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敕
摘 要:本文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探討如何在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中運用產出導向法進行教學,通過驅動、促成、評價環節的實施,真正做到學用結合,使學生在學習中掌握知識,并得到綜合發展。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高職高專;大學英語
一、研究背景
改革開放后,西方的教學理論和方法相繼傳入我國,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產生重大影響。我國外語教學質量和水平也有了較明顯的提高,但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其主要表現為在教學研究上重思辨演繹,輕實驗證實、歸納;強調教師自覺地接受理論指導,忽視促進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反思、批判。外語教學論應反映該民族外語學習的特殊性,不顧國情、學情推行一門外語或教學方法,勢必造成事倍功半的后果。
二、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隨著高職院校生源結構的變化,學生的英語基礎和學習能力較薄弱,導致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形成和產出不足。目前,英語課堂上傳統的教學方式仍不少見,在課堂上,學生除了回答教師的少量問題外,基本處于被動聽課的狀態。此外,近年來,關于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效果差、實用性不強的質疑不斷涌現,普遍認為現行的高職高專大學英語課程教學模式單一、教學內容脫離當前社會的實際需求。上大學英語課只為考試、上大學英語課無用等負面聲音也屢見不鮮。而根據教育部高教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高職教育需要培養高等應用性專門人才。高職英語課程應以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為目標,側重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現實與要求差距較大。
三、產出導向法的發展與內涵
產出導向法源自于文秋芳教授提出的“輸出驅動假設”,針對的是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發展歷經10余年,從早期的輸出驅動假設,到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產出導向法體系逐漸建成。該體系包括3個部分: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以教師為中介的教學流程。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教學假設涵蓋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和選擇性學習;教學流程由驅動、促成和評價三個階段構成,在整個流程中教師要恰當地發揮中介作用。2015年出版了以POA理論指導的《新一代大學英語》,現被多所高校采用,并產出了一批教學研究成果,教學成效已初步顯現。
四、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實施產出導向法的必要性
隨著職業教育不斷推進,高職院校也在不斷擴招,由此帶來學生數量增加,師生比下降。同時,社會和學生都越來越注重學習的實用性。在這種背景下,實施以輸出為目標的產出導向法就顯得更加有必要。此外,當今的高等教育也更加重視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大學生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術與知識,還應是綜合發展的人才。在產出導向法體系中,全人教育說理念則契合這一需求。全人教育說認為外語學習不僅是掌握一門語言,還應通過語言課程來提高大學生的人文修養,如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綜合文化素養。因此,在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產出導向法是很有必要的。
五、產出導向法應用于高職高專大學英語教學
以“產出導向法”為理論指導,以南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英語教學為試點,以《新航標職業英語》第二冊第二單元為例,按照驅動、促成、評價三個階段開展教學實施。
(一)驅動環節
有別于傳統教學中首先進行熱身或導入,產出導向法將驅動置于新單元的開頭。在驅動環節中,教師設置一個交際場景,學生嘗試完成該交際任務,學生在嘗試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發現自身的不足,意識到看似簡單的任務并非易事,從而形成饑餓感,并產生學習的欲望和動力。基于該單元的主題Community Service(社區服務),教師呈現交際場景:在與外教交流的過程中,外教提到在英國大學生在周末會去參加社區服務活動,想要了解中國的大學生是否也有類似的情況。在給出場景后,教師鼓勵學生以此場景進行角色扮演,同桌兩人進行對話,探討相關話題。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時,發現這一話題看似簡單,卻有一定難度,一是缺乏有關社區服務的相關詞匯,二是學生參與的社區服務并不多,缺乏相關的經驗。學生通過練習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教學目標分為交際目標和語言目標,交際目標是能夠向外教簡要介紹中國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情況,語言目標是掌握community service、volunteer、benefit、charity、humanitarian等相關詞匯和短語。
(二)促成環節
在促成環節,教師描述產出任務,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給與指導并檢查,最后學生開展練習,教師再次指導并檢查。首先,教師對產出任務進行詳細的介紹,讓學生清楚產出任務的步驟和每一步的具體要求。基于產出任務,教師設計的內容包括社區服務的背景知識,第二單元Text A文本材料和視聽材料。為了降低產出難度,教師將大的產出任務分為幾個子任務,并分別促成。
子任務1:了解什么是社區服務
這一任務的主要目的是使學生對于社區服務這一概念有基本的認知,并了解國外的社區服務情況。課前,教師會播放有關國外社區服務的短視頻,讓學生通過視頻對社區服務有基本的認識。同時在看視頻的過程中,注意學習有關詞匯。課中,通過課文前面的導入部分學習,再次加深對于社區服務的認知。隨后教師會要求學生就所看視頻和簡介總結出至少2個關鍵詞。
子任務2:學習描述社區服務時常用的單詞和短語
完成子任務1后,學生對于社區服務有了一定的認知,也初步了解到一些詞匯。在子任務2中,教師會引導學生借助于子任務1所學知識,閱讀Text A的課文,并從課文中找出描述社區服務的有關單詞和短語。對于課文內容,學生可根據產出任務,選擇性地閱讀、學習,并從中找出相關詞匯和短語。對于程度好的學生,還可以找出描述社區服務的句子。學生閱讀完后,教師要求將他們找到的所有相關單詞逐一寫出來。針對學生所給出的答案,教師進行點評,并簡要講解相關詞匯在句子中的用法,以幫助學生完成子任務3。
子任務3:了解中國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情況,并用英語進行描述
通過子任務2,學生已經了解了有關社區服務的常用單詞以及這些單詞的基本用法。在子任務3中,教師要求學生去了解中國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情況,并讓學生思考如下問題:1. What kind of community service can college students do? 2. How to motivate more colleg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service?通過思考這些問題,教師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教師會挑選學生回答這兩個問題,在學生回答后,教師會進行點評。
子任務4:再次進行角色扮演,討論社區服務
根據前面3個子任務的內容,學生應具備討論社區服務的能力,這時再次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重復上課初進行的交際場景。同桌兩人相互交換角色,都練習介紹中國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情況。隨后教師進行抽查,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并進行點評與糾錯。
(三)評價環節
評價分為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兩部分。即時評價,對于抽查到的學生,教師即時點評與糾錯。同時,要求所有學生對同桌和自我分別評價,以此激勵學生。延時評價分為復習性產出和遷移性產出。對于復習性產出,教師要求每個學生自己編一個對話,為中英兩大學生探討社區服務,并于下次課展示。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增加遷移性產出任務:寫一篇關于如何激勵大學生參與社區服務的小作文,并上傳到學習平臺。教師批閱學生小作文,并于下次課進行點評。
六、結語
通過本研究的實踐,采用產出導向法后,學習中心說使教學的重點由學生轉換為學習,掌握并能夠使用知識才是教學的目的,全人教育有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學用一體理念使得學生逐步做到了學有所得,真正在學習中學會正確使用英語。
參考文獻:
[1]朱衛志.“慕課”(MOOC)時代下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模式改革探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6(6):26-29.
[2]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和問題驅動假設——論述新世紀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的改革[R].上海:首屆全國英語專業院系主任高級論壇,2007.
[3]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2-9.
[4]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
[5]文秋芳.“產出導向法”與對外漢語教學[J].世界漢語教學,2018(3):1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