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按照新課標的要求進行教學,主要依托課堂教學,通過加強自身知識水平的提升和培養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方式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本文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出發,思考探索,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加學生學習信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鼓勵學生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全面提升數學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效率;教學策略
根據小學數學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地教學實際,通過日常教學情況匯總,綜合分析判斷后進行的課堂教學活動,有助于緊貼學生實際情況,明確教學目標,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提升課堂效率。
一、 充分調動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時反應迅速,思維活躍,但是歸納總結能力較差,這與他們這個年齡段感性思維較強邏輯思維較差有關,教師的教學應該根據他們的年齡特點來展現,如果問一個學生為什么喜歡上一門課,有的學生說因為喜歡老師的親和力,有的學生覺得老師上課很有趣,有的學生覺得老師愛笑。這些理由在成人看起來似乎并不是教學的要件,對小學生來說卻是吸引他們的重要原因,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注意對小學生進行情感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 利用提問提高小學生的自信心
小學課堂上,老師提問學生舉手回答的熱情最高,小學生的表現欲最強。教師應該尊重并珍惜學生學習的熱情,按照教學課程設置,預設好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提問,盡量根據學生平時成績表現,覆蓋到每一位同學,如果學生在回答問題時答不出來,教師也應該適當給予引導,鼓勵學生思考,給學生以肯定,幫助他們獲得信心。
除了教師提問,也應該多鼓勵學生向老師提問。比如在學習錢幣的時候,有位同學問筆者,一元的硬幣和一元的紙幣有什么區別?這位同學思考的角度很好,這時候教師要將這個問題回到數學上來,引導學生思考一元紙幣的價值是多少?一元硬幣的價值又是多少?如果一件商品標價1元每件,那么一元紙幣可以買嗎?一元硬幣可以買嗎?學生通過這些問題的思考,會對貨幣的價值有更深的理解。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組建討論小組。學生提問說明學生思維敏捷,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珍視學生的這一才能,要探索出適合學生的思考習慣,引導他們通過獨立的思考自己去尋找答案,如果對于學生的這一問題,教師輕描淡寫的告訴他們,他們沒什么區別,就是一個是紙制的一個是金屬制的,學生會感覺到自己的問題沒有價值會產生挫敗感。在數學教學中,思考始終是非常珍貴的,無論是給學生提問還是回答學生的問題,都應該想辦法啟迪學生思考,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提高他們的自信心,鍛煉數學思維能力,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
三、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些小學生覺得數學難學,老師講過的題目十之八九考試不會遇到原題,因為知識點是有限的,由知識點引申出來的習題是無限多的,如果在掌握知識點和做對習題之間架起橋梁,就需要學生有自主學習的能力。有些學生習題不會做,老師一講解突然恍然大悟,原來這樣,怎么自己沒有想到,這就是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的表現。
(一)圍繞課本鼓勵學生發散思維
課本是我們展開課堂教學的基礎,課本看起來都是比較簡單,但是蘊含的知識點非常多,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對知識點的導入和發散思維教學。比如在講圓的時候,請同學們盡可能的畫出一個圓,有的同學美術基礎好徒手可以畫出很好的圓,有的同學很聰明知道從書本上臨摹,有的同學從口袋里找到一枚硬幣圍著畫一圈,這就是課堂導讀,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圓的興趣。進入課程之后,再逐漸深入學習“圓有什么特征?”“如何求解圓的面積?”“如何求解圓的周長?”“什么是π?”通過逐漸深入學習,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
數學學習中獨立思考的目的就是獨立的解決問題,這個過程需要學生獨立完成,就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有人對此表示不理解,既然是學生自主學習,那需要老師干嗎?換個角度思考,如果完全靠老師填鴨式的講,學生不思考,他的數學可能學得好嗎?學生的自主學習并不是完全獨立的學習,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的,避免了學習的盲目性又能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將知識的學習轉化成自己的能力。比如在年、月、日的知識時,向學生提出問題“公歷和農歷有什么區別?”“什么是閏年?”“為什么會有閏年?”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會得到快速的提升。
四、 傳授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
小學生像成長中的小樹苗,需要教師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有針對性的根據他們自己的具體特點進行教學,讓這一棵棵小樹苗長成參天大樹。在解題時,了解作者的出題意圖,調動出相應的知識點,溫故知新非常重要。
(一)指導學生領會出題者的出題意圖
數學有自己獨特的邏輯語言,一道數學題不會追求語言是否優美、辭藻是否華麗,但是其中的邏輯關聯必須準確而縝密,這就是數學的特點,也是小學生應該理解的數學語言。對于一道數學題,學生通過讀題首先要明確出題者的意圖,知道出題者想得到的是什么?是求面積還是求周長?然后回到題目中來,根據已知的條件,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思維組合,最后形成解題過程,得到答案。小學生數學的難度近年來呈上升趨勢,例如“已知圓形的半徑,求圓形的面積”,這樣的題目很多同學都知道套用公式來做,如果題目換成“已知直徑求圓形的面積”,多數同學也知道先把直徑除以二得到半徑,再來求面積。如果再進一步增加難度“已知周長,求面積”,學生就會犯難了,如果這個題目是結合圖表來答題,學生答題時更容易出錯。其實這類題目無論怎么出題,最終是要利用圓的面積公式來求答案,關鍵就是先推算出圓的半徑,如果學生沒有領會出題者的意圖,找到半徑這個關鍵點,答題起來就會變得非常困難。
(二)引導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
數學解題中,知識點往往不是單一的,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的,新課程對小學生數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要求學生在掌握知識點的基礎上活學活用,養成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學習圖形的運動時,出現了兩個名詞,一個是“對稱軸”,一個是“軸對稱”一些學生對這兩個字一樣順序不一樣的詞感到非常困惑,到底有什么區別呢?簡單來說一個圖形有對稱軸那就是軸對稱圖形,那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只有一條對稱軸呢?對應到剪紙游戲中,剪出三個小人手牽手的圖形,應該怎樣來折紙,給出的選項哪個是正確的?在課下我們可以用紙來折疊剪出來看看驗證答案,到了考試這一步就需要利用大腦來預設這個場景,這個就是圖形運動知識點的遷移。在考試答題時,學生應該明確思維的方向,只有思路正確,通過發散思維判斷,才能真正有效的解題。
五、 重視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相結合
隨著數學學習的深入,有些學生覺得數學與生活的距離拉遠了,學習錢幣的知識可以用來買東西,到了小學高年級求平行四邊形面積,就覺得生活上用不上,其實這是對數學學習的誤解,數學知識貫穿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買東西大到神舟飛船升天,都需要用到數學知識。在數學課的教學中,如果能夠結合實際生活,讓數學在學生心目中變得更有用,不僅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還能提升學生活學活用的能力。
數學的運用學習需要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一個普通常見的事物可能蘊含著很多數學知識,比如常見的下水道井蓋,為什么用圓形不用正方形或者長方形,就蘊含著數學中圓形有無數條直徑,每一條直徑都相等的數學知識,所以井蓋無論怎么轉動都不會掉下去,這些知識的習得需要教師的引導,如果條件允許,教師可以開展具體實踐操作,既避免了知識的機械灌輸,又能讓學生加深理解。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對應的素材,進行教學練習,提升學生學習數學運用數學的能力。
按照新課程的要求,小學數學在教學中應當從情境、生活等方面入手,豐富課堂教學內容。這就要求小學生在小學教學中,不斷優化、提升教學思路,尋找學生感興趣的知識點,按照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多思考,注重知識點之間的練習,主動的提出問題尋找答案,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小心求證,培養數學學習意識。教師還可以引導小學生關注生活,尋找數學和生活的關系,增強學生學習練習實踐的能力。比如在物體的運動這一階段學習時,物體的平移和旋轉,就可以借助多媒體展示這個運動過程,讓學生看清楚是怎樣通過平移實現從A到B的運動軌跡,特別是理解公共汽車在運動時,車身是在平移,輪子是在旋轉,如果不方便用汽車模型給學生展示,那就借助于多媒體課件吧!讓學生理解這看似矛盾的現象,更好地理解知識,增加學習的積極性。多媒體將教學內容生動地展示出來,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分析,采用多媒體直觀地展示教學內容,讓學生通過課件回到生活的現實中來,看到汽車在前進時,各部分是如何運動的,不僅讓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內容,也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的熱情,增強學生的學習運用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學中要結合小學生的實際情況,一年級的學生和六年級的學生在思維方式上明顯不同,基礎好的學生和基礎較差的學生需求也不盡相同,教師對學生差異性越是尊重了解,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效率就越高。小學是數學學習的初始階段,小學生無論是在學習習慣、學習思維、學習自信各個方面都不夠成熟,需要教師更多的引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講解答題方法,幫助學生培養數學思維,提升小學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成績,滿足小學生提升核心素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曲磊.試論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J].學周刊,2019(23).
[2]王莉.培養學生注意力,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效率[N].發展導報,2018(17).
[3]張燈明.淺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培養[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4).
[4]王利芳.芻議優化小學數學教學中師生互動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17).
作者簡介:鄭煦虹,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詔安縣深橋中心深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