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摘 要:任務驅動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學科素養。文章從確定高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步驟、分析任務驅動教學中的學生特征、實施任務驅動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三方面,對任務驅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關鍵詞:任務驅動;信息技術;教學效率;教學質量;學科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14-0090-02
任務驅動是一種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核心,建立在多種教學理論基礎之上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完成具體任務的過程中對知識體系進行建構。目前,許多教育研究者都在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一線教師也在利用此教學法進行實踐探索。本文從確定高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步驟、分析“任務驅動”教學中的學生特征、實施“任務驅動”需要注意的問題三方面,對任務驅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進行探究。
一、任務驅動簡介
(1)任務驅動的概念。所謂任務驅動就是在學習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實踐活動。任務驅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強調任務的目標性和教學情境的創建,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在探索中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還會不斷地獲得成就感,可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能力。(2)任務驅動的特征。任務驅動教學法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以教定學的被動教學模式,創造了以學定教、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協作、探索創新的新型學習模式。任務驅動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及與他人協作的能力。
二、確定高效的任務驅動教學步驟
(1)創設情境。構建任務驅動模式的第一步在于激發學生的探索欲和學習興趣,為此,教師可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任務分解。當確定任務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任務進行分解,并根據任務的難易程度對學生進行引導。可以采用兩種方式對任務進行分解。第一,每分解一個任務,就要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予以完成。第二,將任務全部分解完以后,再引導學生展開討論,予以完成。(3)任務完成。對任務進行分解后,教師要引導學生予以完成。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加以適當提示或引導,啟發學生思考、分析,逐步完成任務。教師可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共同探討和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當學習任務完成以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以積累學習經驗,掌握學習方法。(4)評價。當學生完成任務后,教師要對完成情況進行評價,評價內容要包括完成任務的過程和結果。對過程進行評價時,教師要注意學生參與探究的積極性以及對問題的思考方向,為學生答疑解惑。對結果進行評價時,教師除了要注意結果是否正確外,還要關注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對不正確的結果進行分析,找出錯誤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另外,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我評價、互相評價。
三、分析任務驅動教學中的學生特征
(1)分析學生學習特征。在封閉式管理的學習環境中,學生逐漸形成了較強的自控能力,學習認真,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中,每個學生有著獨特的個性,這種個性使得學生的求知欲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個性加以引導,以幫助學生樹立學習自信心,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2)分析學生認知特征。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已經接近成熟,以后的學習只是增加知識,而對其思維方式和認知水平不會有太大影響。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增加學生信息技術儲備,提升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原有的思維方式,構建高中信息技術的認知。(3)分析學生自學能力。自學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獲取知識的能力,是學習過程中的關鍵因素。即使教師講得再生動、仔細,學生的自學能力不強,學習效果也不會太好。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高中生的思維趨于成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夠獨自解決一些較為復雜的問題。此外,與自學能力同樣重要的是自學精神,有不少學生雖有自學能力,但不愿意自學,缺少自學精神。這會導致在同樣的教學方法下,取得的學習效果不同,愿意付出時間和精力的學生學習效果要好。
四、實施任務驅動教學需要注意的問題
(1)任務設計。第一,趣味性。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專心致志地學習、研究,并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深入了解知識,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問題得以解決,能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對學習內容會更感興趣,從而形成良性循環。第二,真實性。學習任務應該具有真實性。比如,在設計圖片時,對圖片的大小、相應的字體、顏色等都要有所說明。第三,可操作性。信息技術屬于實踐課,要求學生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任務,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只有動手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做到學以致用。第四,合理性。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科學合理地設計學習任務。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以及能力不同,任務難度過大,會挫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影響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第五,連貫性。在設計學習任務時,教師要注意任務的連貫性,做到循序漸進。(2)任務實施。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上,能夠獨立完成教師布置的所有學習任務的學生不多,這是因為信息技術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習難度較大。因此,教師要注重對學生進行指導,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還要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教學方式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總之,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時,教師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自學能力等因素,根據學生的情況,對學生進行指導。設計的學習任務要有趣味性、真實性、可操作性、合理性和連貫性,以推動任務驅動教學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何娟.高中信息課堂教學策略探析[J].基礎教育研究,2019(08).
[2]宋倩.任務驅動應用于高中信息技術程序性知識教學的行動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9.
[3]趙文濤.“任務驅動法”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
[4]仲啟標.任務驅動法在高中信息技術教育中的運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