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本文論述培養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策略,建議教師重視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培養,通過創設情境、建立關系、合作探究、應用模型等步驟,有效發展學生數學建模素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建模素養
數學建模指對現實問題進行數學抽象,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問題,運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其主要環節為: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發現、提出、分析問題,建立模型,探尋解決方案,得出結論,驗證并改進模型,最后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建模將實際生活與數學間的聯系搭建起來,為數學應用創造了條件。教師有必要基于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目標,創新小學數學教學策略,關注學生數學建模素養的培養,發展學生的應用能力與創新意識。
一、創設情境,奠定模型建立基礎
教師可以創設游戲情境、生活情境、競賽情境、實驗情境等,以生為本,讓學生自主參與、全身心投入,快樂地參與其中。創設情境后,教師可恰當預設,科學點撥與指導,引導學生找到模型的特征,奠定建模的基礎。
案例一:“雞兔同籠”教學片段
問題:雞和兔關在同一個籠子中,共有8個頭、26條腿,請問雞和兔各有幾只?
師:我們現在玩一個游戲,請大家站起來,都抬起一條腿。
學生按照教師的指示操作,發現現在大家都是1個頭、1條腿。
師:這就是金雞獨立法,也是抬腳法。意思是讓雞抬起1條腿(剩1條),兔抬起2條腿(剩2條)。腿的數目是不是少了一半呢?
生1:是的,現在腿的總數應該是26÷2=13條。
師:現在腿有13條,頭有8個。那么腿的數量比頭的數量多多少?
生2:13-8=5。
師:多出來的是誰的腿呀?
生:兔子的腿。
師:如果全是雞,現在金雞獨立后,用一只腳站立,腳的數量應該與頭的數量一樣,但是腳的數量卻比頭的數量多5,那么這個5代表什么?
學生交流討論,很快知道,多1只兔子就會多1條腿,5就是兔子的數量。由此,學生給出答案:兔子5只,雞3只。
教師通過創設趣味的游戲情境,讓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猜想假設、創新思考與互動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奠定了模型建立的基礎。學生意識到“雞兔同籠”問題可以用代數法“假設猜想”解決,或用方程解決。
二、建立關系,初步形成模型框架
建立數量關系,是建模的初始階段。建立關系,即“用數學符號建立方程、不等式等表示數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數量關系的建立,需要運用數學符號、文字語言,并運用公式勾勒出其基本的數與量之間的相互影響、變化關系。學生需要通過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選擇與判斷等活動過程,完成模型的抽象,得到數量關系,初步形成模型框架。
案例二:“大樹有多高”教學片段
教師組織學生參與綜合性實踐活動“大樹有多高”,通過多次測量和記錄,得出如下數據:
[標桿長 2 3 5 6 標桿影長 3 4.5 7.5 9 ]
根據以上數據,學生仔細分析“比例的應用”相關知識,并查閱了關于物理學的一些知識,認識到“同一時間、同一地點測量的標桿長、標桿影長是規定的,這個比值也等于其他物體長比它的影子長度”。學生在知識準備充分的情況下,根據多次測量得出的數據,計算出標桿長∶標桿影長=2∶3。將其運用到計算“大樹有多高”問題中,得出“一個量擴大幾倍,另一個量也擴大幾倍,比值相等”。于是,建立數量關系“標桿長∶標桿影長=大樹高∶大樹影長”。測量大樹的影長,運用“比例”知識,就能得出大樹的高度了。
通過一系列的動手探究過程,學生建立數量關系,并分析這幾個量之間的變化規律,發現了其中的奧秘。由此,建立模型“一個量會隨著另一個量變化,變化倍數不變”。給出其他大樹的影長,也可以得出其真實高度。這就是建模過程,可以稱之為“比例模型”,將其運用到其他物體高度測量中同樣適用。
三、合作探究,經歷模型建立過程
解決了一個問題后,學生在動手合作探究中掌握了初步解決問題的方法,但還沒有形成解決一類問題的思路,也沒有模型意識。這時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類比分析,這些問題有什么相似點,解決方案又存在什么類似之處等,引導學生抽象出特點與解決思路,初步培養學生的建模素養。
案例三:“多邊形的面積”教學片段
師:平行四邊形可以由某條高剪切與拼接形成已經學過的長方形的面積,再進行面積公式推導。那三角形呢?
生:也可以剪切和拼接。
師:是呀,大家再動手做一做,看看有哪些剪切和拼接方法。
學生動手實踐,探究轉化過程。一些學生發現運用剛才剪切的方法拼不成長方形,還有一些學生靈活轉化,將三角形與剛學習的平行四邊形聯系起來,由相同的兩個三角形拼接而成平行四邊形。由拼接,很容易看出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學生得出結論:三角形面積=底×高÷2。
師:很棒,由拼接一步就可以推導出三角形面積公式了,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我選取三角形的高的中點位置,再做底邊的平行線,發現上半部分高線分成的兩部分,剪切后左右拼接,能形成長方形。長方形的高就是三角形高的一半,長是三角形的底。
師:哇,真的太棒了!是的,剪切與拼接可以有多種方法,不必局限思路。不過,三角形的底和高必須對應哦!
總結:三角形面積=底×高÷2。
學生經歷探究過程,發現任何多邊形的面積都可以轉化為已知圖形的面積。五邊形、六邊形或一些組合圖形等,都可以通過剪切的方式,轉化為若干基本圖形,再分開求解每個基本圖形的面積,之后加和,就可以得到組合圖形的面積。通過參與動手探究的過程,學生發現,“基本圖形”就是基本的模型,只要將復雜圖形轉化為基本圖形,就可以將其面積計算出來。
四、應用模型,提升建模素養
模型思想的教學,應將鼓勵生活應用、解決生活問題作為落腳點,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應用數學的意識。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生收集生活問題,鼓勵學生從中抽象出數學問題,運用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進而發展學生的建模素養。
案例四:“相遇問題”教學片段
問題:王明與李華同時從自己家出發,相對而行,王明和李華的速度分別為70米/分、60米/分,5分鐘后,他倆在學校相遇,請問王明和李華一共走了多遠?
師:比較不同的解法,抽象出數量關系。
解法1:王明的路程+李華的路程=總路程
解法2:速度和×時間=路程和(總路程)
通過畫線段圖,讓學生了解(70+60)的真正含義,即為兩個人的速度和,在單位時間1分鐘內,兩個人共走了(70+60)米。
學生總結,相遇問題的計算模型為:速度和×時間=路程和(總路程)。
師:現在我們要運用“相遇模型”解決問題。
問題1:兩輛長途客車分別從北京和天津同時開出,相對而行,速度分別為90千米/時、80千米/時,在2小時后相遇,請問這條高速公路長多少千米?
問題2:兩個工程隊合作開鑿一條隧道,同時開工,甲隊每天開鑿140米,乙隊每天開鑿180米,6個月開通,問這條隧道共有多少米?
學生運用已學模型,獨立解決問題,明晰這個問題的數量關系:工作效率和×時間=工作總量。教師鼓勵學生延伸拓展出其他類型的問題。
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相遇問題”模型,解決一系列的關于速度和的問題,并遷移延伸到其他類型,如生活中的打字速度和、工作效率和等方面。建立并運用模型,開拓了學生的思維,學生學會了解決一類問題,發展了建模素養。
總之,教師應關注學生模型思想的培養,還應多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將數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抽象出模型,并探索出模型的解決思路,展開生活實踐應用,在此過程中有效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簡介:曹宇(1988— ),江蘇鹽城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