019年9月25日,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實施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的通知》(以下簡稱試點方案),試點任務之一是降低校企雙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推進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聯合職業院校、高等學校組建實體化運作的產教融合集團(聯盟),搭建行業科研創新、成果轉化、信息對接、教育服務平臺,聚合帶動各類中小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育人模式已被證明是符合職業教育規律、有助于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針對性的。雖然近幾年來關于校企合作的政策、規定不少,但是收效并不明顯,在構建高職院校現代大學制度的過程中,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的制度仍然有許多待解的難題。
1 問題的提出
1.1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制度概況
在國家有關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制度框架范圍內,不同高職院校的具體制度不盡相同,試以某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為例,該學院借助坐落于國家醫藥高新區的區位和專業化產業優勢[1],響應高職教育的發展要求和國家政策,逐步探索出了適合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校企合作路徑,初步形成了醫藥高新區、學院、園區企業“園校企”融合育人新模式,為此制定了如下主要制度。
1)“園校企”合作理事會章程和議事制度,“園校企”各利益相關方參與的聯席會議制度。
2)與現代學徒制相關的制度。學院與揚子江藥業集團、中興通訊校企共建雙主體學院,進行藥品生產技術等專業現代學徒人才培養試點,建立了共同進行崗位調研、職業能力工作任務分析、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標準制定等方面的制度,共同實施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同時學院制定了有關為緊密型合作企業間進行員工培訓、新產品研發的制度。促進釋放企業員工的人力資源紅利,推進企業新產品的產業化。
3)合作項目化制度。學院建立了合作項目化制度,園校企共建省市級平臺和項目十六項。
4)建立中國醫藥城人力資本配置中心——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就業創業指導中心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聯席會議制度,就人力資源信息共享、人力資源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等方面開展合作[2]。
1.2 存在的問題
對照《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國發〔2019〕4號)和《國家產教融合建設試點實施方案》(發改社會〔2019〕1558號)等文件要求,通過專題研討、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學院還將面臨一些問題需要突破和解決。主要有:
1)混合所有制有待突破。混合所有制的雙主體學院及與園區產業高度契合的產業學院是當前職業教育體制機制改革取得突破的重要目標和顯性成果,但有許多細節沒有落實,如受到校企各方利益目的的影響,校企對合作價值功能的認識可能存在著局部意識與全局意識、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之間的矛盾,校企合作育人可持續發展的制度不夠深化。
2)與園區企業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的項目化和常態化制度亟待完善。通過調查發現,由于園區各個企業、各個崗位對專業技術技能需求的差異化和小眾性,學院僅和園區一家企業合作培養學徒,其人才規格有時會難以符合其他企業的要求。這導致其他企業招收這部分學徒后仍需要對其進行崗前培訓,加重了企業的資金與人員負擔。特別是在學院面向園區制藥企業招收在崗社會人員接受全日制高職教育的情況下,若不能在園校企深度融合平臺上,聯合多家有需求和培養能力的制藥企業,共同開發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項目,常態化開展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嵌入各崗位適合的企業化課程,極大程度上滿足這些社會人員學習的個性化需求,小眾化的學徒培養與園區醫藥企業差異性需求脫節的問題則無法通過更新人才培養模式得到根本解決。
2 解決問題的思路
2.1 動因問題
校企合作最終要解決的是各方如何合作的問題,但首先要解決合作意愿問題,也就是要考慮到各方合作的動因(或者稱之為動機)。
企業是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其活動的最終目的是營利。公辦高職院校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素質的事業單位,其活動的最終目的具有公益性,知識性和學術性是其基礎[3]。校企雙方的最終目的并不一致,為什么要撮合企業與高職院校合作?因為從企業視角而言,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主要能為企業帶來如下競爭優勢:提高企業人才的質量;滿足企業人才數量的需求;鞏固企業人才長遠發展的理論基礎;為企業帶來良好的聲譽;帶來科研等方面的便利;享受相應的政策紅利等等。簡而言之,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大勢所趨、有利可圖的,所以企業應該有參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的動因。
2.2 出現問題的原因
正如上文中的學院一樣,雖然該學院在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如果要進一步推進或者保持長效發展,還面臨著現有制度框架無法突破的困境,導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諸如校企利益分配等問題,從而影響了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進程,制度性交易成本不可輕視,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試點方案中將降低校企雙方合作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作為任務之一就是權威部門對這一論斷的有力佐證。
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叫體制性成本,是企業在運轉過程中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種制度、規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是由于體制機制問題而造成的經濟、時間和機會等各種成本[4]。將制度性交易成本概念引入校企合作領域,其作用機理大體如下:產業是由眾多的企業集聚形成的,為了實施高職教育領域的產教融合試點,必須要有企業和高職院校的參與,也就是說首先要進行校企合作,然后才能實現產教融合發展,而企業是市場經濟主體,其生存發展依賴于市場的環境和作用機制,但是,現如今的公辦高職院校仍然帶有強烈的計劃經濟色彩,公益性明顯,從招生計劃、學費、其他各種收費到教學、就業等等,由此,要想參與到不熟悉不擅長的高職教育領域,企業必須要考慮到不屬于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因素,包括產權制度、治理制度、權利義務制度、會計制度、稅收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等,否則的話,企業可能將無利可圖,并且,實際上眾多的企業已經考慮到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問題,不妨試問一下,如果沒有制度性障礙和風險,如果企業覺得參與校企合作有利可圖,企業會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模式視而不見嗎?
3 對策
3.1 以產業鏈思維研究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策略
產業鏈是產業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產業鏈整合是對產業鏈進行調整和協同的過程,是產業鏈環節中的某個主導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相關企業關系使其協同行動,提高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效能,最終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的過程[5]。所謂以產業鏈思維研究企業和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策略,就是把高職院校和企業視為產業鏈的上下游組織,以高職院校為主導,降低校企合作成本,整合校企教育資源,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高職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類似于提升企業競爭優勢),理由如下。
3.1.1 企業、高職院校有著相同的根本目的
按照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GB/T 4754—2017),高職院校和企業雖然分屬于不同于行業,但都處于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內,分別從事著從物質文化生產和人的發展,這就說明了企業、高職院校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為了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升社會生產力,滿足人們美好生活的需要。
3.1.2 企業、高職院校處于產業鏈的上下游
從市場資源配置的角度看,企業需要包括資本、原材料、土地、人力在內的各種資源,高職院校的功能主要是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提供企業所需的人力資源,因此從經濟學的產業鏈觀點看,高職院校位于產業鏈的上游,上下游組織之間的合作天經地義,但以往人們并未深刻理解這一關系,高職院校和企業往往各自為政,一方面,高職院校按照自己的模式培養學生,企業卻認為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另一方面,企業雖然需要大量適合的人才卻無力自己培養也不主動參與人才培養過程,長此以往,形成當前高職教育質量不高、人才不匹配的局面。
3.1.3 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是校企全方位的合作
以往,不少企業主要是通過捐助資金設備的方式助力高職教育,形式單一,僅僅解決了高職教育的資金缺口問題,而現代高職教育需要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是為了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目的是反哺于產業、企業,許多學校并不缺辦學資金,缺的是優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高素質教師、優質教學資源、良好的職業道德文化等等,涵蓋了資金、人才、管理、文化、制度等各種要素,這種形式的合作與產業鏈整合具有相似的特征和要素。
實踐表明,在市場主導下,企業間的融合發展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僅有企業間的橫向合作、縱向整合,甚至有了政府與社會資本的合作(PPP)[6],將原先屬于公益性的項目通過企業的市場化運作,既滿足了公益性要求又能實現企業的營利性目標。由此可見,高職教育公益性和企業營利性兩者之間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是因為沒有讓高職教育與企業所處的市場相結合的制度,換句話說,雖然國家出臺了不少校企合作的相關制度,但可能這些制度并不適用或解決根本問題,制度性交易成本必然對校企合作造成實質阻礙。由此,需要國家相關政策制度制定者、高職院校轉換觀念,以整合產業鏈上下游產業的理念促成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實現企業、高職院校的良性互動和高質量發展。
3.2 需要制定或修改的主要制度
為了建立與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模式相適應的現代大學制度,高職院校需要制定或修改如下主要制度。
3.2.1 制定適合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發展的所有權制度等制度
全面梳理涉及高職教育校企合作活動的有關法律,包括教育法、國有資產管理法、會計法等等,修訂涉及高職教育校企合作的法律條文,明確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辦學主體資格,明確校企合作可以采取參股等各種具體形式[7]。同時,為了避免對現有公辦高職院校制度形成較大沖擊,可以先在校企合作項目范圍內實行混合所有制,即允許在校企合作項目范圍內有一定的營利性,實行獨立的核算,吸納各種類型的企業參與,企業根據自身的特點提供相應的教育資源,獲得一定的回報,同時,基于校企合作育人模式項目畢竟不同于企業的一般營利性活動,利潤率不可能過高,可以參照我國房地產開發商參加政府主導的經濟適用房建設中限制房地產開發利潤率的做法,將校企合作項目的利潤率限制在一定水平以下,這樣可以兼顧項目的營利性和公益性,提供企業積極性。
與之配套地制定適合的利益分配制度,明確可以分配的項目,例如在保證國有資產一定水平的保值增值的情況下可以從結余中分配資金、實物、知識產權,甚至包括人力資本因校企合作項目的增值部分等等。
3.2.2 修改校企合作、產教融合項目相關的運營制度,包括招生畢業制度、教學制度、就業制度等制度
1)招生畢業制度。現有高職招生過程鮮有企業的參與,也體現不出企業的要求,校企合作需要落在紙面和實踐層面,招生時就需要反映企業或產業對于員工的要求,甚至于還需要企業的師傅(企業教師或技術技能人才)親自參與技術技能測試,也許他們才更專業、更能勝任考官。再有,雖然今年高職院校向社會面人員擴招[8],但是仍然可以步子邁得更大一些,將高職教育從選拔性教育轉變為真正的職業性教育,在辦學條件允許的范圍內,讓所有待就業人員都有機會參加學習,通過寬進嚴出的方式,符合條件畢業生可以被頒發學歷證書,不符合條件的雖然沒有學歷,但是可以掌握一定的職業技術技能,滿足不同層次、規模企業的用工需求。
2)教學制度。適應企業實質性參與教學過程改革的需要,主要包括:教學的場所擴展到企業的工作場所,不僅僅是以往的教室或學校的實驗實訓室;教師包括企業的能夠勝任實踐或理論指導的員工,不僅僅是以往的學校專任教師;教學的內容包括企業的實際工作,不僅僅是以往的書本形式上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指導或學校專任教師的實踐示范和指導;對學生進行考核的方式既包括以往的理論考試也包括企業對員工的實際工作的考核等等,即人才的評價不僅是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包括職業道德、敬業精神、創新能力等等。
3)學校就業制度。建立一套與校企合作相適應的就業制度,主要包括:根據契約自由精神,在企業參與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過程中,出于企業自身利益和學生成長的考慮,企業可能需要與學生、學校約定企業對畢業生有優先選擇的權利,即部分學生可能要有畢業后到企業工作一定年限的義務,類似于勞動法規定的企業有權要求企業資助參加培訓或學習的員工必須在企業工作滿一定的年限,這也是培養學生契約精神的一種方式和必然要求,這與現有學生就業制度并不矛盾,一旦學生為了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愿意參加校企合作模式的教育,其就有義務遵守約定。
4 結語
公辦高職院校是非營利性的組織,但不妨礙其以產業鏈的思維建立與企業的合作制度,關鍵是要通過合作制度把握好公益性和營利性之間的平衡點,在激發企業積極性的同時將企業預期的營利控制在合適的水平,以促進現代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長遠發展。
參考文獻
[1]高新區30年巡禮,堅持專業化定位致力高質量發展——泰州醫藥高新區的專業化發展之路[DB/OL].https://www.sohu.com/a/256060673_390536,2019年11月6日訪問.
[2]徐慶國.關于積極推進“園校企”深度融合,提高學院服務泰州醫藥產業發展能力的調查與研究[R],2019-9:2-5.
[3]王海蓉.高等教育產業化:知識解讀與價值選擇[J],當代教育科學,2015(13):28.
[4]毛強.制度性交易成本[N],學習時報,2017年12月29日第2版.
[5]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A7%E4%B8%9A%E9%93%BE/8725235?fr=aladdin,2019年11月6日訪問.
[6]李秀輝,張世英.PPP與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J],城市規劃,2002(7):74.
[7]王毅,杜佳,杜江.基于董事會治理的校企合作模式路徑與協同效應分析[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86.
[8]廖濟堂.50所高職院校擴招2.84萬人[N].轉引自教育部網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19n/2019_zt19/baodao/201910/t201910 12_403030.html,2019年11月6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