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風紅
【摘要】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培養全能型人才。數學知識一直被視為比較難學的學科之一,因為數學和其它學科相比,跟生活實際聯系并不大,學生不知道從何下手,所以,很多學生反應數學知識比較難懂。但是,數學知識的教授不只是為了學習計算等能力,更多的是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等等。教師要靈活運用創設有效問題情境,對學生進行創新知識、創新思維的培養,同時讓數學教學課堂變得更加靈活、有趣。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問題情境 策略 基本原則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基本原則
小學階段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時期,數學的特點就是邏輯性強,但是理論知識理解起來還有點晦澀。小學生的年齡一般都在7~13周歲之間,所以,即使小學數學的知識面涉及并不廣泛,實際上對于小學生來說還是具有一定難度的。所以,教師為了更好地教授學生知識,首先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將晦澀的數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那么,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式就是一種很有效的教育模式,現在也已經被廣泛應用于各小學課堂上。
在小學數學課堂進行有效問題情境的教學模式的優勢在于,它可以通過集中學生注意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激活小學生自主創造和自主發現的能力。小學數學課堂不再像以前那樣呈現教師單方面灌輸知識的現象,而是將課堂再次歸還給學生。當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之后,在有限的課內時間里就會吸收比以前更多的知識,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就越高。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
在教師進行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過程中,首先要了解班內學生的學習質量。每位同學對于數學知識的吸收程度不同,對數學興趣也不同。所以,教師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個人學習狀況,為日后的課程的開設方向奠定基礎。教師不要急于為學生灌輸知識,而是先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興趣。利用小學生的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成功激起學生對數學知識探索的欲望。當學生對數學知識有了興趣,才能更好地學習和吸收所學的內容。
每位學生由于在之前接受的教育模式不同,所以導致了其個人身心發展能力的不同。反映到現實情況中,就是人們所說的“偏科”現象。數學是“偏科”現象中出現率較高的一門學科,即使教師使出渾身解數,仍有很多小學生表示對數學不懂。這樣的現象就是由于上文所說的,學生在發育階段所接觸的教育不盡相同,有的學生擅長于邏輯思維,而另外一些學生擅長感性思維,這其實是一個很正常的現象。教師可以通過正確引導的方式來糾正學生的“偏科”現象。比如,有的同學思維邏輯能力比較弱,那么教師就要在課程設置來彌補這一點。比如,將數學問題變成一則童話故事,童話故事的主人公就選擇小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既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能將邏輯性很強的提綱內容變成可愛的童話故事,從根本上解決了學生個人思維邏輯能力較弱的缺點。這就是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優點之一。
教師要注重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趣味性,如上文所說,由于學生的年齡普遍較低,學生的性格是很活潑開朗的,他們沒有辦法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除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數學知識是一門和趣味性恰恰相反的學科,但是教師要通過教學手段來降低數學知識的枯燥程度。每個問題每個環節的設置都要環環相扣,要注重問題的趣味性。這樣的話,就能保證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是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由于小學生還有自我控制能力較差的特點,所以教師在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時候融入趣味性問題,可以使學生不自主地進入注意力集中的狀態,同時也彌補了學生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因素。
在增強趣味性的基礎上,教師可以通過游戲設置來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和吸收。在學生接受小學教育之前,幼兒園老師就是通過游戲設置讓學生接受知識的學習的。所以,對于小學生來說,游戲是一種他們比較熟悉比較適應的學習方式。教師可以傳承這種教育模式,為學生帶來趣味性和實用性相結合的教育方法。在通過游戲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時候,可以脫離教室這個學習場所,選取一個比較開闊的地方來進行內容的開展。場地的更換,本身就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會因此產生興奮、好奇等情緒。當教師所選取的場景與想要開展的內容高度一致的時候,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會變得更加逼真,有利于教師對有效問題情景創設的開展。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教師可以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多變的環節設置來豐富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內容。互動性是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特點之一,良好的師生互動可以促進彼此的感情,不會使教師和學生之間產生對立的情緒。學生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也就是說,對于學生來講數學知識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就能發現數學、學習數學,這是數學知識普及的良好開端。同時,學生通過輔助完成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而獲得相應的技能,這也是促進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有效方式。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具體方案
“百分數”是學生在進行學習的時候表示比較難以理解的部分之一,因為“百分數”和生活實際的聯系不大,所以教師單純地用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的收益甚微。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采取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法來進行教學。比如,教師先在桌子上放置兩杯相同質量、相同材質的純凈水,兩杯水中都沒有任何添加。這兩杯水就被看作是“一個整體”,代表的是“10”。然后,再取兩個同樣大小的杯子,這兩個杯子與盛水的杯子沒有任何差別。杯子的要求就是從杯口到杯底橫截面積相同,高度相同,密閉。然后,在里面放上食用鹽,兩個杯子放入的食用鹽的質量不同。如果將橫截面積一樣的杯子,從上到下均分為5份的話,那么第一個杯子內放入一份量的食用鹽,第二個杯子則放入4份量的食用鹽。充分攪拌均勻之后,請兩位同學來品嘗一下這兩杯水的味道。很明顯,一定是放了4份量食用鹽的那杯水更咸。然后,由教師引導著將水和鹽換算成分數,然后再進行比較。就會得出,相同分母下,分子越大,數值越大的結論。
這個問題創設方法的材料常見、過程簡單,教師在課堂上就能實現。所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方案未必要多復雜多華麗,如果有簡單明了的方法當然最好,因為問題創設的目的只是為了讓學生更快更好的吸收知識。對于創設有效問題的選擇來說,跟生活實際的聯系越密切,學生的接受程度就越高。因為由于學生的年齡普遍較小,所以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并不是十分成熟。所以,教師問題情境創設的選材跟生活實際的聯系越密切,學生進入狀態所用的時間就越短。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是常用且有效的一種教學模式。它結合了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受教育程度,將難懂的數學知識變成了通俗易懂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并不是說采用了有效問題情境創設的方式就一定能將學生帶入狀態。學生是否接受這種教學模式還是取決于教師的感染力,正如上文所說,教師要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課堂內容上。因為學生年齡小,所以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教師要給予足夠的耐心并且運用正確的引導方式,將數學知識教給學生。
參考文獻:
[1]季勝男.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D].渤海大學,2015.
[2]佚名.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的策略研究[C]//教育學教科研成果展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