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名銀
摘 要: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是圍繞著數學學習材料而展開的。數學學習材料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進行數學思考,增強數學能力和提高數學素養的重要載體。因此,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數學學習材料,是教師進行教學時必須加以關注和考慮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材料;簡易;變易
數學學習材料的使用包括選擇材料和運用材料兩個方面,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選擇學習材料的時候,同時就在考慮如何運用學習材料,或者根據課堂教學結構去選擇合適的學習材料。因此,在大多數情況下,這兩者結合得非常緊密,有時也不易區分。所以在本文中不加以區別探討,而概括成選用進行一并敘述。
一、簡易
(一)情境簡約
一般來說,數學教學的情境不宜過于復雜,相對簡約的情境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復雜的情境會提供非常多的信息,其中有相當多的信息可以說是與數學沒有太大的關系,這樣就會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不容易集中到與數學相關的方面,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而適當簡單的情境會使學生更容易聚焦于所要探討的數學問題,可以花費較少的時間和精力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例如《認識鐘表》(本文案例中的教學內容都選自人教版),教師先出示各式各樣的時鐘。師:小朋友,這些都叫什么?生答:鐘,時鐘。師:這些時鐘外形看上去好像都不一樣,但請你仔細觀察,找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1(用手指比劃):都有一個圓。
師:圓,你們看到了嗎?學生齊答:是的。(教師就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
生2:里面都有兩根針。(教師畫出時針和分針)生3補充:時針和分針。師追問:哪根是時針?哪根是分針呢?生3:短一點、粗一點的是時針,又細又長的是分針。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還有相同的地方嗎?生4:還有一圈數字,1、2、3、4、5、6、7、8、9、10、11、12。師:是的。數字是怎么排的?生5:最上面的是“12”,再是從1到11轉一個圈。
師:怎么轉的?你能用手比劃一下嗎?生5(順時針畫圈):就像這樣轉的。
師:很好!那我把它們寫下來了。(教師寫的數字沒有平均分布)(很多學生都叫了起來:不對!不對!)師:那要怎么寫呢?生6:每個數字空的都是一樣的。
師:你的意思是每兩個數字之間的間隔都是一樣的,對嗎?(學生點頭。教師修正鐘面上的數字)師:這樣就湊成了一個——學生齊答:鐘。師:接下來我們就繼續來研究這個鐘,好不好?
這節課很多教師都選擇謎語、故事引入,然后運用比較單一的生活中的鐘面作為學習素材引導學生學習,這很容易導致教師花很長時間和精力才切入正題。其實,生活中的鐘面含有很多非數學的屬性,而數學學習需要剔除這些非本質的東西。如果將生活中的鐘面羅列出來,讓學生尋找相同之處,實質上就是去除形式、提取本質的過程。這樣不僅較快地呈現主題,而且可以增強學生的觀察、概括能力,提升學生的思維。
(二)操作簡單
在數學活動中,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操作表征本身就是數學概念表征的一個方面;動手操作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數學,讓學生更容易觀察、概括、觸及數學的本質;在圖形與幾何中,操作也是數學學習所要掌握的技能。在小學數學活動中,操作的材料應該比較簡單,學生自己容易獲得;操作的過程也不應過于煩瑣和復雜,這樣才有助于學生學習。
例如四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一課,有三分之二的學生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的情況下,教師提供給學生形狀、大小都不同的5個三角形紙片和2個三角形圖(也可以用自己畫的三角形),要求學生小組合作來證明。學生進行操作,有的量、算,有的剪、拼,有的折,有的畫。反饋的時候出現了如下多種證明方法。
1.量出三個角的度數加起來;2.剪下三個角再拼成一個平角;3.沿三條邊的中點折成平角;4.先經過一個頂點畫出對邊的平行線,再延長另外兩條邊。
這節課的知識點大多數學生已經了解,因此重點就應該放在經歷探究的過程上。三角形是個類別,圖形表征有無數種,因此教師提供給學生的素材應該具有一定的豐富性,即形狀不同、大小也不同;模型或圖。學生在操作時,選擇就比較豐富,操作過程也比較簡單,驗證方法也比較多樣。以上四種驗證方法,前三種嚴格來說,只算是合情證明,不能作為嚴密的證明;只有第四種才稱得上是嚴格意義上的證明。雖然這種證明方法在小學里并不要求,但能引導學生接觸嚴格意義上的證明,對他們的后續發展來說卻是非常有益的。
二、變易
(一)變式豐富
定勢是人們以某種習慣的方式對刺激做出反應,在解決問題時具有一種傾向習性和慣性。定勢在解決程序性的問題時比較積極,可以促進問題的解決;但對于非程序性的問題卻容易形成阻礙,而變得消極。變式是通過變更對象的非本質特征而形成的表現形式。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更清楚地認識對象的本質屬性,通常會提供給學生具有多種形式的變式的材料。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變”的現象中發現“不變”的本質,從“不變”的本質中探究“變”的規律。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知識點融會貫通,從而讓學生在無窮的變化中領略數學的魅力,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分數的認識是小學數學內容的難點。教師引導學生畫出各種形狀的四分之一,其實都是各種外在表征的變式,而分數的內在的數學本質是部分與總體的比。通過比較不同的變式,然后引導學生發現不變的屬性,即每一份與總體的比都是不變的,就得到了分數的一般屬性,同時豐富了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了學生抽象能力。
(二)策略開放
解決問題的策略是衡量學生數學學習一個很重要的方面,也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比較有效的途徑。學習材料的策略開放有兩種情形,一是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二是結論的開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近年來已經有比較廣泛而深入的探討,本文無意贅述。但對于結論的開放,卻沒有取得比較一致的見解。數學中所謂的“標準答案”至今仍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數學是嚴格的,答案是確定和唯一的。但事實上在有些情況下,數學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其實是很正常的。背景的模糊性,信息的不完全,出發點和看問題角度的差異,這些都能導致結論的不同。因此,對于學習材料,學生只要具備充足的理由和嚴密的過程,得出的結論合情、合理,教師都應給予肯定。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特點,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數學學習材料,使學習材料具有簡易、變易的特點,這樣才能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增強數學能力,提高數學素養,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謝東艷.小學數學學習材料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10(01).
[2]王海兒.大“材”小用與小“材”大用——數學學習材料的合理選擇和利用[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5).
[3]莊細和.豐富學習材料,構建活力課堂[J].廣西教育,2006(10).
[4]章志良,汪元英.使用學習材料的幾點策略[J].小學教學研究,2007(06).
[5]單蓮芳.選擇適合兒童探究的學習材料[J].教學與管理,20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