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秋紅 王富強 郝曉文 鞠曉麗 王成安 譚建宇
[摘 要] 作為高校教學的實踐環節,生產實習是學生將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產實踐聯系的紐帶,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及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針對本專業目前生產實習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利用校企合作平臺對生產實習的模式和方式進行實踐。通過改革與實踐,實習質量和效果明顯提高,學生在社會認知、協作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均有所提高,達到了人才培養的目的。
[關鍵詞] 生產實習;校企合作;教學改革與實踐
生產實習是高等院校工科類專業的重要實踐性教學環節,是人才培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將學生所學基礎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產實踐聯系的紐帶,是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工程問題及綜合能力的重要環節。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能源與環境方向)生產實習的單位主要是電廠或熱電廠,出于對安全及經濟性的雙重考慮,學生在實習中大多只是參觀與聽講,實習效果并不理想,無法達到鍛煉實踐能力的培養目的。
一、生產實習環節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
我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能源與環境方向)生產實習的單位主要是電廠或熱電廠,實習安排在基本完成專業課的大三末或大四初進行,實習時間為兩周。實習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實習單位落實困難。電廠及熱電廠等現代企業受安全指標、生產任務及經濟效益等多種因素的制約,沒有實際生產經驗的學生進入操作區域可能會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進而影響企業的生產效率,這就導致了企業對高校實習沒有積極性。而且,電廠大修時間可能與學校的教學計劃發生沖突。因此,每年都因實習單位的落實而感到為難,校企之間難以形成穩定的協作關系。二是實習內容和形式單一,學生得不到應有的鍛煉。
二、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針對生產實習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如何更好地利用生產實習使學生能在短時間內有所收獲、有所鍛煉,是專業老師一直思考的問題。
校企合作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途徑,是轉型背景下各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共同話題。在新工科大背景下,2018年新能源院與青島海爾集團達成校企合作的初步意向。本次合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1)資源共享。包括但不限于高校專業課程授課、海爾企業專業實踐精品課程、目標專業課程開發等。(2)創業訓練營。海爾設立實訓基地,根據我校教學和培養需要以及海爾業務、技術發展的需要,為我院學生提供企業培訓及實訓歷練。(3)就業前置。海爾為我院全日制在校生提供定向就業機會,學生畢業后可直接到海爾工作,雙方共同制定向同學大四在企業實習與在校學習雙向培養方案。
海爾集團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目前從傳統家電產品制造企業轉型為開放的創業平臺。基于海爾集團在“雙創”領域的突出成就和示范作用,2016年5月,海爾成為家電行業唯一一個入選國務院確定的首批雙創示范基地。同時,為承接“工業4.0”并將教育與實踐相結合,海爾690供應鏈通過搭建690互聯工廠與一流目標高校戰略合作,全面吸引人才,實現企業用工需求和學校人才培養的和諧統一。新時代背景下,學生就業呈現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本專業就業,因此,培養學生的工程素養、工程意識和實踐能力就顯得極為重要。與海爾集團的校企合作,實施生產實習環節與青島海爾訓練營項目結合的改革方案,為學校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根據與海爾集團的校企合作意向,提出本次生產實習與訓練營項目同步實施的新模式。本次參加實習的是2016級新能源與能源與環境兩個專業,實習時間為三周。海爾集團高度重視本次實習合作,在各方面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為實習學生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條件及生活補貼,在實習規劃上做了充分細致的工作。學生進入企業后,由企業安排專任班主任,學校派專業教師參與整個實習過程。本次實習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改革:
(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整體提升了綜合素質
本次實習采用多種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了解企業的機會。如通過觀看以海爾總裁張瑞敏為原型的電影《首席執行官》與參觀廠區相結合,使學生了解并切身感受到企業的發展歷史與文化;同時,海爾的創業激情和果斷而有遠見的決策,對產品質量的高度重視及居安思危的海爾發展精神,都對學生產生了很大影響。通過企業精神、價值觀念到員工行為規范等相關教育,使學生快速實現了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換,增加了學生對企業的認知,學到了在學校無法學到的知識。安全教育是實習環節的重要內容,本次實習的安全教育既有理論講解,又有實際體驗。海爾集團安全實訓中心具有先進的參與和體驗設施,例如,通過VR體驗高空墜落、火災現場及墻壁倒塌等一些危險場景,加深了學生的安全意識。
(二)增加職業生涯計劃培訓及大賽,樹立職業規劃意識
本次實習計劃中專門安排了職業生涯計劃培訓,并組織職業生涯計劃大賽。企業聘請高校職業生涯專職教師,為同學進行培訓和互動,同時邀請企業新入職員工進行現身說法。學生在大一學期也上過職業生涯培訓課,但當時既沒有專業知識,也沒有企業認知,大部分學生沒有多少收獲。此次是在企業的環境中培訓,有理論,有實踐,使學生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
(三)參與企業實踐課題,鍛煉了能力,培養了團隊合作精神
實習的最后一項計劃是以小組為單位,六個小組各完成一項實戰課題。即在工程、設備、質量、生產、投入產出、JIT采購等六個方面,在各組導師的帶領下,完成專業課題研究。學生拿到課題后,經過小組討論提出初步方案,然后實地走訪調研,確定實施方案,再聽取導師意見進行修改完善,最后完成研究課題,進行成果展示答辯。
三、結語
本次實習無論在內容或形式上都與之前的生產實習有很大的不同。增加了管理理念、創新理念及組織理念的培訓,安排了有經驗的企業導師為同學講解;通過培訓、參觀、走訪、實戰,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角色轉變,建立了對企業的感性認識;實習中多種生動有趣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興趣,提高了參與度,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三周的生產實習給同學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的實習日志和總結報告中都對本次實習給予了肯定,特別是職業生涯大賽、實戰課題的完成,以及海爾創新文化及管理模式,對學生現在乃至今后的職業生涯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校企合作下生產實習模式的探索,為高校和企業培養一流高素質綜合型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平臺。希望在今后的實習中,對存在的不足做進一步的改進、完善,例如在時間安排上可以再緊湊一些,實戰環節比例可適當增加等。總之,用好校企合作平臺,使生產實習在培養創新性人才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蔚蔚,張忠明,劉君.改進高等工科院校生產實習工作的思考[J].高教學刊,2019(17):191-193.
[2]陳裕先,謝禾生,宋乃慶.走產教融合之路 培養應用型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2015(13):41-43.
[3]羅曉東,張麗萍,蔣月月.基于校企協同的生產實習改革[J].中國冶金教育,2017(1):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