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村留守兒童作為我國的特殊群體,已經成為當今社會重要的社會問題,特別是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普遍具有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不僅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發展,而且也會對教育造成一定的影響,因而需要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方面狠下功夫。本文對此進行了研究和探討,在簡要分析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重要性的基礎上,重點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培養策略。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培養策略
在我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的新形勢下,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加快,這也直接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不斷增加。盡管從總體上來看,國家和各級地方政府都高度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工作,而且也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體系的優化和完善,在推動“教育公平”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也要認識到,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性,普遍存在一些不良的習慣,不僅不利于農村留守兒童發展,而且也會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等造成一些不良的影響。因而,應當對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給予重視,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大力加強教育。
一、 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重要性
由于農村留守兒童的特殊性,普遍與親屬生活在一起,由于父母長期不在身邊,直接導致留守兒童缺少父母的疼愛,教育管理工作也缺乏全面性,因而有一些不良的習慣,需要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方面狠下功夫,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有利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科學發展,特別是由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等方面相對比較薄弱,通過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可以使農村留守兒童自我管理的意識更強,因而對于促進他們健康發展具有很強的基礎性作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還有利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比如,通過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工作,能夠找出和發現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而通過有效的教育,使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素質顯著提升,對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管理工作的深入開展有很強的針對性;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還有利于進一步優化和完善教育管理體系,特別是通過積極探索更具有針對性、系統性和效能性的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模式,進而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和可持續發展。總之,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既有利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同時也有利于推動為農村留守兒童創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等環境,同時也是推動“教育公平”的重要舉措。
二、 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現狀
(一)重視程度不足
只有明確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培養現狀,才能夠結合目前存在著的問題提出對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進行培養的措施。從實際情況來看,重視程度不足的問題是不能不提的。具體來說,在對相關工作進行具體實施的過程中,負責開展工作的部門并未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更不要說對具備較強專業能力的工作人員進行配備。相關工作人員沒有深入到實踐當中,對農村留守兒童不良習慣進行調查,導致無法明確農村留守兒童不良習慣產生的原因。除此之外,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都沒有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培養問題的重視,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所以很多留守兒童都處于放任自流的狀態,而學校則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對其良好習慣進行培養,導致現有的工作體系不夠完善。如果這個問題進行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未來的發展可謂堪憂。
(二)教育管理水平低
在合理的情況下,學校必須要擔負起對學生良好習慣進行培養的責任。但是農村學校的教育資源較為缺乏,教師意識不足,學校經濟條件較差,所以很難完善教育管理體制,而且負責管理農村學校的教育部門大多數都沒有將工作重點放在教育管理模式創新、教育管理體系改革的方面,導致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習慣無法在現實情況中得到培養。農村學校的教師只知道一味地向學生灌輸只有學習才能改變命運的思想,雖然這種思想具備某種程度上的正確性,但是卻可能在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埋下功利的種子,除此之外,部分學生只知道學習卻不懂得做人的道理,教師也未能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開展全面的教育,導致學生習慣較差,不利于其未來的發展。
目前無論是社會組織還是社會人士雖然都較為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但是由于缺乏管理渠道,無法發揮真正的作用。學校與社會組織缺乏聯系,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家長缺乏溝通,這也致使其不能對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等進行掌握,制約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三)心理疏導缺乏
要想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習慣,就必須對其實施心理疏導,因為大多數的農村留守兒童的內心都較為敏感、脆弱。由于長期無法與父母接觸,其具備較強的叛逆心理,長此以往,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會持續下降,導致他們養成不好的習慣。而在現實情況中,學校也沒有意識與能力結合農村留守兒童的實際情況開展心理輔導。心理疏導的缺乏進一步惡化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情況,他們不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還有部分農村留守兒童較為叛逆,會特意做出一些錯誤的事情來尋求別人對自己的關注。針對這種情況,只有合理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才能對上述問題進行解決。
三、 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實施策略
(一)提高重視程度
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過程中,要進一步提高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只有這樣,才能使這項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建立相應的組織機構,配備專業化的人員,進而為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奠定基礎和創造條件。要切實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不良習慣的調查、了解和分析,找出農村留守兒童不良習慣產生的原因,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努力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要將“社會治理”理念融入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培養當中,發揮方方面面的積極作用。比如,可以針對農村留守兒童多開展一些有益的文體活動。再比如,可以建立相應的工作機制,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培養機制,努力形成強大的合力。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的過程中,也要高度重視方方面面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培養體系,建立相關的工作制度和運行機制,強化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培養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系統性和效能性。要大力開展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培養計劃,進一步健全和完善相關工作體系,努力形成強大的培養合力,比如教育部門、民政部門等應當將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納入工作體系當中,并加強與村級組織的合作力度,在人力、物力、財力等諸多方面給予更大的保障。
(二)加強教育管理
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還要在加強教育管理方面狠下功夫,特別是要發揮方方面面的積極作用,大力推動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機制、教育管理體系、教育管理模式創新,通過加強教育管理,最大限度地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要大力加強學校教育管理工作,應當切實加大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和分析,找出農村留守兒童的不良習慣,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方案,努力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在開展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也要發揮村級組織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的積極作用,比如可以發揮社會組織和社會人士的作用,通過開展“大手牽小手”活動,引導社會人士作為“志愿者”,通過“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形式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能夠發揮較好的功能和作用。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除了要發揮學校、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之外,還要積極探索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的創新性舉措,比如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切實加大與農村留守兒童家長、監護人的溝通和聯系,了解和掌握可能影響農村留守兒童健康成長的家庭因素、社會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管理策略,進而能夠使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管理工作更具有針對性。
(三)強化心理疏導
對于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來說,進一步強化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很多農村留守兒童之所以出現不良習慣,主要是與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具有很大的關系,因而應當進一步強化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疏導工作,努力使心理疏導在培養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在開展心理疏導的過程中,還要建立針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容錯機制”,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所犯的錯誤,應當給予正確引導,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文關懷。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留守兒童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進而認真加以改進。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疏導的過程中,也要進一步強化心理疏導的多元化、系統性和全面性。比如,應當引導農村留守兒童家長與自己的孩子進行經常性的溝通,了解和掌握可能存在的問題,教師也要在這方面發揮積極作用,共同培養農村留守兒童的良好習慣。在開展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疏導的過程中,還要切實加強對農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和分析,了解和掌握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心理疏導工作,比如教師應當經常開展家訪活動,了解和掌握農村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幫助農村留守兒童解決一些困難和問題,并與農村留守兒童開展經常性的交流與互動,這對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心理疏導工作的有效開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
綜上所述,作為我國的特殊群體,農村留守兒童的數量和規模較大,如何培養農村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的習慣,對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科學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這就需要著眼于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素質的提升以及良好習慣的養成,大力加強農村留守兒童良好習慣培養,特別是在提高重視程度、加強教育管理、強化心理疏導等諸多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農村留守兒童養成良好習慣,促進農村留守兒童素質提升。
參考文獻:
[1]劉仲花.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生活與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J].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19(6):195.
[2]宋小紅.農村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8,4(11):87.
[3]盧凝香.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策略與探究[J].讀寫算,2018(9):181.
作者簡介:
莊麗紅,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南靖縣奎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