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芬 李玉蘭 徐穎 駱雪芬 向小慧


【摘要】 目的:分析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對特發性性早熟患兒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特發性性早熟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組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對兩組護理效果進行比較。結果:觀察組護理后社交退縮、抑郁、多動、違紀、殘忍、攻擊性、性問題、分裂樣強迫、體訴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依從性為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特發性性早熟患兒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效果理想,可改善抑郁情緒、社交退縮等情況,提升治療依從性,值得應用。
【關鍵詞】 家庭 心理護理 特發性性早熟 心理狀態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family-center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Method: A total of 64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from January 2017 to January 2018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32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nursing,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family-center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an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 After nursing, the scores of social withdrawal, depression, hyperactivity, disciplinary violation, cruelty, aggression, sexual problems, split-like compulsion and physical complai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complia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3.75%, which was higher than 75.00%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Conclusion: The effect of family-centered psychological nursing for children with idiopathic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s ideal, which can improve depression, social withdrawal, and enhance treatment compliance, and is worthy of application.
性早熟指女孩8歲前、男孩9歲前過早出現第二性征,根據原因不同可分為中樞性早熟、不完全性性早熟、外周性性早熟。特發性性早熟(ICPP)又稱中樞性性早熟,指經檢查未發現患兒提前啟動青春發育器質性病因的性早熟,以4~8歲女孩多見[1-2]。因第二性征提前出現,可使兒童身高低于同齡兒童,容易引發社交退縮、抑郁、攻擊性強等心理問題,對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3]。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加強對ICPP患兒的心理干預十分重要[4]。本研究對ICPP患兒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旨在評價其對患兒心理狀態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64例ICPP患兒。納入標準:符合中華醫學兒科學會內分泌遺傳代謝組制定的特發性性早熟診斷標準。排除標準:精神疾病;配合性較差;中途退出研究;存在溝通障礙、神志障礙等。隨機分成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2例。觀察組男10例,女22例;年齡5.0~10.0歲,平均(7.81±1.79)歲。對照組男11例,女21例;年齡4.5~10.0歲,平均(7.25±1.74)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家屬及患兒對研究知情,并簽訂同意書。
1.2 方法
兩組均接受激素類藥物治療。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包括疾病健康宣教、注意事項講解、用藥指導等。觀察組行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具體措施:(1)問卷調查:發放問卷調查表,了解患兒睡眠、日常飲食、運動、心理狀況等,根據結果與家屬共同制定合理的家庭心理護理方案。(2)家屬健康宣教:向家屬普及疾病知識,囑其不必過分擔心,積極配合醫務人員工作,在日常生活中督促患兒養成健康飲食、睡眠等行為。講解治療成功病例,消除家屬顧慮,減輕心理負擔,增強其幫助患兒早日康復的信心。囑家屬多與患兒進行溝通交流,注意語氣溫和,切勿給患兒造成過大精神壓力,認真傾聽患兒內心想法,幫助其疏導抑郁、自卑等負性情緒。鼓勵家屬多向患兒表達關愛與關心,以患兒可理解的語言進行交流,適當分享出現生理變化后的心得,增強患兒自信心。囑家屬多關注女孩經期衛生,勤換內褲與衛生棉,避免泌尿系感染。(3)患兒心理干預:受疾病影響,患兒體型、外表等會出現一系列變化,與同齡兒童存在差異,導致患兒產生自卑、抑郁、社交退縮等心理問題。醫務人員應溫柔耐心地、以易理解的語言與患兒進行交流,鼓勵患兒不必擔心,幫助其正確看待自身變化,克服恐懼、抑郁等心理,使其與家屬、同伴等建立正常的人際關系。(4)適當開展性教育:患兒對性有模糊認知,好奇心相比于同齡兒童更強,但其心理尚未成熟。家屬應多關心、體貼患兒,適當開展性教育。對月經來潮的患兒應幫助其注意經期衛生,教會其保護生殖器、乳房等部位。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應用艾氏兒童行為量表對兩組護理前后外顯行為進行測評,由家長完成問卷調查,包括社交退縮(0~12分)、抑郁(0~14分)、多動(0~11分)、違紀(0~5分)、殘忍(0~4分)、攻擊性(0~19分)、性問題(0~4分)、分裂樣強迫(0~4分)、體訴(0~9分),評分越低,患兒外顯行為越良好。(2)對兩組依從性進行比較,完全依從:可堅持用藥或打針;部分依從:偶爾出現不遵醫囑用藥行為;不依從:不能堅持用藥或打針。依從性=(完全依從+部分依從)/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統計軟件為SPSS 19.0,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艾氏兒童行為量表評分對比
觀察組護理后社交退縮、抑郁、多動、違紀、殘忍、攻擊性、性問題、分裂樣強迫、體訴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依從性對比
觀察組依從性為93.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ICPP為臨床中較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疾病,指女孩8歲前、男孩9歲前過早出現性成熟特征,主要表現為女孩乳房發育并加速生長,男孩睪丸發育并增大[5]。ICPP可加速骨骺成熟,使骨骼提前融合,導致患兒身材比同齡兒童矮小。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習慣及生活習慣的改變,使得ICPP發病率逐漸升高,對兒童生長發育、社交活動等均造成嚴重影響,需及時采取合理干預[6]。
ICPP患兒因提前出現性早熟,使得患兒對生理上的急劇變化產生自卑、孤僻、恐懼、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而導致社交退縮,不愿意參加集體活動等[7-9]。性早熟導致的一系列心理問題遠比疾病本身對兒童造成的影響大,因此臨床應及時采取合理的干預措施以緩解第二性征發育進程,恢復生理狀態。同時,在治療期間配合科學的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患兒心理狀態十分重要。近年來,單純生物醫學模式逐漸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務人員除了需要加強對患兒的常規治療外,還需重視其心理狀態改變情況,并積極采取心理干預措施[10-11]。
家屬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對患兒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干預取得較好效果。通過加強對家屬的健康宣教,使其了解疾病相關知識,可緩解焦慮、擔憂等情緒;講解治療成功案例可增強家屬幫助患兒早日康復的信心[12]。家屬的態度在患兒治療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醫務人員應鼓勵家屬多與患兒交流,主動向患兒表達關心與關愛,有利于增強患兒治療依從性[13]。醫務人員通過簡單易理解的語言對患兒進行心理疏導,鼓勵、安撫患兒,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重拾信心[10]。告知家屬多關心患兒,適當對其開展性教育,指導患兒學會自我保護。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社交退縮、抑郁、多動、違紀、攻擊性等各項指標評分均低于對照組,提示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患兒心理狀態及社交活動。觀察組依從性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可提升患兒治療依從性。
綜上所述,對特發性性早熟患兒實施以家庭為中心的心理護理效果理想,可改善抑郁情緒、社交退縮等情況,提升治療依從性,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戴靜.心理干預在特發性兒童性早熟治療中的作用[J/OL].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8,3(46):16,19.
[2]岑詩,李玉梅,劉萍,等.以家庭為中心護理模式在特發性性早熟兒童中的作用[J].右江醫學,2018,46(6):651-654.
[3]顧軍養,陳玉飛,朱悅萍.認知行為療法對改善中樞性性早熟女童心理行為的評價[J].護士進修雜志,2018,33(3):259-261.
[4]甘霖,李培培,程雨,等.論延續性護理對性早熟患兒家庭生活質量提高的促進作用[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9,32(1):79-81.
[5]王小苗,范菱.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在白血病患兒中的應用及對家屬希望水平、患兒心理韌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8,15(24):114-117.
[6]徐怡,趙曉科,朱敏,等.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痙攣型腦性癱瘓患兒踝足矯形器佩戴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8,24(1):116-120.
[7]陳燕芝.健康教育及心理護理干預對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兒童治療依從性的影響[J].心理醫生,2016,22(26):194-195.
[8]董黎,韓麗,李青文.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對腎病綜合征患兒心理健康的影響[J].全科護理,2015,13(21):2058-2059.
[9]王珍珍,侯寧.以家庭為中心的護理干預模式對哮喘患兒自我管理及家長心理健康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9,12(3):168-170.
[10]刁海燕,張志平,趙雪琴.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小兒抑郁情緒及心理指導研究[J].泰山醫學院學報,2015,36(7):780-781.
[11]艾智慧.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小兒抑郁情緒及心理指導分析[J].心理月刊,2018(4):30-31.
[12]褚珺瓊,王丹陽.醋酸曲普瑞林聯合心理干預治療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患兒的療效觀察[J].中國藥師,2018,21(6):1058-1060.
[13]石艷紅,范文萃,徐雯.早熟方治療特發性中樞性性早熟患兒的臨床療效研究[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9,36(7):982-987.
(收稿日期:2019-11-29) (本文編輯:李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