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素文
摘?要: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我國高職院校的必修課程。在網絡信息化的時代,思想政治教學必須融入時代的浪潮,應用信息化教學法。當前,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存在上課不愛聽、不愛上思政課的現象。就這一問題,筆者開展教學探索,打造了基于信息化教學法的高職院校思政理論教育課堂。
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在經濟日新月異發展的背景下,社會越來越重視人才,高職院校對人才的要求也愈來愈高。對于當前企業的發展需求,傳統的技術型人才已經難以有效滿足,所以,高職院校教學管理部門應加強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發展趨勢的高職人才,提升對信息化教學法的研究與應用力度,這樣才能把學生培養成企業需求的人才,從而全面提升思政課的教學效率與質量。
一、信息化教學法的概念與理論
(一)概念
應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就是信息化教學法的本質,有利于開發出更多教學資源。當前,現代教育理論與教育思想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始終占據著指導位置,在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屬于一種新時代教學模式,實現了教學的數字信息化,對教學水平與質量的提升是非常有利的。
(二)理論基礎
對于學生教育而言,知識的傳授者始終是教師,在課程開展中教師仍發揮著主導作用,教師在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技術可以實現對知識的包裝與加工,作為一種全新的工具與教學手段,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接受知識。在信息化教學的基礎上,架構主義理論,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以學生為中心,提升其對知識的掌握能力。
二、在高職院校思政理論課教學中應用信息化教學法的有效途徑
(一)改進教學手段,搭建互動式平臺
隨著科學技術迅速發展,手機成為了我們日常工作、社交必備的工具。據統計,現在一天使用手機長達5小時以上的人群不在少數,其中高職院校生更是“重度手機患者”。筆者曾嘗試在課堂上使用“職教云”手機互動軟件。“職教云”手機互動軟件具備考勤、課堂活動、作業、測驗、考試、資料等工作。筆者在授課的過程中,在章節內容結束后,常使用“測驗”的功能現場進行選擇題的小測驗。學生通過手機參與到現場的小測驗中,增加師生的互動,而老師可以現場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同時學生可以通過話題、課后提問等與教師保持課堂后的互動,教師可及時掌握學生的信息,同時也可根據學生的反饋對教學進度、教學方式進行調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同時學生的作業也可通過手機互動軟件提交,既可方便教師對抄襲的作業進行查重,也可實現無紙化教學。
但同時也需要注意,手機軟件互動中,容易給學生提供玩手機的機會,使學生課堂沉迷于玩手機中。手機互動軟件的設計短板,也容易造成閃退等問題,容易浪費課堂時間。所以手機互動應該作為豐富課堂教學的一個手段,教師應該建立傳統講授模式與現代信息化技術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豐富課堂教學。針對上課沉迷于玩手機的學生,依然應該加強課堂管理,維持課堂秩序。
(二)創新思路,結合專業特點構建體檢式課堂
在學校思政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召開過程中,習總書記曾明確指出,思政課教師要創新課堂教學,具有新的思維,遵循“八個統一”“六個要”原則,重視啟發性教育,促進“拔節孕穗期”教育的真正落實。高職院校里,學生們都是某一專業人才的儲備軍。在講授思政課的過程中,教師們可以結合高職院校生的專業特點授課。第一,要求教師了解學生的專業特點。教師只有了解學生的專業特點,才能夠因勢利導,將思政課的內容結合到專業個案,使學生喜歡聽思政課,以此增強思政課的實效性。例如,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時,選擇與專業相關的案例,以護理專業為例,講授一線醫護人員抗擊新冠疫情的感人事跡,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僅能夠引發學生們的共鳴,還能夠增強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幫助學生有更好的發展。第二,結合專業特長開展互動。筆者在講授《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中,其中一個班級的學生專業為幼兒發展和學前教育,為增強學生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同時結合專業特點,在課堂上開展了紅色歌曲演唱互動環節。學生以小組的形式,介紹所演唱的紅色歌曲的歷史背景,在演唱完歌曲后,再由教師結合紅色歌曲進行課堂內容的講解。在此過程中,既增加了師生們的互動,又激發了同學們的愛國熱情。用有溫度的“紅歌”把思政課“有意義”講得“有意思”,使其真正地“接地氣”、“深入人心”。但是在結合專業特點開展互動的過程中,也要避免喧賓奪主、生拉硬拽的問題。專業案例、專業知識介紹要避免時間過長,以免造成學生對思政課的誤解。
(三)以網絡信息為載體,創新教學思維
當代高職院校學生正處于數據無所不在,網絡無所不至的年代,年輕人喜歡關注新鮮事物,熱衷網絡社交。在網絡信息化的時代,思政課與時代熱點、新媒體、新技術結合,將思政課的傳統優勢與信息化技術高度融合,以增強思政課的使命感和吸引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上好思政課,讓學生對思政課有深刻的理解,只有課堂教學的小課堂還不夠,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課后將理論知識在社會大課堂中加以運用。思政課可針對當前微博的熱搜,結合課堂的內容,組織學生開展問卷調查。如,針對學生們喜歡使用的抖音軟件的原因而開展問卷調查,引導學生們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依托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帶領或組織學生課后參觀當地的紅色景點,引導學生拍攝小視頻,撰寫與編輯推文,以不同的形式和主題增強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的了解。如,我校常組織學生參觀金沙遺址和建川博物館,以活動促學。
總之,做好新時期高職院校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通過應用信息化教學法,建立多樣化思政教育方法與方式,堅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有效性、創新性,實現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內容的多樣性,增強新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立德樹人”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陸祉亦.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體系的設計與開發[J].文學教育(下),2017(3).
[2]習芳.淺談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網絡教學平臺的構建[J].湖北函授高職院校學報,2017(17).
[3]谷正艷.“慕課”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探析[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7(4).
[4]王彥飛.信息技術滲透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理論觀察,2017(6).
[5]黃振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微課教學變革路徑[J].教育與職業,2017(15).
[6]陳麗萍.構建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J].勞動保障世界,2017(29).