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基礎教育致力于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每一位學生都主動健康的發展和成長,讓教師和學生在互動中共同創造教學過程、共同創造教育生活。在新基礎教育的語文課堂中,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和教學的組織者,也是教學互動生成的推進者、學科育人價值的開發者。
關鍵詞: 新基礎教育;小學語文;教師新角色;推進者;開發者
一、 “新基礎教育”概述
(一)“新基礎教育”的內涵
“新基礎教育”是華東師范大學葉瀾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發起并主持的一項本土化、長期性的基礎教育實踐與理論綜合改革研究,葉瀾教授將此研究的性質定位為“學校轉型性變革問題的理論與實踐研究”,也就是說以學校為基本單位在教育研究的中觀層面進行整體綜合性轉型改革的研究。“新基礎教育”的宗旨是從生命和基礎教育的整體性出發,喚醒教育活動的每一個生命,讓每一個生命真正“活”起來。
(二)“新基礎教育”的“新”之處
“新基礎教育”什么地方新?為什么說它新?“新基礎教育”理念和實踐的新是相對于過去和當前的狀態而言,它是建立在我國時代發展進程分析和社會發展對教育提出時代需求的分析基礎之上,同時建立在我國基礎教育發展狀況之上,也是建立在學校實踐互動生成的基礎上。具體來看“新基礎教育”所“新”之處可以從理論、實踐和研究三個層面來說。
首先,從理論層面來說凸顯更新了生命價值的教育價值觀、主動發展成人的學生觀、交互相長的師生觀、靈活結構的教育活動;這是“新基礎教育”對于過去或當前的我國基礎教育基本理論的理念更新,“新”的起點和基石是構建以主體自覺為核心的理想新人。
其次,從實踐層面來說更新了學校領導與管理的系統,如組織、制度、教師發展路徑和學校文化建設等,也更新了學校教育教學實踐的日常,如煥發生命活力的互動生成教學課堂,重建學生日常生活的班級建設等,這兩大領域的學校整體性轉型變革在一定意義上創設了新的實踐形態,也促進了理論的運用生成,同時跟新了教育實踐理念,與成事成人相統一。最后,從研究層面來說更新了以學校為基本單位,并且研究策略和方法變成了理論和實踐的相互轉化,是一種主動深度合作相互創生的研究,“新基礎教育”是研究者自身貼合深入踐行某些理念,不是講給別人聽,也不是讓別人去做,它就是生成在研究過程和研究者的行為。
二、 新基礎教育理念下的語文教師新角色
新基礎教育實踐層面主要是學校日常活動,包括課堂教學改革和班級建設兩個方面,他們的最終目標都是通過學校日常活動改變人,改變學生和教師的生存方式,當前師生生存方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被動存在,學生和教師都缺乏主動和創造性,因此要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在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的過程中,教師要發揮重要作用,教師自身要轉變教學觀念并清晰的認識自身在課堂中的角色定位,所以新基礎教育要求我們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呈現者、引導者和課堂的組織者、組織者,更是教學互動生成的推進者、學科育人價值的開發者。
(一)教學互動生成的推進者
新基礎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把教與學看成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不是教師單向的教和學生單向的學,而是師生之間相互影響和互動生成,真正實現生命活力的教學過程就是互動生成、相互影響的教學過程。這個教學過程也就是新基礎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放”與“收”,“放”就是設計大問題,教師在課堂中下放大問題讓每位學生都參與進來思考和活動,實現重心下移,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進行下放問題;“收”就是教師通過課堂現場發現和回收學生的資源,這資源就是每位學生參與大問題解決過程的不同狀態和信息,在回收學生資源時要注意不僅要回收學生的相同信息,還要回收學生的不同信息,回收之后教師要進行一個資源差異對比。在新基礎教育的課堂中一般設計三個大問題就好,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三個大問題推進核心教學過程,這也契合新基礎語文教育的“三放三收”。
如昆明市書香門第小學在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第一課時中教師出示大問題一:在文中找一個句子來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一放:把開放式導入的詞語帶入課文自由朗讀,你能在文中找到一個中心句來概課文的主要內容嗎?一收:收集學生通過關鍵語句來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資源,呈現學生不同的句子。
出示大問題二:課文描寫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聲音。二放:通過思維導圖梳理文章脈絡,整體把握文章內容后找出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大自然的聲音,并完成課堂記錄單。二收:收集并對比兩位學生的記錄單,其他學生評價并補充。三放:帶著想象默讀第二自然段,你從哪里感受到風聲的美妙?并把它勾畫出來。三收:學生有從相同的角度找到答案,也有其他角度找到答案,不同的資源呈現要對比評價和補充。教師追問:你從這些方面感受到了風聲怎樣的美妙,能具體地描述出來嗎?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并主動進行口語表達。
在這堂語文課中,教師圍繞兩個大問題進行三放三收推進核心教學過程,有效促成互動生成的教學過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獨立思考解決問題主動參與課堂,對學生進行了深度資源的挖掘和開發,在此,教師是新基礎教育教學互動生成的推進者。但是與此同時,教師在進行互動生成的教學過程推進時要注意大問題的設計不要太小,而且大問題的設計要緊扣學生學習的困難和障礙,一定要有思維的力度,一定要有學生的活動,一定要有適度的時間;放和收的方法要和學習記錄單結合在一起,課堂記錄單是放下去的載體,收的時候一定要多收,而不是像這堂課的教師在回收學生資源時只回收兩個學生的信息,而是要多回收進行對比評價和補充。
(二)學科育人價值的開發者
新基礎教育除了關注學科的知識之外,還關注學科蘊含的育人價值,從生命價值的教育觀和主動健康發展的學生觀出發,新基礎的全面育人是指:第一,培養積極主動、健康發展的人生態度;第二,個體人格的養成與公民素養的自覺健全;第三,基礎學習力的養成和自主拓展性學習需求與能力的培養;第四,獨立思考、批判性發現和創造性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第五,發展多方面的興趣,培養融入和改變身邊世界的能力。傳統教育的學科教學是從學科知識邏輯出發,讓學生能夠學到理論知識和會做題,而新基礎教育的學科教育要求學科書本知識與真實生活要有豐富的聯系,學科書本知識要與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要有密切的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從學生真實生活出發,要從學生的需求和問題出發,做學科育人價值的開發者。
如在昆明書香門第小學三年級《大自然的聲音》第二課時中教師的教學設計環節如表1:
《大自然的聲音》與自然聲音美有關系,這節課的語文育人價值應該是:第一,讓孩子學會傾聽自然,培養傾聽的能力有三個方面,傾聽自然能力、傾聽他人能力、傾聽自我能力;首先是傾聽自然能力,要讓孩子有傾聽自然的靈敏和靈感,能力和習慣。第二,感悟自然,感悟大自然的聲音之美。第三,想象自然,聲音是想象出來的。第四,表達自然。第五,保護、熱愛自然。這五個方面的育人價值從能力來說,就是培養孩子的傾聽力,感悟力,想象力,表達力,保護力。在這節課上,教師環節與環節之間緊密相連,從學生已有的思維導圖作為起點,在過程中與學生生活相聯系,把語文的教學內容跟教學價值相融合,以書本知識為載體讓學生體會領悟并經歷大自然的聲音到底是什么樣的,讓學生豐富和完善自己的人生世界觀。
三、 小結
新基礎教育的語文課堂教學不是傳統的填鴨式教學,也不是單向的老師教和學生學,而是讓課堂充滿活力,讓課堂“活”起來,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課堂中。新基礎教育的課堂活動觀是動態生成的,既指過程生成也指資源生成,所以我們就得要求教師要做教學互動生成的推進者,同時也要做課堂信息的捕捉者、學生資源的重建者和判斷者,在課堂上認真傾聽學生,不斷編織信息,推進教學過程互動生成,在互動生成的過程中開發語文的育人價值,最終達到學生主動健康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李政濤.什么是“新基礎教育”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6):1-5.
[2]王建軍,葉瀾.“新基礎教育”的內涵與追求:葉瀾教授訪談錄[J].教育發展研究,2003(3):7-11.
[3]龐慶舉.論“新基礎教育”之“新”[J].中國教育學刊,2009(9):8-12.
作者簡介:? 符美玲,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