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亞萍 劉高福
關鍵詞 思政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 同構共生
基金項目:貴州省理論創新課題貴州師范學院聯合項目(專項)“貴州省大、中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現狀調查研究”(項目編號:GZLCLHZXYB-2019-06)。
作者簡介:楚亞萍,貴州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美學;劉高福,貴州師范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礎物理和物理教學論。
中圖分類號: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21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這關系到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高校所有課程都應該與思政教育協同發展、步調一致,創新創業教育亦不例外。隨著新時代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理念的推進,高等教育更加強調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創新創業教育日漸被提上高校教育改革的議事重點。高校“雙創”教育要在思政教育價值引領下,堅持守正與創新協調發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為了培養具有時代精神和創新思維的社會主義新青年這一共同的教育使命,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應在同構共生中探索創新路徑,在深度融合中實現協同發展。
教育目標的科學性、教育方向的正確性是推動創新創業教育成功開展的關鍵。通過對貴州省11所高校隨機抽樣調查發現,74.07%的大會學生對高校“雙創”教育內容和政策了解不深入,面對當前創新創業教育觀念落后于實踐這一問題,思政教育在方法、內容和價值引領上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第一, 高校“雙創”教育要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價值導向。隨著新時代國民經濟建設、時代發展對青年大學生要求的提高,今天的大學生要從高校象牙塔走向社會建設的中心,這就要求大學要因時而進,拓展辦學功能,充分發揮其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發展的辦學功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展的根本性指導思想,高校創新創業教育也不例外,它必須要堅持并遵循這一指導思想。創新創業教育是國家、社會、高校、學生都關注的重點,學生作為創新創業教育的主體,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你有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在很大程度上能夠決定社會和國家的整體發展水平。故而,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價值導向是人才培養、教育改革和國家發展的必然要求。
第二,高校“雙創”教育要以推進人才培養新生態為任務。思政教育、專業教育、創新創業教育三者融合發展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生態體系。這就要求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要堅持以生為本,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全過程,結合學生特點,立足專業、強化實踐,因材施教,補齊短板。調研發現,有75.68%的受訪者表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應持續加強產學研協同發展,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短板和困難亦是實踐教育環節,大部分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重形式而輕內容,重理論而輕實踐,重研究而輕落實,使得大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無法全面提升。因此,創新創業教育要開拓新思路,強化產學研協同創新,以學生為中心,推進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教育、專業教育的深度融合,構建創新創業理論+實踐協同發展的人才培養體系,形成創新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動力支撐。
第三,高校雙創教育要以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為目標。黨的十九大以來,黨和國家把創新作為發展的第一動力,注重人才質量提升,不斷提升大學生就業創業質量,把課程思政教育理念貫穿到高校教育教學全過程,最終實現教育強國和人才強國夢。這一系列舉措和要求都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提供了理論基礎和辦學方向。全員、全程、全方位的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需要緊跟時代步伐,圍繞黨和國家發展大局,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理想明確、信念堅定、道德高尚、社會責任感強烈、有創新思維和合作精神的良好品格。這就要求高校“雙創”教育要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教育合力中實現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人才的教育使命,使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社會責任感的增強與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提升在同構共生中整合發展。
立德樹人作為為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共同的根本任務。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愛國主義為重點,以思想道德建設為基礎,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在教育目標、教育方法、師資力量上能達到深度融合,相輔相成,合力推進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為滿足時代發展需要,培養新時代合格建設者。
一是教育目標的互利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符合社會和個人發展需求。高校“雙創”教育則是在創新思維和創業意識的指導下,結合學生專業特點、個性化發展的需求,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們兩者在教育目標上都是以學生主體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但通過對貴州省內11所高校進行抽樣調查顯示,大學生對創業所需要的素養分別占比為首創精神(85.19%),管理能力(81.98%),團隊協作能力(89.75)。分析可見,當前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創新思維、挑戰精神,學生也僅僅把創新創業理解為通過創新和奮斗實現個人抱負和價值,但對于今天的大學生和企業家來說,都應該有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協調,重視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培養。可見思政教育可以很好的彌補雙創教育的不足之處,而雙創教育也讓思政教育更加具有靈活性和個性化,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為培養既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才能,又具備歷史擔當和現實判斷的優秀人才提供教育支持。
二是教育方法的統一性。在教育方式方法上,創新創業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強調“實踐性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在這一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只有在實踐活動中才能進一步驗證其科學性和時代性,而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出現的諸如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矛盾、個人理想與社會責任的悖論等方面的問題,通過理想信念引導、家國情懷厚植、思想道德熏陶等方法,培養學生既具有創新能力又心懷民族大義,思政教育的這種實踐性教育方法,同樣也是其教育意義所在。同理,高校“雙創”教育的一個突出優勢便是其教育的實踐性與可操作性,1989 年 11 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 21 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首次提出創業教育概念時,就明確指出“創業能力完全是從做中學來的,而不是依靠聽講,因此必須改變學習方式”,而到企業實踐和參加創新創業大賽也成為當前高校“雙創”教育的兩種典型教育方法。實踐和操作有效的幫助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這一共性使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可以在實踐中達到統一。故而,一方面,創新創業教育為思政教育提供了實踐路徑,賦予了抽象的思政理論鮮活的生命力;另一方面,思政教育也引導大學生把個人理想與社會擔當作為創新奮斗的方向。
三是師資隊伍的一體性。創新創業教育師資與思政教育師資大部分院校都是交互的,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教師很多是由輔導員、黨務工作者、就業指導教師同時擔任的,這也為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更好的選擇,同時也讓各高校可將思政師資與雙創師資合二為一,進行“一體化”建設,既提高了教師水平也拓展教學面。在“雙師型”師資培養上,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都要求 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產教研融合發展,鼓勵和提倡教師深入實踐參加生產管理和教學科研,集教師的“專業化”與“雙師型”為一體,實現勞動價值觀、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創業能力的協同化培養,令教師既懂創業知識又遵循思政教育規律。
通過內在同構性分析,可見當前應將“雙創”教育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發揮好思政教育給創新創業教育的價值引領作用,全方位、全過程、全面地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的理念、內容及方法中去,強化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政治素養,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具有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在實踐中,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探索二者融合創新的實踐路徑,實現二者同構共生、融合發展。
一是制定“融合化”的教育目標。教育目標上的深度融合是思政教育和“雙創”教育創新發展的基礎。二者都以學生為教育的主體和出發點,都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根本任務。因此,要結合新時代發展的需要和思政教育的規律摒棄狹隘性、功利性的“雙創”教育目標,將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同理想信念、價值認同結合起來,將社會主義價值觀的引領作為“雙創”教育的根本性目標,培養大學生誠信品質、合作精神,全方位、全過程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方面面,切實提高當代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水平。
二是確立“開放性”的教學方法。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既依賴于課堂內外的教育,還需要積極的文化浸潤,使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為“雙創”教育提供了實踐參考和方法指導。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二者相互滲透,在進一步拓展教育資源和教學方法的同時,增強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創新創業教育的向心力。高校可以通過舉辦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創業訓練等方法,發揮第一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時,吸引學生在第二課堂中主動形成良好的決策能力、創新思維、合作意識、責任意識和奮斗精神。
三是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思政教育和創新創業教育在師資力量上的一體性決定了二者可以互借,這就為高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可能。高校可將思政師資與雙創師資進行“一體化”建設,實現合二為一、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例如強化產學研深度融合、開展校企合作、教師走出去請進來、聘請社會兼職教師,把教育教學和產業實踐結合起來,培養既懂得創新創業知識又高度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合格人才,實現創新價值觀、創新思維、奮斗精神、創業能力的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交互聯系,相輔相成,從同構共生的系統性分析,二者在教育目標的互利性、教育方法的統一性、師資隊伍的一體性層面為它們同構共生、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礎。高校“雙創”教育要在思政教育價值引領下,堅持守正與創新協調發展,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探索制定“融合化”的教育目標、確立“開放性”的教學方法、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合力推進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陳步云,房正.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7-50.
[3]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2-78.
[4]馮鑫.蘇霍姆林斯基創造性勞動教育思想對青少年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示[D].東北師范大學,2018.
[5]劉承功.高校深入推進“課程思政”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8(6):62-67.
[6]張煒.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概念演進與實踐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18(1):4-9.
[7]馬永霞,竇亞飛.歐盟EntreComp創業能力模型:理念、實踐與啟示[J].高校教育管理,2020(2):1-10.
[8]吳靜超.創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實現路徑:來自國際組織的經驗[J].教育發展研究,2019,39(3):48-54.
[9]陳思.中國高校推進雙創教育的定位、分類及思考[J].創新與創業教育,2020,11(1):1-7.
[10]田賢鵬.教育生態理論視域下創新創業教育共同體構建[J].教育發展研究,2016,36(7):66-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