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勞動合同法實務》 教學改革 通識教育 到課率
基金項目:2017年度北方民族大學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項目《通識類選修課<勞動合同法>教學模式的創新性研究》(項目編號:2017ZDJY11)之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肖進成,北方民族大學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學、訴訟法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4.328
《勞動合同法實務》是北方民族大學法學院為全校非法學專業開設的通識類選修課。 該課程實踐性強,與現實聯系非常緊密,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所講授的知識對各種用人單位和每個勞動者都是非常重要的。而作為通識課,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對強化學生的勞動法律意識具有重要意義。對大學生求職、就業,如分析招聘廣告、針對不同類型的用人單位準應聘需要備的資料、防范用人單位在簽訂勞動合同中的陷阱等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并為解決就業中的問題作好知識和心理的準備。筆者自2009年起,每年每學期申報并主講通識課《勞動合同法實務》,歷時10年20個學期,選課學生總人數近2000人。經過多年的通識課教學、研究,積累了一些經驗,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而且,有的問題是《勞動合同法實務》本身存在的問題,有的則是通識類選修課,尤其是法律類通識選修課普遍存在的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到課率低。 在2012年前,到課率基本上在50%左右,有的學期甚至更低。通過調研,通識課到課率低的問題不僅在我校普遍存在,而且在全國其他高校也普遍存在。 因此,深入分析通識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相應的對策,是每個通識課任課老師和管理工作者亟待深入思考的問題。
為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全面分析通識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相應的對策,筆者以《通識類選修課<勞動合同法實務>教學模式改革的創新性研究》為題,申報北方民族大學2017年教學研究重點項目并獲準立項。本項目從教什么、如何教、能不能教,以及為什么改、改什么、怎么改等方面進行深入探討,全面揭示《勞動合同法實務》教學改革的本質和實踐過程全貌,以期探索既能體現《勞動合同法實務》課程的特點,又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能動性,以及能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和學業評價方式。
本次《勞動合同法實務》教學改革,我們始終秉承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理念,即從教學中發現問題,再通過教學解決問題,在全面分析課率低的原因的基礎上,以解決學生到課率低的問題為抓手,從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改革。
(一)優化課程內容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是因為對課程內容聽不懂而缺課, 有的有的學生擔心老師點名逼迫去上課,雖然人在教室但也是在打瞌睡,或者做其他作業等。因此種原因缺課影響到課率,不單單是《勞動合同法實務》,其他法學類通識選修課也同樣存在。因此,通過優化課程內容讓學生聽得懂是本次教學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部門法教學是直接講授該部門法的內容,這對沒有經過系統的法學專業知識學習學生學習起來肯定有難度。近5年來,針對學生對法、合同等基本理論知識不甚了解的狀況,我們在不影響基本教學課時的前提下,對課程內容進行了一定的調整,“以法——合同——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實務為主線,尤其在第一節課首先向學生講授法、合同、勞動合同等最基本的概念,在學生對法、合同、勞動合同等有了最基本的了解的基礎上,著重從實踐的角度,從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終止、解除等方面講授勞動合同法及其相關主要內容,以此循序漸進,保證只要想聽課的學生大部分都能聽得懂,也感興趣。”
同時,《勞動合同法》的體例是總則、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解除和終止、法律責任,現有的勞動合同法的教材也都是按照上述體例、結構編寫的。這種結構適用法學專業的學生,但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就很難適用。本次教學改革中,我們采取將法律責任的規定融于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解除和終止的各個環節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到勞動合同訂立的內容時,一方面強調建立勞動關系應當簽訂書面勞動合同,同時,強調不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這種教學結構,便于學生理解相關的法律規定,容易讓學生理解哪種作法是合法的,受法律保護,哪種作法是違法的,非但不受法律保護,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也便于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時有理有據,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法治觀念。
(二)改革教學方法
本次教學改革,在教學方法上,我們主要采用案例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將抽象理論融會貫通于個案的實踐能力。通過案例講授基本概念、法律規定,并引導學生圍繞案例進行分析、評判和討論,進而得出結論或解決問題的方案,真正的實現教師“以案說法”,學生“以案學法”。在案例的選取上,我們盡可能讓學生就他們身邊發生的,或他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在生活中遇到的有關勞動合同的實際案例提出來供大家討論,同時,我們也選取一些有關勞動合同的熱點案例供大家討論。通過對發身在學生身邊案例,以及一些社會熱點案例的分析,學生不但容易接受,而且也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明顯提高,參與度也比較高,相應的到課率也顯著提高。
(三)學業評價方式的改革
通過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學生聽不懂、不感興趣的問題,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到課率,但對一些因為考研、參加社團活動、打工而缺課的同學,上述措施并沒有多大作用。尤其是個別習慣性逃課同學,不管你老師上的好不好,寧愿在宿舍睡覺、上網吧、逛街也不來上課。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學業評價方式。
本次教學改革,在學業評價方面,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是強化隨堂點名,并加大其在總分中的比例。“點名對課程到課率確有一定促進作用,雖然其促進的只是多數而非絕大多數學生到課。……點名頻率高,對到課率提升有一定促進作用。” 多年的教學經驗證明,隨堂點名是提高學生到課率的必要和有效手段。《勞動合同法實務》選課人數120人,傳統的隨堂點名需要大量時間,點一次名至少需要5分鐘的時間,但現代技術手段,如微博點名、拍照查缺、藍牙簽到等方式,幾乎不需要占用正常的上課時間。通過各種形式的隨堂點名,不僅能促使學生到課,而且能及時發現學生的到課情況并分別情況處理。
二是加大課堂隨機要求回答問題在總分中的比例。課堂隨機要求學生回答問題也是教師、學生互動的主要方式。通過課堂隨機點名要求回答問題,一方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所授知識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夠起到督促學生認真聽講、課前預習的作用,同時也能夠起到督促學生到課的作用。本次教學改革,我們在繼續發揮課堂隨機要求學生回答問題價值的基礎上,將其單獨作為學生平時成績的一個主要依據,占平時成績的20%,以此鼓勵學生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討論。
本次教學改革,從優化課程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和手段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實踐。應該說,在我們的精心準備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積極成效,尤其是到課率有了明顯的提高。但在實踐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其中,有的是《勞動合同法實務》課程本身存在的問題,而有的問題則是法學類通識課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而且,有些問題不單單是任課教師,甚至二級學院能解決的,需要學校層面解決。
(一)對任課教師而言
《勞動合同法實務》,乃至其他的法學類通識課,授課對象是沒有經過系統法學教育的非法學專業學生,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在教學內容和方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讓學生能聽得懂、感興趣,更為重要的是要“把法條中的法變為現實中的法,通過實踐案件中發現的問題與癥結來引導學生思維,以實現‘活學活用的最終效果。” 這和法學專業教育有著直接的區別,對任課教師的教學、科研以及實踐能力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首先,任課老師不僅應當始終站在勞動合同法學科研究的前沿,了解勞動合同法理論發展與立法的最新動態,而且應當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熟悉、了解勞動合同法實施過程中的種種問題。同時,更要有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建議任課教師,包括所有的法學類通識課教師積極參與法律實務工作,促進自身全面發展,努力成為“雙師”型教師。
同時,任課教師要有一定的奉獻精神。通識課難上,這是幾乎所有任課教師的感慨。而相比專業課一門課至少32學時的工作量,一門通識課只有24學時的工作量,卻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這也是雖然學校明確要求所有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每人至少每年開設一門通識課,但教師申報、開設通識課的積極性不高,全校每學期開始的通識課門數遠遠不能滿足學生選課的需要,嚴重影響了通識教育。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奉獻精神,不計較個人得失,積極投入到通識教育中,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開設通識課,為我國的通識教育做出應有的貢獻。
(二)學校而言
開設足夠門數的課程供學生選是發展通識教育前提條件。近年來,學校非常重視通識教育,成立基礎教育學院專門負責全校的通識教育教學工作(自2019年期,由于機構編制問題,學校撤銷基礎教育學院,原基礎教育學院對通識課的管理職責由教務處承擔),包括通識教育選修課程教學工作、通識選課與學業指導工作等方面的通識教育工作,從各個方面為教師開設通識課提供條件。但由于種種原因,學校每學期開設的通識課程門數實在有限,很難滿足學生正常的選課需要。因此,建議學校應通過各種渠道,盡量開設足夠門數的可供學生選修的通識課。
同時,建議學校完善相關制度,鼓勵學生在大四學年前盡可能選修完所有的通識教育學分,以免和畢業實習時間等相沖突。
注釋:
自20世紀90年代起,為糾正高等教育過分強調知識的分科和專門化而忽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傾向,我國高校開始引入通識教育。
大學生到課率是指在無正當理由情況下,某一時段在課堂或其它教學場所參與教育教學的實際學生人數與應到人數的比值。
張煥榮先生通過一年多的課堂聽課,并結合自身多年的通識課教學實踐,統計發現高校通識課到課率僅 40%,通識課失去其應有的教育價值(見張煥榮.高校公選課到課率提高措施[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11(9):11.)。楊文杰先生也在《高校公共選修課學生逃課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一文中指出高校公共選修課教學情況不樂觀,教學效果差,學生逃課現象嚴重(見楊文杰.高校公共選修課學生逃課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4(12):179-180.)。
在法學專業中,勞動合同法以法理學、憲法、民法、合同法等為先修課程。而實際選修該課程的學生(《勞動合同法實務》只供非法學專業選修,法學專業禁選),除了中學階段的普法教育、大學階段的《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學基礎》課程的學習外,沒有經過系統的法學專業知識的學習,對該課程的先修課程更是了解甚少,部分學生甚至對法、合同等都不知道。雖然任課老師在授課時盡量用淺學易懂的方法,但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任課老師又必須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這不僅給教師授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更讓某些同學聽課困難重重。有的同學雖然知道學習法律、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對他們很重要,但由于聽不懂,慢慢的就失去了學習的興趣,想盡辦法逃課。有的學生擔心老師點名,逼迫去上課,雖然人在教室,但也是在打瞌睡,或者做其他作業等。
肖進成.通識課到課率低的原因及其對策分析——以北方民族大學為例[J].法制與社會,2019(10).
周建新,林麗萍.主客觀視角下的人文通識課到課率影響因素研究——以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通識課為例[J].當代教育論壇,2018(2).
陳偉.從法學通識教育到法學實踐教育的轉向——兼論法學教學方法的變革[J].法治研究,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